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的行板:想创业,就要做大。

——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

黄金产业走向市场——紫金发展目标的三次演变——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三次重组和四次技术创新——西部大开发和资本扩张——三步走发展战略。

陈景河有强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在工作报告中,他从不回避企业存在的问题。在他看来,地处偏远地区的紫金矿业,面对黄金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如果不做大做强,必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被淘汰。于是,就有了紫金矿业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就有了紫金人“要搞企业,就要搞大”的不懈追求。

中国有记载的开采和利用黄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中国的考古学家在不同时期发掘了许多金饰和金器。这些出土文物充分证明,中国实际开采利用黄金的历史可能更早。相关史料表明,早在西汉时期,皇室就有黄金储备,到1888年(光绪十四年),我国黄金年产量已达493344两(约13452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对其发展认识不足,中国黄金工业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黄金开始作为重要的矿产被开采,其作为货币基础的作用受到重视。1958年,中央政府将黄金矿产列为国家重点矿种之一,并于60年代初成立了中国黄金矿产公司。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中国黄金产业在过去的20年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1985到1995,全国黄金地质储量增加3140吨,195年保有储量4310吨,“九五”新增储量1700吨(其中紫金山金矿黄金储量达200多吨)。此外,中国黄金工业的生产也发展迅速。1949年中国黄金产量只有4.5吨,1979年是19.67吨。改革开放后,中国黄金行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0.8%,并突破195。

目前,中国已跻身世界黄金大国之列,2002年黄金产量居世界第五位。我国黄金矿产资源开发从建国初期仅有几个金矿发展到1400多家矿山企业(不含有色副产品矿山)。全行业形成了设计、科研、装备制造、生产(采选冶)等功能齐全的独立体系,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一些重点产金地区。目前我国已建成处理规模400万吨/年的大型矿山,如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以堆浸为主;建成了三山岛、新城等一批坑采无轨开采水平的现代化矿山。建成了排山楼、大营各庄金矿等现代化大型选矿厂。处理含砷难浸金精矿的莱州天成、烟台黄金冶炼厂等生物菌提金厂,以及中冶、山东黄金集团、招远黄金集团等国际级金银精炼企业。

我国黄金资源的特点是类型多,中小型矿床多,品位变化大,但缺乏世界级的超大型矿床,因此建矿数量多,规模小。国内最大的日产量金矿也不到3000吨(紫金山金矿除外)。在1400多家黄金矿山企业中,据统计,具有一定规模的矿山只有439家,日均处理能力仅为200吨,年平均产金量仅为255公斤。但国外大型黄金开采企业在65,438+00,000 ~ 50,000吨范围内开采和选矿并不少见,年黄金产量为5 ~ 65,438+00吨。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黄金选冶技术水平较低,主要是重选和浮选。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氰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相继开发出连续机械搅拌氰化、全泥氰化和炭浆氰化技术,提高了矿山技术水平和选矿回收率。硫脲萃取、硫代硫酸盐萃取、细菌预氧化浸出、加压预氧化浸出、树脂吸附等新技术研究也取得新进展。生产设备方面,向高效、节能、大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与世界主要产金国相比,我国常规金矿选冶水平相近,但装备水平差距较大。与此同时,低品位和难处理金矿资源的利用差距极为显著。

黄金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主要消费领域是珠宝首饰、电子产品、牙科、工业、装饰、金牌、仿币和官方金币制造。此外,金条储备和投资也是黄金的重要消费形式,是黄金和货币功能的特殊体现。

黄金因其数量稀少,化学性质极其稳定,易于保存和分割,除了普通商品之外,还具有硬通货的功能,虽然这种功能正在下降。目前,黄金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供不应求的产品。1999年,中国国内黄金约170吨,但需求量在200吨以上,是世界上重要的黄金进口国之一。

黄金在国民经济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国家实行鼓励发展黄金生产的政策。中国黄金工业“十五”计划确定了“十五”期间年均增长5%的目标。2005年,黄金产量将从目前的190吨增加到220吨。国家还为黄金企业加强地质勘查、调整企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技术进步和关闭、关闭、兼并、转让资源枯竭矿山创造了有利条件,给予了政策支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黄金属于保护性开发的特定矿种,须经国家黄金行业和资源管理部门批准。198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黄金矿产保护性开采的通知》(国发[1988]75号),规定禁止个体采金。国家提倡合法、正规开发黄金资源,反对和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浪费资源和危害人民生命为代价的采金行为。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实行鼓励和保护黄金产业的政策。所有产品均由中国人民银行收购(收购价格已与国际金价接轨),免征产品增值税。与一般工业企业相比,黄金矿山的税收政策具有以下特点:

