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金铭”在古代战争中表示撤军?
原标题:为什么“金铭”在古代战争中表示撤军?
在书上,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古战有退的说法。中国古代的“五行”观念认为,世界由金木、火、水、土和金木、火、水、土五种物质组成,分别对应“西南、东北、南方”五个方向。金子意味着金属。在“五行”中,金的对应位置是西方,西方象征收敛。收敛就是不再攻击。所以古人用“响金”来表示停止进攻,结束战斗的信号。
“金”是一种铜制乐器,名为“鞠”,古称“金”。它的形状像时钟,但比时钟更长更窄,上面有把手,可以悬挂。在古代战争中,一旦打落野鸡,就意味着战斗结束,双方撤退。从战场的实际情况来看,古人的“击鼓进军,鸣金收兵”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鼓为皮制,敲击时声音浑厚,震撼人心,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敲击金属的声音清脆、穿透力强、距离远,便于士兵清晰地听到撤退信号。
北魏时发现锣的形状扁而圆,敲击时声音很大,比一只野鸡的穿透力还强。于是逐渐用锣代替雉鸡,“退金钟罩”逐渐演变为“退锣”。
进入近代以后,无论是敲锣打鼓还是敲锣打金,都不再适应大规模战争的需要。进攻和撤退的信号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如吹响号角,发射曳光弹等等。在现代高科技战争中,战争信号甚至可以是一个电子命令。唯一不变的是,战争的信号是军队的统一出动。军令如山,军队必须禁止,否则只是乌合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