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不知道什么是天使轮,什么是A轮,什么是B轮。

天使轮、A轮、B轮、VC轮、PE轮估值方法大全;

天使轮:公司由连环创业者创办,初期获得天使投资。

A轮:1年后,公司获得A轮,此时公司MAU(月活)达到50万人。

A+轮:A轮之后,公司用户数量发展迅速。半年后,公司获得A+轮,此时公司MAU达到500万。公司因为开始通过广告变现少量流量,开始有了一定的收入。

B轮:1年后,公司再次获得B轮,此时公司的MAU已经达到15万人。ARPU之所以不断进步,是因为公司在广告、游戏等方面找到了有效的变现方式。

C轮:1年后,公司获得C轮融资。这个时候公司的MAU是3000万人,公司通过广告、游戏、电商、会员等多种方式多点开花。另外,公司已经开始盈利,假设净利率20%。

IPO:未来公司每年保持30-50%的营收和利润稳定增长,C轮1年后上市。

让我们按时间倒序做一些假设:

IPO上市后,公开资本市场给了公司50倍的市盈率。细心专业的读者马上会反应,这家公司的股票投资价值不大,PEG > 1(市盈率/成长性)。现在看来最好的投资时机还是在私募阶段,钱已经被VC和PE赚走了。

C轮的时候,不同的投资机构给了公司不同的估值,有的是50倍市盈率,有的是10倍市盈率,每一种估值方法都很有逻辑。

B轮的时候,不同的投资机构给出了不同的估值方法,分歧开始出现:一个机构只估值市盈率,他给了公司50倍的市盈率,但是公司没有盈利,所以公司估值为0;某机构估值P/S,他给公司的销售比例是10倍。

估值方法不同,差别就这么大!这时候看起来市盈率估值法已经失效了,但是P/S和P/MAU继续适用,但是预估价格却差了一倍!

总结一下,这家互联网公司天使轮的估值方法是拍脑袋;a轮的估值方法是p/mau;B轮的估值方法是P/MAU和P/S;c轮的估值方法有P/MAU、P/S、P/e;也许上市几年后,互联网公司会变成传统公司,大家都会以市净率(市净率)估值!

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P/MAU估值体系覆盖面最广,P/E估值体系覆盖面最窄。在这里,我将把这个覆盖系统称为顺序估价系统。P/MAU是低阶估值体系,容忍度最高;市盈率是一个高层次的估值体系,对公司要求最高。

不同的估值方法导致相同的目标。我们来看一个公式:净利润=收入-成本=用户数×单个用户贡献-成本。净利润(E,收入),收入(S,销售额),用户数量(MAU),单个用户贡献(ARPU)。

一般来说,如果企业没有E,也可以投S;如果没有S,你还是可以投MAU,但是最后你还是期待流量可以转化为收入,收入可以转化为利润。不同的创业公司处于不同的阶段,有的处于拼命扩大用户数量的阶段,有的处于绞尽脑汁实现流量的阶段,有的处于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实现盈利的阶段。

但是,最后大家都会根据利润来考察一个公司。当时不同订单的估价方法是一样的。

为什么发展良好的公司“死在B轮”“死在C轮”?

有些公司用户基数很大,但并不总能转化为收入。如果投资人在下一轮融资(假设是B轮)坚持按照高估值体系P/S估值,那么公司估值将为0,得不到资助,那么B轮就有一死。

有的公司收入规模很好,但总是看不到盈利的希望。如果他们在下一轮融资时(假设是C轮)面对的是只按净利润估值的PE机构,他们认为如果公司市盈率估值为0,公司就无法融资,C轮也必死无疑。

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估值体系的适用范围会发生转移:在牛市中,估值体系会后移,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近两年没有净利润的公司,在C轮、D轮甚至E轮都赢了,而且是传统pe机构投资的,因为他们被降级了,开始使用底层工具P/S。

在熊市中,估值体系会往前走,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今年下半年以来,一些收入和用户数都很好的公司,却得不到融资,甚至只能合并取暖,因为连很多VCS都要求盈利,大家都隐藏了低水平的估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