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杨凡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缙云寿尔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范培仁荣获改革开放30年30位杰出浙商。

仁创造财富,造福他人。这是浙江杨凡控股集团的企业文化,是集团董事长范培仁对其20多年企业经营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其人生最好的总结。

仁德之心

上世纪90年代初,缙云县还是一个贫困县。在县城的街道上,经常可以看到贫困的残疾人在街上乞讨,在屋檐下睡觉。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范培仁都感到心酸和同情。

1995,也就是他当了十年厂长的企业,第一年就获得了较大的利润,他决定拿出一笔钱来开展助残活动。当时公司给缙云的残疾人捐赠了20辆轮椅。这项活动作为一个项目每年开展10多年,范围不断扩大,延伸到丽水市,甚至延伸到集团下属的相关地点。截至目前,该集团已为残疾人捐赠了近4000辆轮椅。

无独有偶,2006年底,范培仁给当地一位贫困老农送慰问金时,得知这位老农是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老农的感恩话语,激起了范培仁内心巨大的感触。当我了解到丽水市有数千名农村老党员时,我决定发起一项帮助农村老党员的“感恩工程”,每年拿出一些资金,从经济上帮助200名农村贫困老党员。

作为一个普通人,范培仁以“仁爱之心”待人;作为一个企业家,范培仁以仁爱之心经营企业。

1992期间,企业经营异常困难,范培仁有机会另谋高就,但他留了下来,与员工一起努力,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寻求出路。所以有员工感叹:“是董事长的仁心,成就了我和帆船集团的今天。”

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任何一个老板都知道这句话,但要落实到所有员工都能切身感受到,并不容易。然而,在杨凡集团过去的25年里,所有员工都感受到了范培仁对他们的真诚关注。范培仁说:“关爱员工是企业家的责任,也是经营企业的重要一环,因为对员工付出爱才能得到最大的回报。”

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竞争,而竞争往往是血腥的。而范培仁以“仁德之心”竞争,结果是竞争走向竞合,实现了最大的共赢。杨凡集团曾经是907光引发剂的原料供应商,但当时国外907生产厂的恶性竞争导致杨凡集团利益受损。因此,杨凡集团进入了907产品的生产过程,并参与了竞争。由此,杨凡集团凭借自身在原材料、技术、规模等方面的优势,成为行业龙头,其提供的产品不仅质量一流,而且成本低于竞争对手。杨凡集团不是把竞争对手挤出市场,而是优化整合资源,分工合作,让他们成为杨凡集团的卖家,从而达到所有竞争对手共赢甚至多赢的效果。

在范培仁的理解中,仁是中华文化的美德,是不变的美德。仁,就是“心中有仁”、“心中有爱”,用心去换位思考,用爱去关心他人,用爱去包容他人。范培仁“以道为旨,以德为靠,以仁为靠”,提升人格,实现“自我”,锤炼企业管理,使企业“利合乎仁义”。

创造财富的价值

创造财富是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企业的使命,是企业家的天职。早在2002年,范培仁就提出了“四个善待”的理念,着力打造企业生态链:善待企业家就是善待财富,善待员工就是善待企业,善待企业就是善待自己,善待社会就是善待未来。

他认为企业家可以通过优化社会资源来创造更多的财富。一个国家强大了,就会涌现出一大批企业家;一个地区要发展,就要培养大量的企业家;一个企业即使想做强做大,也要培养一批内部企业家。

然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家并不容易。他所经历的艰辛,常人难以理解;他所承担的风险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他所承受的压力是常人所不知道的;他对新知识、新概念的渴求,只有普通人才能惊叹。浙江杨凡控股集团是在寿尔福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浙江寿尔福化学的前身是缙云沸石厂。这家成立于1982的国企,从1992开始的十年间,累计产值只有980万,累计纳税只有34万,累计亏损200多万。

范培仁于1984被组织到该企业工作。前近10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企业被贴上“亏损企业”的标签。但直到1995,他的企业才恢复,成为盈利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范培仁选择了独特的产品巯基系列产品;成立中外合资企业浙江舒尔福化工有限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企业改革,从国有企业到民营股份制企业。

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人才匮乏、资金不足的条件下,要成功开发苯硫酚产品确实很难。范培仁回忆:那时候我是工头,整天在车间里,摆弄那些瓶瓶罐罐。化学反应产生的气味总是刺激人的眼泪和鼻子。由于设备和技术问题,生产总是不正常,用货单位的车在工厂门口等。气味时有泄漏,影响环境。人群又喊又骂。长此以往,各种压力几乎让范培仁感到紧张!1989和1990两次特大洪水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创业的这个阶段,各种困难和灾难就像是故意给范培仁穿小鞋,一直反对他,故意考验他的意志和能力。

