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勇的介绍。
2005年以来,先后有四家外资股东——亚洲开发银行、花旗集团亚洲企业投资公司、美国凯雷集团、美国通用商业金融集团投资中科智,总投资额为1.1亿美元,占比40.82%。
2006年10月26日,165438+中科智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1亿美元债券,年利率10.5%,五年。包括比利时、英国、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地,主要是基金管理公司,11机构认购。
2005年5月,中科智以654.38+00万美元的投资,引入了真正的外资股东亚洲开发银行。
此时也是全球流动性泛滥,资金频繁寻找投资机会的时候。中科智因其“中国担保行业龙头”的背景和亚洲开发银行投资的背书,一度受到青睐。
同年5438年6月+10月,花旗亚洲企业投资公司(CVCI)投资2500万美元;次年3月,美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凯雷集团跟进,投资2500万美元。从2007年6月5日到2007年10月,GE Capital向中科智投资了5000万美元。
外资进入的目的是将中科智打造成民族担保行业品牌,完成海外上市。有投行认为,中科智上市后估值可达40亿美元。根据中科智商业计划书中的规划,未来五到十年,中科智将在全国各主要省市设立子公司,担保规模将达到6543.8+000亿元。
获得资本后,中科智立即在全国各地开店。在深圳、北京、上海、福建、长沙等原有公司的基础上,广东、河北、浙江、重庆、江苏、福建、湖南等地成立了一批中科智系列公司。到2007年底,号称全集团累计净资产达到32亿元。
规模的快速扩张对中科知止原有的粗放经营提出了严峻挑战。各地区子公司均为独立法人,可谓是以山为王,打着中科智的旗号独立开展业务的诸侯。他们的发展情况不一样,收入和利润并没有随着规模而增长。由于先天不足,集团需要通过抽回子公司资本、抽回客户保证金来粉饰规模和业绩,这也是地方“诸侯”所抵制的。
内部动员
2007年5月10日,张开勇召集全国各地的高管参加了一个“秘密会议”。
据与会人士透露,时任中科智集团财务总监的王琼披露了一组令人吃惊的数据:中科智2006年的真实利润为3740万元,收入为654.38+0.9亿元。此前,2003年至2005年三年间,中科智实际业绩为亏损,但外部审计公布的利润分别为8071万元、7289万元和1.4亿元。
这意味着,到2006年底,中科智累计包装盈利5.8亿元,虚增资产1100万元,实际赔付4亿多元(并非此前宣传的5000万元)。
前述知情人博文称,在这次会议上,张开勇承认:“很长一段时间,公司其实没赚到钱。为了引进战略投资者,为了上市,我们不得不包装利润和收入,这个窟窿越来越大。七个锅两个盖子,怎么盖一直是我的心病。现在,我动不了了。”
会上,张开勇表示,高管可以选择离职,也可以和他“同舟共济,* * *奋进”。同舟共济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掩盖真实业绩,以及如何应对德勤华永的审计。
2007年5月17日,在“统一”了高管们的思想后,中科智召开了集团业务专题会议,核心是如何“完善”虚假委托贷款业务(中科智内部称“集团业务”)通过审核。
委托贷款业务是指中科智向急需资金的企业发放高息短期贷款。这笔资产及对应的收益占了中科智公开数据的近50%。2008年年中,这个数字超过了654.38+0.7亿元,给客户的利率高达265.438+0.6%。然而事后,损失超过9亿元。
中科智一位高管发给《财经》记者的一份会议记录显示,德勤对委托贷款业务存疑,主要是因为金额巨大,但业务档案和流程过于简单,材料缺失太多,客户注册地址不同。
委托贷款其实有相当一部分只是中科智内部的闲置资金,即“左贷右贷”,反复操作,制造虚假的业务规模和资金规模。但问题是,贷款人往往只是资本不多、资质不足的空壳公司,很容易被识破。
2007年5月的会议上,时任中科智风控中心主任的曾在回应会计质疑时,提出虚假委托贷款的“A、B公司模式”;也就是说,承接贷款的空壳公司叫B公司,承认实际由中科智控制,且多为中科智员工或家属注册,但贷款的真正使用者是另一家公司(叫A公司),一般实力较强,但不方便放贷,于是A为B and B担保放贷。
2007年6月29日,10,中科智再次召开所谓集团业务会议,目标直指年底审计业务。《财经》记者获得一份文件,记录了这次会议的全过程。会上,曾布置了六类集团业务,借鉴以往存在的真实委托贷款案例,包括房地产开发贷款、企业收购贷款、止赎抵押贷款、AB模式贷款等。
