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想借公募做新科创板公募“壳资源”然后成为紧俏商品

科技创新板的板块即将开板。这两个月,看好科创板的新基金都在涌向公募基金,老公募集的基金壳子供不应求。双方正在就预期规模和底仓策略进行协商。有私募人士表示,“私募想通过公募渠道做很多新的,最近比较火。从接触的朋友来看,特别是能了解科技创新板新的,参与热情比较高。”

数百亿美元觊觎科技创新板的创新

多位私募基金持有人表示,最近两个月频繁接触一些中小公募基金,打算通过老公配资的壳参与科创板创新。

5月28日,一位私募人士表示,“我们从4月份开始筹备,最后定了几个老公集资的壳,规模限定在7000万到6543.8亿。与公开发行基金进行谈判有点困难。”

5月30日,广州某私募人士表示,“最近两个月开始跟公募谈借壳,现在谈得七七八八了,6月中旬应该能敲定。”

同一天,另一位私募人士也表示,公司几乎已经和公募谈好了,超过1亿元的资金将通过认购进行公募打新。

此外,有公募基金人士在朋友圈表示,公司有几个老公集资的壳可以用来在科创板做新的投资。欢迎联系我们。

那么,为什么突然大量资金涌向公募基金,公开发行科创板对于创新有什么好处?

5月28日,巴马资产总经理詹海涛介绍,新发行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按照规则,线上打新规模约占10%-20%,线下占70%-80%。其中,约10%-20%的线下部分分配给战略投资者,50%-60%的额度主要分配给A类投资者、B类投资者和C类投资者。A类投资者主要指公募基金的公募和社保基金的公募;B类投资者主要指保险机构;C类,包括公募基金专户、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期货子公司、合格私募基金。

詹海涛告诉记者,按照目前的配置比例,A类大于B类,估计A类的配置比例有望达到c类的3-5倍左右,A类公募基金成为科创板创新的良好渠道,这也是私募希望与公募合作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在A类基金的公募中,配售比例是基于账户数量,而不是持仓市值。所以私募寻求与公募基金产品合作,希望公募基金产品规模小一些。

“新股发行节奏预计前几个月是批量发行,这使得全年时间分布不均匀,收益率主要集中在前几个月。产品规模影响很大,因为公募基金都有顶级认购。根据我们的历史统计,2018以来10亿以下的定增申购数量占比超过75%,所以10亿以下的小型公募更划算,2亿规模的基金打新收益率会被稀释一半,以此类推。”李丁资本首席执行官高说。

詹海涛介绍:“上周五(5月24日)有保荐人提出科创板底仓市值10万,但据说被拒绝了。目前比较能接受的是底仓市值6000万,平均需要20个交易日。还提出仓位市值要8000万,不容易做到。”

对于私募来说,适合创新的公募基金不多,私募更青睐小规模的公募基金。

按照规定,公募基金的规模必须在5000万以上,否则将面临清盘的命运。“新公募规模越小越好,5000万就最好了。”一位私募人士表示。

对于迷你公募基金来说,购买的基金越多,可以收取的管理费就越多,这也是一件好事。双方谈判的焦点是规模。

“公募希望多投放资金,但我们多投放资金不划算。因为我们投放的闲置资金比较多,只能做固定收益,所以希望谈一个相对可以接受的规模。”一位私募人士表示。据记者了解,已达成协议的部分基金规模约为1亿元。但有消息称,一些公募基金要求进资2亿,甚至2.5亿,做空就不做了。

从成本上来说,通过公开募集基金开设新业务的成本是申购费、管理费和赎回费。有私募人士简单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单笔认购数千万元,且持续一年,费用约1分。”

一位私募人士说:“如果做一个新年收益,悲观6%-10%,乐观10%-20%。”

然而,科创板的创新并非没有风险。“如果只是单纯的创新,不占用资本,关键是买5000万股,这个风险就暴露了。如果不对冲底仓,底仓可能会跌,科创板新的风险主要在底仓。”5月30日,凯纳资本董事长陈表示。

因此,底仓策略成为控制风险的关键。陈介绍,具体操作方法是:“用私募基金先包一层,就是客户的资金去私募基金,然后私募基金买公募基金,再由私募基金用股指期货对冲。”

在产品设计思路上,高建议:推荐先认购定向增发、私募再认购小公募的策略。公募规模尽量不要超过6543.8亿,大规模赎回要封闭;公募指数型仓位6000万;私人同步卖空指数对冲底部头寸风险。当然,大家都认为持仓风险小,也有可能做强化品种。

有私募人士表示,找到适合科创板的新公募并不容易。

“前段时间找到合适的新公募基金并不难。随着想参与科创板的机构增多,现在可能更难了。”一位私募基金人士表示。

此外,私募偏好被动指数公募。而基金管理权限在基金经理手里,私募基金要找到符合自己产品运营思路的小规模公募基金壳并不容易。

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科技创新板将于7月1日正式推出,传闻科技创新板推出日期为7月初至7月底。

