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了解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求你了。

联合集团失败的原因

1.经济实力对比。

在经济实力上,盟友集团处于劣势。战争是国家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的较量。在盟国集团中,只有德国算得上工业强国,其余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的工业都很落后。德国军官检查了奥匈帝国军队的装备,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正在与僵尸结盟”。战争爆发前,德国和奥地利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百分比是19.2%;虽然英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发展落后于德国,但三国在世界制造业产出中所占的百分比为27.9%,优于德奥集团。战前德奥陆军623万,英法俄873万,拥有绝对的海军力量。英法舰队可以封锁德国和奥地利,切断他们的海外联系。从战争的后备力量来看,德、奥、保、土四国人口为654.38+0.45亿,后来投奔协约国的英、法、俄、意四国人口达到2.88亿。盟友只能控制自己的资源和战争夺取的被占领国的资源,而盟友可以广泛利用殖民地和中立国的资源,有利于长期作战。

美国参战前,英国海上封锁成功阻止了德奥集团从美国获取各种急需物资。结果,美国与盟国的贸易直线下降,几乎到了零,但与盟国的贸易却增加了两倍。美国和同盟国的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后,就不能再隔岸观火,而是伺机参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参战给同盟国带来巨大利益,大量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战场。美国不仅中断了对德国和奥地利的武器供应,还大大增加了对盟国的贷款,达到350亿美元。这在物资上为盟军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2.军事战略。

盟军集团在军事战略上犯的错误是非常明显的。德国因为地理位置,尽量避免两条战线作战,打算速战速决,于是制定了“施里芬计划”。但这种策略低估了对手的实力,是基于一厢情愿。战争爆发后,德军并没有完全按照“施里芬计划”行动。特别是施里芬反复强调要加强西线右翼的力量,却被削减了。德国以为可以对比利时“不战而屈人之兵”,没想到顽强抵抗。只有一个列日要塞抵抗了德军12天。法国人的抵抗也很顽强,他们很快从法德边境撤退。东线俄军在短时间内完成动员;英国军队也很快加入了战争。这一切都出乎德军总部的意料,决定了德国速战速决的破产。德国被拖入了两线作战、持久战和阵地战的泥潭。

3.同盟集团的内部矛盾。

持续数年的世界大战,加剧了交战国内部的各种矛盾,这在同盟国集团国家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大量农民应征入伍,导致土地大量荒芜,农产品和畜产品普遍减少,但物价上涨。1916 ~ 1917的严冬更是雪上加霜。德国城市居民不得不靠藤蔓充饥,很多人冻死饿死。战争结束时,革命和起义通常发生在同盟国。奥匈帝国的非德意志民族发生了独立运动,匈牙利单独与同盟国媾和,导致了帝国的解体。德国从基尔港水兵起义开始,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4.国际力量对比。

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战争初期,日本加入同盟国,出兵占领中国青岛和德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使德国失去了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意大利原本是协约国的一员,但大战爆发后,意大利违背盟约,宣布中立。同时,它在两个敌对集团之间讨价还价,以获得更高的报酬。由于意大利希望获得的大部分领土属于德奥集团或中立国,因此与同盟国没有直接冲突。1915年4月,协约国与意大利签订《伦敦协约》,同意意大利的领土主张,英国也承诺借给意大利5000万英镑作为参战费用。5月,意大利撕毁三国同盟条约,加入协约国作战,背后捅协约国一刀。

1917年,交战双方处于胶着状态。美国加入了同盟国。盟军得到了大量兵力和作战物资的补充;在美国的推动下,多个国家加入同盟国一方,同盟国扩大到27个,进一步增强了同盟国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