1)黄金生产经营单位销售的非标准黄金和金矿石(含伴生金)免征增值税;黄金交易所会员单位通过交易所销售标准黄金,没有实物交割的,免征增值税。如果有实物交割,增值税马上退还。

2)资源税的征收:黄金矿山脉金资源税按七档(1.3 ~ 2.5元/吨)确定,砂金资源税按五档(1.2 ~ 2.0元/吨)确定。

3)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金额=矿产品销售收入×补偿费调整系数×回采率系数×补偿率。黄金矿山补偿费费率为4%,补偿费征收调节系数为65% ~ 78%。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黄金走向市场是必然的选择。虽然国家对黄金的鼓励和扶持政策不会改变,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行为获得更多的利益,但也会承担更多的风险。中国黄金市场对外开放后,中国黄金行业必将成为国际黄金大家庭的一员。目前国际黄金市场供求基本平衡,部分央行抛售黄金,对金价有一定影响,但对金价影响最大的主要是美元对各国货币的汇率。美国持有8138吨黄金,是世界上黄金储备最多的国家。

随着技术进步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中国的黄金产量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这种增长将是缓慢的。虽然有新的矿山被发现和投入,但很多资源危机的矿山将被关闭,尤其是难处理金矿占相当大的比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黄金在工业(特别是电子工业)中应用的增加,黄金需求的增长将超过产量的增长。国内来看,供需矛盾还是会比较突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批按市场经济规律经营的黄金企业也发展壮大起来,福建紫金矿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作为资源开发型企业,其产品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的状况。

福建紫金矿业有限公司拥有紫金山金矿的采矿权。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和大规模补充勘探,紫金山金矿探明储量不断上升。1998和1999年,国家经贸委黄金管理局核定的紫金山金矿黄金储量为75.07吨,是原地勘查部门提交的核定储量的13.8倍。2000年,根据最新勘探资料,按传统方法计算,紫金山金矿黄金储量为121.89吨,平均品位1.60克/吨,表外矿产29.98吨,平均品位0.63克/吨。公司开发了自己的IDS储量计算软件,并开始应用于生产。按照紫金矿业目前的生产技术水平,0.5g/吨以上的储量全部动用。据此,紫金山金矿的可利用资源量已超过200吨黄金,使紫金山金矿成为中国最大的金矿。另外,紫金山金矿是氧化物矿,基本不含有害杂质。它具有规模大、易采易选的特点,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和效益。专家认为,紫金山金矿的开发才刚刚开始,其巨大的储量是国内其他黄金企业无法比拟的,这将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正是基于对黄金行业特点和自身资源的清醒认识,紫金人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展战略目标和“紫金矿业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

紫金成立仅三年,时任公司总经理的陈景河就提出紫金的企业发展目标是“紫金矿业要发展成为国际化的企业集团”。明确紫金的发展方针是“以矿业为主,谋求多元化发展,以上海为基础,积极向外扩张”。在这里,人们似乎更能理解紫金徽的含义。

1998,紫金提出了“把紫金山金矿建成中国最大的世界级现代化金矿”的目标。随着企业的发展,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2000年,紫金矿业在综合分析国内矿业形势、企业优势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企业目标——将紫金矿业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以矿业发展为核心的高科技效益型特大型企业集团,并提出了通过十年努力再造紫金矿业的具体战略目标和五年发展规划,从而确立了紫金矿业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资源为依托、以规模求效益的“裂变式”。

有学者在考察了帕拉代斯金矿、默克尔金矿和纽蒙特金矿公司三个著名金矿的建设模式后,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这些金矿处理的金矿石都是低品位的,选矿品位只有2g/吨,堆浸品位只有0.7g/吨,利润主要靠规模效益。这三个矿山最大规模为9000吨/日,最小为4718吨/日,堆浸规模达到2500万吨/年,均为露天开采;二是高度自动化控制带来的高效率,无论选矿工艺、露天开采的技术管理还是办公的现代化,都给矿山带来了高指标、高效率,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高标准的环保措施和零排放标准,避免了环境污染;第四,这些企业有精干的组织,人员少,精干;五是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

不清楚陈景河和紫金矿业的其他领导人在做出相关决定时是否参观过这些位于北美的黄金企业。然而,在陈景河看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不仅从婴儿期步入了成熟期,而且本土市场竞争已经全球化。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有实力的企业正在把竞争引入各个地区和行业,使竞争的水平和激烈程度提高了几个档次。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增长速度之争,增长速度决定企业的生死。像紫金这样的县域黄金采选企业,在资源贫乏的情况下,如果不能迅速成长起来,成为真正有实力的实体,可能会被淘汰。因此,在企业起步时,陈景河就提出了“艰苦创业、因地制宜、从小到大、滚动发展”的方针,尽一切努力实现投入与产出的最大化同步。

