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发布数据,30%的订单占总订单的2.7%。司机心里有杆秤。

我经常说,互联网公司被客户烧的任何补贴,垄断之后都会双倍返还。

滴滴也是中国最具争议的互联网公司之一。首先,滴滴引领了“网约车”的潮流,改变了人们打车的方式。但是滴滴的口碑远不尽如人意!

尽管创始人程维一再强调滴滴是一家“一站式出行平台”公司,但滴滴的本质仍然是一家互联网广告公司。滴滴一端连接用户,另一端连接车主。赚钱的主要方式就是画和接广告!

说起滴滴,一直是网友讨论的焦点。大部分车主反映,滴滴目前的抽成率在20%-30%之间。其实从司机的角度来说,滴滴抽多少都无所谓。我相信司机都很在乎一个月能拿多少钱!

今天我们来谈谈滴滴对司机的高度成功,以及应该如何看待现在的滴滴公司?

关于滴滴高,其实司机清楚,用户清楚,滴滴清楚。

近日,滴滴发布了关于“抽”的说明。滴滴表示,确实有一些司机收入相对较低的订单,比如顺风车订单;其中百分比高于30%的订单占总订单的2.7%。虽然类似极端情况下的订单占比不高,但确实给司机造成了困扰。公司正在陆续调查极端订单的原因,尽最大努力避免极端情况的发生。

或许看到这里,有网友朋友会问,滴滴不是经常补贴吗,最后补贴的钱不都在司机口袋里吗?

我只能说我想多了。滴滴现在是在线租车领域的绝对霸主。现在虽然有补贴,但已经不是一元钱可以打车的时代了。

其次,滴滴的补贴套路很多。大部分都必须是优惠订单才能拿到奖励和补贴。我们修改了法律,让司机接受“优惠”订单。谁享受了“优惠”?那自然是滴滴的新用户,或者半年才打车一次的用户。老用户根本抢不到,因为滴滴手里握着大数据,心如明镜。

最后说是进了司机口袋,这钱真的不好赚钱。如果滴滴司机想获得滴滴的奖励,我问了做职业滴滴司机的朋友,他们需要从早上7点跑到晚上11点。大多数人只是做这种工作。

乘客补贴10.9%,是平台补贴。为什么要扣司机?如果你的平台愿意补,就拿平台补。为什么要扣司机的钱?

3.1%的利润看似很低,但相对于乘客的应付款项而言。如果按成本的6.9%计算,利润率将达到45%。还不够赚钱吗?

我记得滴滴创始人程维两年前说过,滴滴在过去六年里亏损高达390亿元。我相信这个损失,因为当时国内网约车是混战,滴滴也是靠着强大的补贴才获得今天的市场份额。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滴滴成为了国内网约车领域最大的赢家。就算滴滴要去掉公司运营费用,那么滴滴还是赚钱的。因为现在滴滴的补贴少了,抽成越来越高,滴滴的用户多了。现在说滴滴不赚钱,我觉得没人能相信。

我给你举个例子。一个司机跑了三天,不付任何利息。只要他一直跑,大概1.5万元的流水会一直被滴滴免费使用,1.5亿元会被1万司机免费使用,更何况中国滴滴司机远不止1万。这就是互联网公司的魔力。反正我会搭建一个平台,过着坐地收租、拔鹅的营生。这生意不赚钱吗?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我们认为滴滴现在赚钱了,那滴滴的钱去哪了?很简单,学学美团,玩玩资料片。

滴滴从出租车起家,衍生出专车、快车、顺风车。其实这些都不错,毕竟在互联网旅游领域做生意。

然而这两年,滴滴的变化很大。滴滴金融起步了,也搞了同城跑腿,滴滴代驾,滴滴外卖,还有最近很火的社区团购。

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滴滴从网约车中赚取的利润,被滴滴投入到了新的业务中。反正滴滴现在没有上市,滴滴发布的这个数据的真实性无法用财务数据来验证,这也是滴滴的高明之处!

滴滴的出现改变了用户打车的方式。用户确实是受益者,但最惨的还是传统出租车司机。为什么这么说?大家往下看!

城市坐标在深圳。没有滴滴打车的时候,有一辆两班倒司机的车,租金一个月22000。

他们一天能跑2500左右。以前出租车行业整个产业链真的是暴利。司机自己当了二当家,叫老乡过来开车,第二次承包给下家。我们公司买车9w,周期五年。当时出租车车牌从2002年的10w涨到15的70w。车牌就是车,交给政府。车牌也有金融属性,可以去银行抵押贷款。

但现在不同了。滴滴一出来,出租车和出租车的车牌根本就不怎么值钱。

结论:在衣食住行的服务场景中,滴滴属于“线”类,拿下的每一单都可以和成年人定期定量向国家纳税的模式相提并论。

平台占领市场,抢夺流量,进一步巩固出行的主导地位,无可厚非。大多数司机也乐见其成。但是,如何平衡司机、乘客和平台的利益,找到一个平衡点,才是滴滴目前应该考虑的重大问题,而不是想着为了自己的业务扩张而剥削滴滴司机甚至用户。不知道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