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法金融法
英文名:Financial Laws或The Laws of Finance
发现者:丁大卫
理论创始人:丁大卫定律往往不在定律本身,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跳出“定律”去寻找定律。要想找到金融的来龙去脉,就必须跳出“金融”。经过20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大量的探索实践,作者终于发现了金融的客观规律和金融与树之间千丝万缕的逻辑关系。这可能是人类金融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作者把金融学从人文学科变成了以自然科学为主,人文科学为辅的系统的综合学科,开创了人类金融科学的先河。
宇宙一体,万物相通,天人合一。不行就行。金融看似是人文意识的范畴,却依然无法摆脱天地法则的束缚。也就是说,要找到金融的规律,首先要找到天地的规律。说到天地的规律,没有什么比植物和树木(高级植物)更了解天地的规律,因为树木的根比地球更深,它一直延伸到天空,与太阳、月亮、星星和宇宙相互作用。如果你知道如何解读树木(植物),你会发现树木无所不知,因为在人类和其他动物出现在地球上之前,它们已经与太阳、月亮、星星和宇宙相互作用了数十亿年,并为人类和其他动物创造了足够的氧气,使人类和其他动物能够在地球上出现和生存。所以树是天地法则的集大成者。事实上,人类所有的发明都是在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完成的。众所周知,天地法则对农业经济至关重要;工业经济离不开天地规律(飞机、飞船、空气动力学、空气阻力、重力、自由落体、重力加速度、无线通讯、现代医学、温度、空调等。都离不开自然规律);以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为基础的金融经济也离不开天地规律。
金融树根据自然界的规律、层次、结构和逻辑,将根、干、枝叶、土壤、环境、时空、会计、金融、经济、基金、期货等所有金融系统和所有影响企业、行业乃至国家的因素整合成一棵可视化的“金融树”,使人们对其关系、功能、逻辑和变化一目了然。金融、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的演变,就像树叶从树枝上长出来,树枝从树干上长出来,树干从树根上长出来。树根代表土地经济/农业经济/农业社会,树干代表工业经济/商品经济/工业社会,树冠代表金融经济/金融社会。它们环环相扣,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根深蒂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金融是企业和经济的血液。所以,一旦把握住了脉络,整个金融乃至经济世界就联系起来了。金融树体系不仅可以解释现实中所有的金融现象,解决所有的金融问题,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金融从哪里来的问题。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如果违背了树的原则和规律,金融危机必然会发生。借助金融树体系,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作者警示世人,预测结果,提出对策。掌握金融规律比登天更难,也难得多,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现代科技非常发达,人类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他们不仅可以无线通讯,人工降雨,“九天登月,五洋捉龟”,还可以遨游太空,制造毁灭整个地球数倍的能量;另一方面,尽管人类已经能够相当准确地预测自然风暴,尽管世界上从事金融预测的精英更多了,如会计师、审计师、经济学家、金融专家、风险评估员、金融监管员等。,面对频繁的金融风暴和金融不确定性,人类几乎束手无策,“靠天吃饭,听天由命。”比如天气“晴朗”的时候,傻子闭着眼睛也能赚钱。金融风暴来了,几乎所有人都傻眼了,整个国家都会破产。而且危机过后只能采取补救措施,拆东墙补西墙,拆东墙补西墙,一棍子打死。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首先,在相对漫长的农耕、农业和工业社会,人类步入金融社会的时间还很短,所以人类对金融的认识还很肤浅,不知道什么是金融,更不知道金融的来龙去脉和规律。其实直到今天,很多人都认为金融是一种虚拟的行为或者虚拟的经济,根本没有法律。一般认为,金融是无形的、不可预测的、瞬息万变的,金融危机是周期性的、防不胜防的。这种背景下的金融不能是主观的、支离破碎的和脱离现实的。事实上,与物理、化学、数学、哲学、机械、天文等其他学科相比。,金融还很年轻,不成熟,不系统。在作者建立一系列金融科学体系之前,世界上还没有一所学校,一本教科书,一个老师来教授系统的金融学,因为世界上普遍没有认识到所有的金融学都是一个整体。
其实上述情况很正常,因为人类认知的过程是渐进的,有时是漫长的。比如,人类一直认为风、雨等自然现象是由各种神仙或鬼神造成的。所以世界各民族都以自己的方式祭祀他们,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比如北京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礼拜场所。直到现代,人类终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风雨是自然规律造成的,没有神仙鬼怪。相对而言,人类处于金融社会的“农耕”时代。
