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医通即将停办」事件背后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4月18日,网上流传一份署名为北京颐和春天科技有限公司的文件。文件指出,项目启动之初,北京易通仅为建设运营方,北京银行应为投资方。但在北京易通正常运营的7年时间里,北京银行未能履行出资人义务,导致怡和春天出资的数亿建设维护资金,目前已难以支撑正常运营。此事迅速引起了北京市卫健委的重视。经积极协调双方纠纷,正在处理相关事宜,确保患者能够正常就医。
这次事件的停运也让我们看到了背后的一些问题。京医通的出现是社会的趋势和形势。人们需要高效、便捷、低成本的医疗,医疗机构也需要节约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所以,京医通无疑是一个利民惠民的好项目。但是企业承担这样的公益项目?付款人?成了大问题,资金如何长期支持,是防止这类项目掉链子的关键问题。
就像京医通事件一样,有知情人士曾透露,京医通项目启动之初,出资方并非只有北京银行,多家银行都想和政府红利分一杯羹。但由于出资复杂,经营模式逐渐偏离了原来,加上北京银行付款周期长等原因,造成了双方的矛盾,随后发酵成了现在这样的社会问题。
也有网友认为,归根结底是因为医疗条件的过度倾斜,很多小城市医疗条件不足,纷纷涌向一二线城市就医,加剧了城市原有的就医压力。如果国家的医疗资源是平等的,那么就不会有高成本低效率的医疗。事实上,解决医疗数据不对等的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和条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其实可以加快医保卡全网合并或者开发一个全国通用的产品,发放到各个城市,从而为各地患者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