与北美这些企业的发展模式类似,紫金一开始就确立了以技术改造为基础扩大企业生产规模的发展思路。

一期技改的完成,紫金堆浸法的成功应用,让低品位无利可图的紫金山金矿大放异彩。堆浸-炭浆联合工艺使紫金山金矿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无氰高压解吸-电积设备研制成功,使黄金冶炼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而生产成本下降了40%。

二期技改,紫金实现了井下运输机械化,实现了环保零排放工程,成功进行了大型硐室爆破;随着科技进步,紫金吨矿综合成本降低到全国平均成本的1/5以下。据此,即使矿石品位降到1g/吨以下,紫金也能随着科技的进步而盈利。

第三阶段技改,紫金创造了中国六个最好:发展最快、单位投资最少、平均品位最低、开采规模最大、黄金产量最大、单位矿石成本最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使紫金山吨矿综合成本降至38元。

四期技改完成后,紫金山矿山规模将扩大至3万吨/日,一座年处理矿石(岩)量超千万吨的世界级大矿将巍然屹立在上杭这片红土地上。

通过技术改造,紫金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大加强,企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科技成为紫金增加黄金产量的中心环节。

如何保证黄金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投入?这是紫金一进入黄金行业就断奶的根本问题。我国黄金企业的改革思路是改变融资方式,通过银行低息贷款,辅以黄金发展基金,少数企业自有资金。今后投资应以企业为主,自有资金相当一部分辅以银行贷款,低息优惠应取消。

为了扩大再生产,实现紫金矿业的发展目标,紫金矿业只能走改革之路,采取资金多元化战略,走社会直接融资之路。这项改革的核心是实现黄金资产的股份化。

虽然紫金的领导层一再在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中倡导“老板意识”,要求大家“把企业当自己人办”,在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紫金人也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的健康发展,仅仅依靠企业经营者的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是不够的。紫金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企业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紫金矿业总经理罗英男表示,紫金企业改制的目的是“做大,上市”。

从1992到2003年,紫金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4之前,紫金还是一个小县属企业“上杭矿业公司”,员工几十人,主要做矿产品贸易,小打小闹;

第二阶段:1994-2000年成立“闽西紫金矿业集团公司”,总资产1323万元,年利润289万元,是紫金发展的起步阶段;

第三阶段:2000年9月至2003年6月,165438+10月,闽西紫金矿业集团公司改制为福建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9500万股。2002年,企业总资产超过1亿元。公司有八个分公司,四个控股公司和一个参股公司;

第四阶段:5438年6月+2003年2月公司成功在港交所上市,这是紫金发展的又一个起点。2002年,紫金矿业继续规范内部运作,完成了上市辅导验收现场评估。根据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和国内股票市场的变化,公司董事会提出了在香港上市的决定,并立即付诸实施。经过紧张有序的规范运作,紫金矿业于2003年2月23日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上市首日股价上涨73%。此次公开发行超额认购原计划的743倍,是2003年港交所的最高认购纪录。

为了筹集企业发展资金,早在1995,陈景河就提出了将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方案,倡导员工尤其是管理者在企业中拥有股份,努力使企业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没有被批准。

1998年6月,上杭县提出派工作组到紫金进行股份制改革。1998年底,紫金开始股份制改革。2000年8月,紫金股份制改造完成,福建紫金矿业有限公司成立。

尽管紫金矿业在企业重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作为公司董事长的陈景河并不满意。2000年,鉴于闽东电力成功上市,他将紫金与闽东电力的企业重组进行了对比,指出:“闽东电力的资本运作无疑是成功的。.....对比紫金矿业和闽东电力,...公司成立时间差不多,股份制改革也一样,只是闽东电力一步到位直接改制为股份公司,而我们公司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这种差异让我们失去了最好的发展机会!”因此,陈景河在成立股份公司时,就明确了公司的目标是“争取上市”,要求通过十年的努力,再造十个紫金矿业,并指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基础是成功上市,称赞闽东电力成功上市是紫金的典范。

同时,紫金股份制改造完成后,在福建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股东会上,董事长陈景河明确了福建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宗旨:

立足闽西,加快紫金山金铜矿开发进程;面向全国,积极参与西部黄金资源勘探开发,争取难选冶金矿山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重点发展黄金及相关产业,力争矿山黄金总产量居全国第一。积极探索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有效开发铜、稀土、铁矿石等资源。以人为本,集聚全国一流人才,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努力践行资本运营,严格企业管理,力争在十年内将紫金矿业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高科技、盈利型企业集团。通过五年的努力,公司将实现紫金山金铜矿的综合开发,在难处理金矿开发和生物提铜技术方面取得实质性重大成果。中西部地区开发和对外投资的规模和效益超过紫金山金铜矿,总资产50亿元,销售收入23亿元,利税总额7亿元,产铜3万吨,是全国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