其次,由于上述原因,人类一直将金融视为人文意识的范畴,全世界都将金融研究定义为人文学科。因此,金融研究领域充斥着各种充满主观意识、孤立被动、在现实中毫无作用和事实依据的理论和观点。如上所述,不仅是金融经济,包括农业、工业在内的所有经济都与天地规律(自然规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真正的或科学的金融学应该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系统融合。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人类一直在用人类文献的方法研究金融。正如已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教授默顿·米勒所说,“如果理论前提与现实相距甚远,那么结论就很难解释现实”。
再次,由于金融的规律实际上是自然规律和人文规律的系统集成,所以研究金融比单纯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要复杂和困难得多。不受人为干扰的自然科学是一门精确的科学,定性定量分析要容易得多。比如风雨、无线通讯等等自然规律和科技,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适用,因为它们是建立在几乎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上的。然而,金融危机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发生,比如在一些落后的非洲国家。也就是说,金融既有客观规律,也有主观因素,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潜在的金融危机被避免了,有些没有。2008年9月5日,15,华尔街引爆全球金融危机。在最初阶段,如果有关当局采取措施,这场金融危机根本不会发生。
第四,自金融诞生以来,人类一直认为金融是人类的产物。因此,人类始终没有突破充满主观意识、独断专行、数理逻辑和机械原理的人文意识范畴。所以人类一直没有找到金融的规律。于是,“金融学到底是不是科学”就成了一个热门命题,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但是,经过多年的努力,笔者终于发现,金融和宇宙万物是一样的。金融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比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等一般科学复杂得多的综合科学。例如,金融系统和价值变化规律都是生态的、物理的、系统的和线性的,也是非线性的、信息的和心理的。我们知道解决未知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定性和定量分析。但是,要分析这样一个很难定性、定量、快速变化的复杂现象,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掌握金融规律比登天难多了。财务归根结底的核心是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就是决策,而影响决策的不仅仅是客观因素,还有很多主观因素。所以,金融既有精确,也有不精确。但总的来说,金融学虽然不是一门精确的学科,但它是一门比精确学科更复杂、更难把握的综合科学。金融有它独特的逻辑!
金融法的发现者、金融法理论的奠基人丁大卫教授简介
丁大卫教授
大卫·丁(David Ding),金融规律的发现者(世界上唯一发现并掌握金融规律的人),金融规律的发明者,国际著名金融专家,金融危机预言家,国际企业管理专家,国际金融界权威人物,全球金融领袖,金融市场观察家,中国金融市场诊断专家,中国金融国际化推动者。他曾经第一次发现了金融的客观规律,创立了金融和金融科学的科学体系。他不仅开创了人类金融科学,而且率先揭示了金融和危机的来龙去脉和变化规律。他拥有全球金融领域最多的知识产权。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先进的、系统的、完善的、实用的、有效的管理体系、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金融树、金融树体系、系统金融、金融生态、金融物理、金融科学、金融科学体系的发明人和创始人。作为金融知识体系和金融规律的系统集成,可视化的“金融树”可以让普通人轻松准确地学习到包括会计、金融、财务、证券、保险、投资、融资、管理等所有系统的金融知识,将终生难忘,全球各行各业无数人受益匪浅。金融树正在成为全球金融的终极品牌。
20世纪80年代,大卫·丁教授成功获得了美国金融/证券行业所需的几乎全部营业执照,此后一直在这个行业的不同领域工作,涉及企业和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历任:美国环球证券首席投资官、美国国际金融证券研究所董事会副主席、多伦多证券交易所董事会顾问、加拿大风险投资交易所董事、博鳌亚洲论坛/博鳌水城投融资总体规划、博鳌亚洲论坛顾问、博鳌水城发展战略委员会委员、中美多所大学教授或特聘教授主任、 博士及清华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中国黄金投资专家委员会首席金融学家,多家国际金融机构及跨国公司、美林、高盛的高级管理人员。 他在国内外出版了许多书籍、金融教材和数百篇论文,并经常在国际会议上作专题报告。
