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基本介绍
(1)融资期限一般较短;
(2)参与拆借的机构基本都在央行开立存款账户,交易资金主要是账户内的剩余资金;
(3)同业拆借资金主要用于短期和临时需要;
(4)同业拆借基本上是信用拆借。同业拆借可以使商业银行在不维持大量超额准备金的情况下,满足存款支付的需求。1996 65438+10月3日,我国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并开始试运行。
型短期拆借市场,又称“拆入拆借”,主要是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之间进行短期资金拆借的一种形式。
其特点是利率多变,借款期限不固定,随时可以借出,随时可以还。大多数外汇经纪人用这种方式从银行借钱。具体来说,银行与客户之间订立短期借贷协议,约定借贷范围和担保方式,抵押物多为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借款人必须在收到银行还款通知的第二天偿还贷款。如果贷款到期不能偿还,银行有权出售其抵押品。它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实现流动性的机制。
提高金融资产的盈利能力。
及时反映资金供求变化。
成为中央银行有效执行货币政策的市场机制。市场准入管理。
拆迁量和拆迁量的管理。
贷款期限管理。
抵押管理和贷款担保。
贷款市场的利率管理。
借贷市场供求和利率的间接调节。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最早出现在美国,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根据美国1913年通过的《联邦储备法》的规定,加入美联储银行的成员银行必须按照存款额的一定比例向美联储银行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但由于清算活动和日常收支的变化,总会出现部分银行存款准备金多余,部分银行存款准备金不足的情况。拥有超额存款准备金的银行需要用超额部分获得利息收入,而存款准备金不足的银行必须想办法借入资金弥补准备金缺口,否则将受到央行缓缴或少缴准备金的处罚。这种情况下,存款准备金过剩和不足的银行客观上需要互相调剂。于是,1921在美国纽约州形成了一个联邦基金市场,内容是调整美联储银行成员银行的准备金头寸。
20世纪30年代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西方国家普遍加强了中央银行的作用,并相继推出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手段。与此相适应,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也迅速发展。经过长期的运行和发展,今天西方国家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在交易内容的开放程度和融资规模方面,与形成时相比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借贷交易不仅发生在银行之间,还延伸到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从拆借的目的来看,不仅仅局限于补充存款准备金、平抑票据交换头寸,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如果出现暂时、暂时的资金短缺,也可以拆借。更重要的是,同业拆借已经成为银行实施资产负债管理的有效工具。由于同业拆借期限短、风险低,很多银行将短期闲置资金投放到这个市场,以便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保持资产的流动性。特别是那些市场份额有限、承受经营风险能力脆弱的中小银行,将同业拆借市场视为短期资金的常规使用场所,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资产质量、降低经营风险、增加利息收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是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短期资金拆借活动形成的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是货币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受到金融机构和货币当局的高度重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1)用发展的眼光看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作用。(1)同业拆借市场原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账户中相互调剂的准备金余额。由于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出和流入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影响流出和流入差额的不确定性差异很大,这就使得商业银行不可能始终保持在央行的准备金存款账户中的余额与法定准备金余额完全相等。如果存款准备金余额不足,必须支付罚息,当有有利的投资机会,而银行又无法筹集到所需资金时,银行只能放弃投资机会,或者出售资产,收回贷款。超额准备金意味着银行有闲置资金,导致利息收入损失;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头寸过剩的银行和头寸不足的银行必须进行准备金交易。因此,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作用是满足金融机构在日常业务活动中经常发生的头寸调整的需要。(2)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市场容量的扩大,券商和政府也加入了同业拆借市场,交易对象不再局限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还包括商业银行之间的存款以及券商和政府所拥有的活期存款。放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商业银行满足央行提出的准备金要求,也是为了市场参与者平抑票据汇兑差额,解决临时性、季节性的资金需求。
(2)从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个角度理解同业拆借市场的作用。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直接功能是帮助金融机构实现三者统一的业务目标。持有较高比例的现金、同业存款、央行超额准备金存款和短期优质证券资产,可以提高流动性水平,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提款和支付要求,但也会失去资本增值的机会,导致利润总额减少。为了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以满足支付需求并获得最大的利润,除了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实现最优的资产期限和类别组合外,还需要有一个短期融资的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一旦出现意外的暂时性流动性需求,金融机构可以很容易地通过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从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短期资金,获得流动性,而无需出售那些高收益资产。这样既避免了流动性不足可能带来的危机,又不降低资产的预期收益率。