创业者的独特之处在于,在没有希望的时候,带来希望;黄金可以在沙漠中找到;在重重困难中,一座通向成功的桥被建了起来。

在范培仁的带领下,一个亏损严重的公司,经过20年的奋斗,发展成为拥有7家全资子公司的控股集团。在江苏杭州、上虞、连云港、福建浦城、江西资溪等地建立了生产基地,并与浙江大学、丽水大学联合建立了科技研发中心。公司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民营化工企业”、“浙江省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浙江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2006年,集团销售收入达2.7亿元人民币,年利税6000多万元人民币。集团现有员工约800人,实现了管理的集团化和产品的国际化,并开始走向产业多元化,涉足小水电、房地产、风险投资等领域。

成功之路

自我成就是自我成就的简称。在范培仁的企业管理中,“修身”是企业成功的最大动力源泉。

员工为什么来企业?因为他的个人资源无法实现他的目标;企业为什么需要员工?是因为企业没有高素质的员工就无法实现目标。员工来企业是为了谁?首先是为了你自己。范培仁说:“人只有为自己工作,才能拥有最大的动力源,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和一流的服务,才能为企业创造最好的效益。企业内部所做的任何决策都应以此为出发点,即“以人为本”,不违法!

范培仁把自己的成功之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户口和稳定的工作。为此,他奋斗了十年。他初中没毕业就遇到了“十年文革”。家里辍学后,他去了江西山区烧炭为生。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得以在西北大学学习化学。正是这个机会,让他走上了研究硫基产品的道路,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晚年,自学和研究成了他的个人爱好和全部兴趣。当时《浙江科技报》以《背着电视机上大学》为题报道了他自学成才的事迹。他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获得了省级科技三等奖和四等奖。在浙江省科技大会上,年轻的范培仁被省长点名表扬。作为“全国新长征进攻者”,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一系列荣誉面前,他的户口问题、工作问题、职称问题都得到了圆满解决。

第二阶段,也就是他创办合资企业后,旨在解决个人财富问题。这个阶段的动力还是为了自己。完成一次商业冒险和个人财富的原始积累花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

第三阶段应该从21世纪初开始。这个阶段不是为了个人财富的积累,而是为了个人职业抱负的实现。这个阶段,按照范培仁的说法,“还是为了自己,但这是一个“大我”,不再局限于物质财富层面,而是自我价值的体现”。他追求的是如何把事业做大,如何借助企业的平台让更多的人得到实惠,如何对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这一阶段,范培仁当选为浙江省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浙江省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浙江省工商联常委,浙江大学MBA研究生特聘导师。先后获得“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家”、“浙江省优秀企业经营者”、“浙江省创业企业家”、“浙江省第二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改革开放三十年30位杰出浙商”等荣誉称号。

造福他人的行为

回族是会泽的其他民族。范培仁常说,一个人一生的钱是有限的,一个成长中的企业永远都不够用。但是,在不影响企业发展的前提下,每年能挤出一些钱来帮助有特殊需要的人,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自1995以来,杨凡集团一直坚持不懈地发展慈善事业,并已成为杨凡集团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总而言之,杨凡集团的慈善事业由“一个基金;四大工程”。

十年来,杨凡集团向公益事业捐款654.3809亿元,受助人数超过1万人。在2007年中国慈善榜上,杨凡集团排名第65位。被中国企业联合会评为“中国最具社会责任感示范单位”,2008年被浙江省政府授予“浙江省慈善奖”称号,范培仁获得“中国公益杰出贡献奖”。

关于慈善,范培仁深有感触地说:“表面上,我们帮助残疾人,帮助困难群众,帮助老党员,帮助贫困学生。我们给他们的是钱。我们只有付出,没有回报。但其实从这些行动中,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精神得到了提升。与他们相比,我很满足。赚一块钱是快乐的,但是给需要的人一块钱,可以得到两块钱的价值。得到是快乐的,付出是一种享受。在造福他人的过程中,享受自己的价值和快乐。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美德创造财富,造福他人。范培仁在“仁”的指导下践行企业的“创富”;以“仁”之心为凝聚力,推动企业“创富”之旅;他坚信“做自己”就要“利人”,“利人”才能“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