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东供水工程背景

缺水问题一直困扰着香港,于是有香港人向时任中南局局长、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铸建议,广东在上世纪60年代帮助香港解决缺水问题。当时,港澳办主任廖承志向周恩来总理报告了此事,并很快决定将东江水引入香港。根据陶铸的建议,广东省政府决定在深圳修建水库向香港输水。1959年6月,深圳水库工程指挥部正式成立,时任宝安县委书记的曹若明任总指挥。

1959 165438+10月15,深圳水库正式开工建设,工程过程采用人群战术。重点是主坝的铺土碾压工程。当时除了土方压实机,几乎所有的土方都是用锄头、铁锹、肩膀和手推车搬运的。原计划高峰期只有一万多工人。后来为了保证主坝土方能在雨季前完成,决定增加民工。当时,时任佛山地委书记、宝安县委第一书记的李富林,从各人民公社抽调了两万多名农民工到深圳水库,也就是

工地上的工棚只能容纳10000多人,一次增加到了近40000人。准备时间只有两三天,真的很难应付。最后只好在工地周边搭了个简易棚,用竹签和稻草盖着,睡在地板上,算是解决了。

3月4日,1960,近一公里长、30米高的主副坝土方终于完成;3月5日上午11,举行了庆祝大会,有* * * 2万人参加,其中包括马师曾、辛努洪等人。

然而,迟至1960 165438+10月15日,港英政府首次与广东省达成协议,每年从深圳水库向香港提供50亿加仑(2270万立方米)淡水。1963年,双方达成共识,兴建东深供水工程(沈东供水工程),但因1963年干旱,计划延迟,广东省政府仍允许港方从珠江口取水。

1964年4月22日,双方正式签署协议,约定从1965年3月起,广东省每年向香港出售不少于6543805亿加仑(6820万立方米)的淡水,最高日供水量可增至6200万加仑,每立方米1美分。

当时的港英政府不敢过分依赖中国的东江水,所以也考虑海水淡化获取淡水。1975年还建立了乐安排海水淡化厂,但由于成本高,东江水供应日益稳定,1982年海水淡化厂关闭停止,东江水成为香港最大的水源。

目前预计全年饮用水消耗量将达到11000亿立方米,港府年度财政预算中将预留24亿元用于购买东江水,占香港65438港元+0.3万亿GDP的0.15%。在人口增长不及预期、香港工业北移的情况下,港府仍要按合约每年购买至少8亿立方米东江水,耗资超过24亿元。在65438至0998至2003年期间,价值约30亿港元的东江水排放入海,引起公众谴责。政府已与广东省就弹性供水达成协议,以避免浪费水资源。

至于1950年代负责修建水库的创始人陶铸,他死于文革;总指挥曹若明也在水库建成后调任中央,后在文革初期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