如果要求“20个交易日日均市值6000万”,那么公募基金为了赶上首批科创板的创新,建仓的时间已经不多了,需要在6月初开始建仓。(21世纪经济报道)

私募网下打新热情高涨。

第二批科技创新板基金定于6月5日发售。本次共批准鹏华、华安、广发、郭芙、万家5家公司为三年期以科创为主题的封闭式基金,将参与科创板股票战略配售和网下创新。

如果说战略投放是“大批发”,那么线下创新就是“零售”。由于大部分基金公司尚未发行战略配售基金,通过公开发行基金进行新的投资也是一种选择。“一般基金也可以,所以大家都在积极准备。”深圳一位公募基金人士表示。

不仅是公募,私募、信托等机构也在积极把握科创板网下的新投资机会。“我们还在科技创新板推出新产品,并与私募股权合作。私募属于C类,可以分到30%左右。我们定一个小规模,一个产品大概是1亿。”华南某信托人也表示。

根据上交所3月1日发布的《科技创新板股票发行与承销实施办法》,科技创新板中的网下发行与现行制度有较大不同。个人和普通机构被发卡行科技创新板网“拒之门外”后,C类专业机构的比例将大大提高。由于线下发行比例的大幅提升,网下整体发行比例将得到显著提升。

“相对于目前的创新体系,私募对科创板的创新更感兴趣,我们正在积极准备。”华南受托人说。

多位受访者表示,科创板上市,尤其是前期,大概率存在一定程度的溢价。

一位私募分析师表示,科创板前期炒作会比较严重,单只股票的收益率会很高,中后期收益率水平会逐渐下降。“预计全年发行数量超过200只,前三个月发行比例在50%左右。建议提前参与,早期参与率较高,之后收益水平会逐渐下降。”

上述受托人还表示,假设单只产品规模为9000万,其中654.38+00万~ 654.38+05万用于新股支付,7500万~ 8000万用于底仓配置,预计年化收益率将达到30%。

“如果增量是1倍,那么1亿个产品能为创新贡献的收益率大概是7%。因此,科技创新板打新收益率很可能在几个月的高位后出现下滑,这与创业板和中小板成立初期的情况类似。”上述私募分析师也表示。

据上述私募人士透露,证监会对科技创新板的询价没有特殊要求,每家机构可以申报不超过三档的拟申购价格。由于所有偏离一致预期的报价都要承担被淘汰的风险,询价差异影响不大,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板发行初期,机构仍会以不超过23倍的市盈率报价。

“相对成熟的企业,比如符合中小板创业板(GEM)要求的企业,在估值上不应该有太多的割裂;我们说的特殊估值只存在于特殊阶段的企业,而不是已经过了快速发展期的盈利模式成熟的企业,除非特别大,像一些芯片公司。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利润在4000万到5000万以上,PE估值法是比较好的估值方法。”他说。

CBN还注意到,根据目前科创板的申报数据,在申报企业定价时,PE是一个重要的估值指标。

如杭宏泉物联网的招股书披露,2015年9月,北大钱芳以8800万元的价格收购55%股权,对应公司整体估值16000万元,基于201700万元的承诺业绩,PE倍数为941。2065438+2007年6月,北大钱芳以8118800元的价格转让12.49%的公司股权,对应公司整体估值6.5亿元。以2065438+2007的承诺业绩计算,PE倍数为2453。

“定价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仅仅看PE肯定是不够的。比如亏损企业没有PE,微利企业没有PE。从目前来看,估值体系是多元化的,不能简单看待。”上述公募基金经理告诉第一财经。

很多分析师都表示,对于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科创企业,会采用不同的估值方法。

国外私募加速录取。

在不少外资看来,近期北向资金的大幅波动并不影响外资对a股市场的长期战略布局。随着a股在几个国际指数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更多跟踪相关指数的主动和被动管理型基金将不断涌入。

路博迈量化投资总监周平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海外机构资金,如养老金、大学捐赠基金等,还没有完全进入a股市场,a股在很多机构的资产配置中占比很小,因此短期市场涨跌对这类基金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现在进入a股市场的海外资金很多来自对冲基金,这些交易型基金的换手率比较高,进出频繁。但未来会有更多大机构的长期配置资金流入,这些资金通常相对稳定。”上海某外资私募负责人表示。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富时罗素国际指数、S&P道琼斯指数三大国际指数体系后,外资对a股的配置需求将大大增加,因此外资流入a股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

瑞银中国证券业务主管方东明认为,2018年外国投资者持有全部a股的比例约为6.7%,未来随着a股在MSCI指数中权重的提高,这一比例有望进一步提高。从其他市场的经验来看,a股要“完全纳入”相关指数体系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但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a股将从“散户市场”向“机构市场”转变。(上海证券报)

(云长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