(2)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间接作用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通常被视为基准利率,对整个经济活动和宏观调控具有特殊意义。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金融机构,市场特征最活跃,交易量最大。这些特点决定了利率的非凡意义。同业拆借按日计息,每天甚至每一刻的利率都不一样,敏感地反映了货币市场的资金供求。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基准利率是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当它改变时,其他利率也相应改变。了解了这个关键利率水平的变化趋势,也就了解了整个利率体系的变化趋势。一般利率通常参照基准利率确定。例如,L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是指伦敦银行间的短期资金拆借利率,已被用作国际金融市场上大多数浮动利率的基础利率。最具代表性的利率LIBOR已经成为伦敦金融市场乃至国际金融市场的关键利率。很多浮动利率的融资工具,在发行的时候都是以这个利率作为基础和参考。再比如,美国纽约州的联邦基金市场是国际著名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主要侧重于调节美联储银行成员银行的准备金头寸,而美国联邦基金市场的利率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中国的银行间拆借始于1984。1984之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银行间的资金余缺只能通过行政手段纵向调节,而不能横向自由调节。1984 10鉴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二级银行体系已经形成的新的金融组织格局,我国还对信贷资金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推出了统一规划、资金分割、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新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允许各专业银行相互拆借资金。新的信贷资金管理制度实施后不久,专业银行与同一专业银行的分行之间开始了同业拆借业务。但由于当时严格的紧缩银根政策,同业拆借并没有真正广泛开展。1986 1国家体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在广州召开金融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会上正式提出开放和发展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同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对专业银行之间的资金拆借也作出了具体规定。此后,银行间同业拆借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1986年5月,武汉率先建立了只有城市信用社参与的小额资金借贷市场,武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人民银行的借贷市场相继建立。很快,上海、沈阳、南昌、开封等大中城市形成了辐射本地区或本经济区的同业拆借市场。截至6月底,1987,除西藏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拆借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基础的多层次、纵横交错的同业拆借网络。
1988 9月,面对社会总供求严重失衡、储蓄存款下降严重、物价上涨过快等严峻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国家实施严格的“双紧缩”政策,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融资规模大幅下降,部分地区拆借市场甚至出现倒闭。到1992,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向好,全国掀起新一轮投资热潮。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交易活动也开始活跃,交易金额不断攀升。1993年7月,鉴于借贷市场非法借贷频繁,严重扰乱金融秩序,国家开始清理借贷市场,要求各地迅速追回非法借贷资金,市场交易量再次萎缩。1995年,为巩固整顿同业拆借市场的成果,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了对同业拆借市场的管理,要求跨地区、跨系统的同业拆借必须通过人民银行融资中心办理,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进入同业拆借市场,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了同业拆借市场。1995 11中国人民银行发出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在1996年4月1日前取消其拆借市场。这一举措为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6 65438+10月3日,经过中国人民银行长时间的筹备,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正式成立。
但从实际操作来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金融领域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国有企业不良资产比例较高,非银行金融机构遗留问题较多;此外,货币市场不太发达,借贷风险容易转移到融资中心,一些正常的借贷资金到期难以收回,造成债权债务逾期。因此,1998年,人民银行开始撤销融资中心机构,清理贷款欠款。同年6月5438+10月,保险公司进入同业拆借市场;8月,1999,证券公司进场。2002年6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开始为金融机构办理外币拆借业务,统一的境内外币同业拆借市场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