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申的创始人
重庆王家坝的一条不起眼的路,是左宗申发迹的地方。
目前在重庆巴南区有大型工厂。
旗下楼盘:宗申动力城左宗申1952出生于上海;公元65438年至0958年的中国大跃进运动,使左举家迁往重庆。“文革”期间,左宗申和中国无数青年一样,在农村接受劳动锻炼。“文革”后,他回到城里,在重庆瓷厂当了一名烧窑工。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下海经商的热潮席卷神州大地。左宗申辞去了在当时被视为“铁饭碗”的重庆瓷厂的正式工作,开始了他商业生涯的第一步。
他先去河北、山东等地卖武侠小说,做水果生意,卖衣服,做出了最初的“原始积累”。但是运气不好,水果生意的天气不好;水果在路上腐烂了;卖衣服又被骗了,连回家的车费都没有。
屡遭挫折的左宗申痛苦万分。他说:“压抑的情绪让我一度想放弃理想。那时候我已经快30岁了。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美术’。我本想这样度过一生,没想到却和摩托车结缘了。”
在妻子的再三劝说下,左宗申从姐夫那里学会了摩托车维修。从第一次给一个小伙子的车开箱,无法再装的尴尬场面,到判断车有没有毛病,毛病出在哪里的精湛技术解读,他吃尽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练就了摩托车维修的高超技艺。1982,老婆把巴南区王家坝临街的房子腾出来,外面搭了个牛毛毡的棚子,在左宗申办起了摩托车维修生意。
1990一个偶然的机会,贵阳的朋友让他去重庆市南岸五中开办的摩托车厂买一辆三轮摩托车。在那里,左宗申发现校办工厂的生意很好,学校周围的酒店都挤满了等着取车的人。一问才知道发动机的货源非常紧张。左宗申心想:修理摩托车发动机对他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为什么不自己组装几个呢?打定主意后,他和校办工厂的厂长交换了意见,得到了厂长的认可。几天后,厂长亲自上门,向他订购了100台发动机。
从此左宗申一发不可收拾。
左宗申的市场调研很原始——从一家建筑厂扛着一台雅马哈二冲程发动机,走遍全国59家发动机厂家。答案是这个东西供不应求。在那两个月里,他带着徒弟,背着发动机走南闯北,走访了几十家企业。为了减少开支,他每次出门都坐火车。有一次他去河北,因为没拿票,车上乘客很多。“我站了三天三夜,脚都肿了。我实在受不了了,就在过道上铺了张报纸睡了。”
谈起那个英雄年代的摩托车,带着荣耀和梦想,一群人带着激情、聪明和对“中国特色”的深刻把握迅速成长。
经过10年的技术和资金积累,1992,一个不起眼的宗申公司成立了,左宗申有了自己驰骋的空间。他攒了20万,融资30万,成立了重庆宗申摩托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这样,一个修理工踏入了摩托车行业的门槛。
当时宗申研发生产的70CC发动机在市场上大获成功,但左宗申压力很大:宗申公司因为来自嘉陵、建设、望江等竞争对手的打压而喘不过气来。
左宗申默默地等待着机会的到来。不久,国家允许民营企业搞发动机。拿到摩托车发动机生产许可证后,左宗申长舒了一口气。
在1994和1995这两年,中国摩托车的发动机在市场上的表现出奇的好。那两年,几乎所有生产发动机的企业都赚钱了。宗申公司也很快完成了资本积累。
当时左宗申跑市场最大的收获就是“质量比什么都重要”。他说宗申的发动机99%都不是质量,只有剩下的1%才能做好。
宗申集团追求精细化管理。在短短的七八年时间里,左宗申已经从一名机械师转型为国内摩托车行业的后起之秀,跻身国内摩托车整车10强,企业前5名。如今,重庆几家知名国有摩托车制造企业的效益日益捉襟见肘,但宗申集团却生机勃勃,不断扩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宗申集团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之一,年产量1万辆,员工1.8万人。销售总额居全国民营摩托车企业首位,已成为集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大型民营科工贸(高新)集团,年产摩托车654.38+0.5万辆,发动机300万台。此外,宗申集团还拥有中国第一支国际摩托车队。
目前中国摩托车行业平均利润率不到5%,很多业内人士称中国摩托车行业是“夕阳产业”。对此,左宗申是坚定的反对者之一。他认为中国的摩托车至少还有10-20年的寿命;摩托车的主要市场在农村地区。虽然农村市场需求很大,但农民收入低,购买力弱,导致“生产过剩”。左宗申认为,低档摩托车在农村市场消费的高峰还没有到来。
左宗申的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每年生产200万辆摩托车和300万台发动机。
个人荣誉左宗申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亚洲制造业协会副会长,重庆市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重庆国际商会副会长。先后获得首届振兴重庆突出贡献奖、蒙代尔世界经理人成就奖、民政部爱心捐赠奖、中国光彩事业奖章、十大渝商、中国制造业十大创新人物、中国制造业十大领军人物、全国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