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CCDI为什么没有拿下虹桥SOHO施工图合同?

起初,我对虹桥SOHO的兴趣仅仅停留在建筑创作的层面: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以一个具有商业理性和夸张视觉形式的设计,在国际招标中击败了包括Morphosis和Snohetta在内的众多大师,而这也是SOHO中国进入上海的第一个项目,确实值得关注。从屁股就能看出来,CCDI是真的想拿下这个项目,不仅仅是作为施工图设计成果,更是为了积累国际合作经验。进而间接推动更多的设计业务营销。不幸的是,CCDI输给了上海院,没能得到这个项目,我们也失去了很多进一步研究这个建筑的机会。令人不解的是,与上海院相比,CCDI与海外明星事务所的成功合作更是数不胜数(2003年与PTW的国家游泳中心、2004年与KPF的上海钟健大厦、2005年与RTKL的深圳华润二期、2006年与斯蒂文·霍尔建筑师事务所的万科中心、2007年与让·努维勒的多哈外交部大楼、2008年与OMA的卡塔尔中央图书馆、2009年与NBBJ的杭州体育博览中心)。作为一家私营公司,CCDI的服务应该是上乘的,价格也是相当实惠的,但结果很明显:我们输了。有什么问题?是因为我们自己把事情复杂化了。在施工图招标之初,CCDI就成立了一个由赵晓君牵头的小组专门负责这个项目。很快,吴、王海等优秀设计师参与其中,上海地区公司副总裁蔡宇澄自然也参与其中。由于这是一个公建项目,公建事业部总经理庄魁开始关注。时任上海公建事业部总经理的谢凤飞安排了公建事业部(上海)副总,而真正被安排主持设计工作的建筑师并不在公建事业部,而是上海地区公司三房的蒲女士。此外,公司几位德高望重的技术负责人,如傅(结构)、毛宏伟(机电)和(建筑)都参与其中——事实上,在项目初期,这种参与毫无意义。后来,当我得知CCDI上海整体设计中心的朱常青和钱斌也参与其中时,他们似乎志在必得,但我感觉差不多完了。.....由于复杂庞大的矩阵式组织结构,我们前前后后用了十几个总监,却事与愿违,因为每次都是不同的人去见客户,会引起很大的反感。而上海所只有两个人(运营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技术负责人是蒋世峰先生,他两年前离开了CCDI。江总的风格还是一样,笑着对我说:“没想到这次打不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