在20世纪90年代,他向朱镕基副总理、国务院总理等部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包括加强宏观调控和整顿金融秩序的建议和计划,特别是在1993中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为中国的金融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中国政府唯一官方英文报纸《中国日报》2006年4月10-16日的报道:“他的建议至少帮助中国避免了两次金融危机。”90年代中期,率先将包括S3、S7、CFA、CFP在内的国际金融业务许可和资格认证体系引入中国。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为包括北大、清华、人大、蔡中、北航、中科院研究生院、中央党校、上海交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在内的多所中美高校教授各种高端前沿课程曾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国证监会、各大金融机构、数千家房地产企业CEO、跨国公司、上市公司高管等国内外多家金融监管机构提供前瞻性高端培训,为中美两国培养了大量金融人才;他为吉林省通化市政府、北京市东城区政府等政府机构和美林证券、高盛、黑石、摩根士丹利、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等企业提供了独特的咨询和解决方案。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掌握了金融的规律和来龙去脉,历次金融危机尚未爆发。丁大卫教授已经将结果甚至成果公之于众,为防止这些危机的爆发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相比之下,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掌管美联储长达265,438+0年。在此期间,发生了许多金融危机。他不仅一次也没有注意到他们,而且一次又一次地把虚假的繁荣误认为真理。2010四月,葛老先生也不得不在美国国会的听证会上承认自己犯了太多的错误。
多年来,丁大卫多次批评葛老的政策,认为他只懂一点金融,很危险。2001,他写了一篇文章警告世界,因为格林斯潘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全球经济的命脉,只有美国才能把美国乃至世界带入衰退(如下图)。七年后的2008年,这句话不幸是对的。当然,也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葛老一个人。首先,他不是故意的,而是能力和水平不够。其次,不仅他,整个人类都不明白金融是怎么回事。
12年前,网络经济席卷全球。1999下半年-2000年上半年期间,互联网公司火爆,互联网股票价格飙升。在那个火热的年代,丁大卫教授逆流而上,通过央视、报纸、国际互联网大会警告世人,互联网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泡沫,即将崩溃,导致了金融危机。
2001九月,邀请丁大卫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做“如何演绎网络经济”的讲座。“演讲。互联网泡沫真的破灭了,世界开始质疑互联网的未来。最后主持人让他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如何解读中国的网络经济”。他说:“中国的网络经济将像自来水管一样普遍,渗透到每个办公室和千家万户。“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电子商务迅速浮出水面。但丁大卫指出,“电子商务在中国的普及至少需要一两代人的努力”。
几十年来,丁大卫教授始终致力于金融规律的研究、探索和发现,始终走在国际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前沿,创造了一系列全新的科学金融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方法体系和管理体系,使原本抽象、无形的金融世界一目了然。
丁大卫教授始终崇尚科学,坚信科学至上。没有科学,人类将陷入黑暗,走向灭绝。科学决不能有半点虚假,必须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反复检验。20多年来,我一直自愿坚持对所有知识和每一个观点的客观性、预见性、正确性、准确性和独立性负责。
2000年,丁大卫教授(第一排中间)应邀担任主席,主持由美国注册理财规划师协会举办的中美理财规划师论坛。他的左边是美国代表团团长,国际理财规划师协会前主席,《财富》杂志新评选的250位顶级理财顾问之一。出席论坛的还有北大原校长和中美金融机构高管,包括美国摩根家族第二代即小摩根和摩根三世、林肯金融集团、佩吉证券、诚信投资、摩根士丹利汇理等美国金融巨头的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