在世界各地,中科智对这些“任务”怨声载道,造假本身就容易出现漏洞,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一位高管表示,一家注册资本为65438+亿元的公司,一年至少要为“集团业务”支付400万至500万元的费用,其中包括税收。因此,实际的资金“黑洞”正在滚雪球。
对此,张开勇表示,这种做法是一次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业务扩张和资产变现来弥补亏空。
中科智慧虚妄的扩张和投资模式,最终因内部利益失衡而崩溃。5438年6月+2007年10月,GE投资5000万美元,持有中科智8%的股份。与以往吸引外资不同的是,葛买的是张开勇手中的老股。为了不稀释自己的控股权,张开勇先从高管手中回购了一部分职工股,但定价只是成本加利息。
这一举动最终成为了张开勇与高管、员工矛盾激化的导火索。张开勇在去年2月接受《财经》采访时承认了这一点。
2008年7月,一封由中科智前高管撰写的关于中科智欺诈的详细举报信,摆在了几名外国股东的办公桌上。
“硬着陆”
2008年7月21日,中科智再次召开紧急高层会议,公布了这封前高管的举报信。举报信称,中科智力历年累计亏损7亿元、8亿元,业绩一直造假。它利用空壳公司进行虚假委托贷款,高峰时虚假委托贷款年业绩超过十亿元。为这一造假生意,中科智每年的成本上亿元;此外,中科智承担的赔偿其实高达数亿元。
举报信还称,发债募集的资金被大股东以委托贷款的形式变更为自有资金,参与了深圳平安的配售,然后将股份抵押给银行套现。
《财经》记者获得的一份视频会议显示,在此次发布会上,张开勇承认举报信内容大部分属实。然而,此时的张开勇却显得如释重负,视之为“硬着陆”的机会。
“以前我觉得自己在一个秘密和一个包袱中挣扎,以为别人什么都不知道。事实上,他们(外国股东)并不愚蠢。”在这次会议上,张开勇自嘲道。
随后,中科智公布2008年中报,果然采取了“硬着陆”的方式,称由于委托贷款业务巨亏,计提6543.8+04亿元。其中约6543.8+0.729亿元委托贷款计提拨备高达9.47亿元,另发生贷款担保损失4.6亿元。张开勇对这一戏剧性业绩“跳水”的公开解释是,中小企业受到了经济形势突变的冲击。
审计机构德勤以“无法判断”为由,未对中期报告出具审计意见。
除了虚构业绩,张开勇的私人公司中科智与中科智控股之间的账目混乱不透明,也让外方股东和员工产生怀疑。多年来,依托中科智担保的融资平台,中科智控股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资金。
张开勇曾对《财经》表示,中科智控股注册资本2亿多元,负债约7亿元,并称相比担保业务,“最赚钱的贡献其实是金融投资和房地产。”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底,中科智控股营业收入20亿元,净资产35亿元,总资产约40亿元。
据中科智前高管透露,中科智控股约有七八家金融股权投资,包括厦门商业银行和国泰君安的部分股份,以及平安14万股。此外,还拥有深圳中科智工贸发展公司、深圳中科智资产管理公司、张家界山水天下房地产有限公司、张家界李根国际酒店等产业。
“硬着陆”的结果是,张开勇、外方股东和债权人选择了“同舟共济”。
2008年6月24日,除了亚洲开发银行的三家外方股东,最终与中科智达达成和解协议。由于亚洲开发银行不是商业机构,一旦发现被投资企业有不诚信行为,就必须退出,不能为了商业利益而妥协。针对《财经》记者的采访申请,该行总部发言人谨慎地表示,“相关法律程序仍在进行中。”
2009年3月27日,中科智在深圳召开“更新说明会”,称已与持有65438亿美元债券的债权人达成“债转股”协议。如果这一协议得以实施,债券持有人将成为持有中科智40%股份的第一大股东,张开勇的股份将被稀释至32.26%,而四家外资股东的股份将被稀释至24.49%。
这意味着中科智公司控制权的转移。未来中科智董事会将由债券持有人委派5名董事,张本人只能委派3名董事。债券持有人也有权任命集团总部的首席财务官和风险管理总监,以及首席重组官。
至于如何弥补资金“黑洞”,张开勇曾提出将中科智控股的资产装入担保公司,但外方股东一直不同意。毕竟没有人知道中科智控股的真实情况。最终的解决方案是,中科智主张存在应收深圳中蓝德房地产代理评估公司1,654,38+0.72亿元。后者是张开勇私人控股集团名下的公司。此外,张开勇对国泰君安的股权投资为4.04亿元,原是其私人公司名下的资产,现已注入中科智。另外还有865,438+08万元的商誉,这是并购的差额。
这一系列安排意味着,张开勇承担了中科智虚构业绩、挪用资金造成的亏损,也以出售资产、承认负债、注入股权等实际行动填补了部分资金“黑洞”——尽管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张开勇是否有能力归还165438+7200万元的应收账款?国泰君安的股权质押给银行了吗?81800万元的商誉是否意味着一个没有填满的窟窿?
据中科智内部人士透露,张开勇能有这次赎回行动,不仅是因为他对中科智的深厚感情,更是因为他与外方股东达成了私下交易,即外方股东放弃追究其个人责任的权利。在去年8月的“逼宫”行动中,外资股东表示要在香港以欺诈罪将张告上法庭。但截至《财经》记者发稿时,《财经》记者尚未得到双方证实。
“毕竟他没走。”2008年6月5438+065438+10月,一位外资股东代表曾对《财经》记者表示。
复仇有限公司
真相被层层揭露后,最受打击的是中科智的名声。中科智的最大合作方北京银行已于今年5月冻结北京中科智在该行的存款约65438亿元。2008年末,北京银行通过中科智的贷款高达31亿元,而在正常年份,北京银行对北京中科智的担保贷款往往收取零存款。
随之而来的是资金链的紧张。
北京中科智内部人士对《财经》表示,北京第一生化制药有限公司已经连续两次对北京中科智在北京银行担保的2500万元贷款进行展期,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还款计划。银行可能不得不强行从被冻结的中科智账户中提取资金。此外,尚无法判断这是否是中科知止以企业名义进行的借款。中科智的危机出现后,这些借了名义贷款的客户急于从中科智收回资金。目前,这种性质的基金规模不详。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银行冻结资金是为了自保,金额并不多。但中科智内部资金缺口太大,没有这笔钱很难运营。很多投保的客户在保障到期时无法退还押金。这样下去,会导致诉讼,甚至‘挤兑’。”
“100多万元的保证金在4、5月份就到期了,但是所有的钱到现在还没有还给我们。每次讨债都在中科智遇到和我一样要押金的人。如果下周不把钱打到账户上,我们就起诉。”一位去北京中科智讨债的中小企业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
据讨债人士介绍,中科智做担保业务时,一般要求企业缴纳10%的保证金和2%-3%的担保费后才能发放担保贷款,利率一般上浮20%。因为银行对中科智的担保贷款往往实行零保证金制度,企业缴纳的保证金很容易被中科智挪用。按照惯例,企业偿还贷款后,中科智应在三天内退还保证金,但现在不能兑现。
目前,北京中科智已收到十几封律师函,要求在一定时间前返还到期保证金。
6月下旬,有中科智的客户表示,已经收到中科智返还的一半保证金并有担保,剩余部分将在半个月后返还。
有员工表示,中科智整个集团都有退押金的压力,集团财务部要求各地分公司提前一个月申请退押金。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6月,张开勇宣布以未知价格出售中科智控股名下的张家界山水天下酒店项目。中科智的员工认为,中科智担保最近退还的保证金大部分来自于此。
中科智一直在寻求深圳市政府向深圳公司注资,尽职调查报告已经完成,等待政府审批。但由于近期发生市长许宗衡被拘留的人事地震,短期内很难落实这一“救命水”。
继3月27日中科智在深圳召开说明会后,张凯勇于5、6月份开始了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一系列路演,希望争取银行的支持,启动日益吃紧的业务规模。
张开勇在路演时表示,2008年末,中科智亏损654.38+0.5亿元,公司总资产39.45亿元,所有者权益26亿元。同时,他向银行展示了中科智的自救和重组方案,以恢复市场信心。(摘自《财经》杂志2009年6月12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科智:原罪与救赎》,记者张兵、张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