近20年来,我国黄金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发展过快,地质投入不足,地质工作一直没有明显的突破。很多黄金企业储量太少,已经出现资源危机,缺乏发展潜力。一些企业已经步入无米之炊的困境。地质工作滞后、地质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黄金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第二轮中国矿产资源评价表明,从现在起到20世纪初2010年,中国黄金矿产资源难以满足需求,缺口较大,但有一定的资源潜力。因此,国家将黄金矿产作为21世纪中国地质勘查的重点优先矿种之一。

中国黄金资源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类型齐全,分布广泛。据有关专家预测,中国黄金储量居世界第五位。如何把一个高质量、高质量、充满活力的黄金工业带入21世纪,加强地质找矿,克服短期行为,树立长期发展的观念,加大地质投入,扭转黄金企业资源不足的被动局面至关重要。

也许我吃过紫金山金矿矿权之争的亏。或许是作为黄金生产一线企业,我深深感受到了风暴中心的巨大压力。紫金矿业非常重视资源的占有。随着国内黄金市场开放的加速,紫金人意识到黄金行业的竞争将会加剧。在紫金人眼里,黄金行业的竞争,其实就是占领黄金资源的竞争。

我国中西部地区占国土面积的87.5%,黄金和工业储量占全国的60%,预测储量3515吨,拥有全国最高品位的岩金和砂金。金沙江、大雪山(金笳山脉)和阿尔泰山(维吾尔语中的金山)都因盛产黄金而得名。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相继形成了一些重要的产金基地,如小秦岭和内蒙古。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对西部黄金的开采不断加快,覆盖了云南、四川、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据统计,中西部1,575个县中,341成为产金县,46个县成为支柱产业,27个县成为财政收入第一。西部丰富的资源吸引了技术实力雄厚的紫金矿业。

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出台后,紫金矿业作为新兴的大型矿业企业,将参与西部矿业开发作为企业发展的长期发展战略。2000年9月,紫金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虽然是响应国家号召,但紫金没有忘记自己是企业,没有忘记紫金的企业之本——按市场规律办事,在项目上讲究效益!

紫金人在进军西部大开发时,又一次发扬了地勘队员的优良传统。在过去的一年里,董事长陈景河带头组织和带领人员走访了中国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视察了几十个矿山、矿床或矿点。矿产有金、铜、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可谓五花八门。在此基础上,紫金选择了三个矿山作为公司西部开发的启动项目。

紫金矿业在西部大开发中采取了立足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的合理原则。因为紫金的高层主要是地质学家,紫金人对资源的新认识增强了资源占有意识,所以紫金在西部开发中主要采取风险勘探的方式。

截至2001年底,紫金西部大开发取得重大进展,投资近亿元。在贵州、四川、新疆、安徽、西藏等地获得金、铜开发项目,控制黄金地质资源量百吨以上,铜百万吨以上。经过三到五年的建设,这些项目将陆续投产,新增黄金产量5吨,电解铜产量5万吨,产值1,654.38+0亿元。西部地区将成为继紫金山金矿之后的又一重要生产基地。届时,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将成为国家特大型矿业企业集团。

一年后的2002年底,西部紫金发展捷报频传:

1)经过努力,新疆阿舍勒铜矿已完成股权谈判,福建紫金矿业有限公司实现绝对控股和实际控制。紫金矿业入主阿舍勒铜矿后,对原开发方案进行了大幅优化调整。同时大幅降低总投资,产能从3000吨/日扩大到4000吨/日。投产后,利润总额可达6543.8+7.7亿元/年,经济效益显著。2002年6月16日,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在视察时看到,阿舍勒铜矿今非昔比,生产建设如火如荼。他非常动情,高兴地为阿舍勒铜矿题词:“一千个星期过去了,我们在和时间赛跑。”该项目已被列入新疆自治区重点工程,计划于2004年建成投产。

2)2002年3月,贵州水银洞金矿详查地质报告通过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评审,金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基本查明,储量大幅增加。通过对矿体的进一步勘探,水银洞金矿有可能成为大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该项目已被列入2003年贵州省重点项目。据估计,该项目的第一阶段(每天处理300吨原矿)可于2003年上半年完成并投入运营。

3)新疆东天山中标勘查区地质勘查圈定综合异常4.5平方公里,以铜、钼为主,伴有银、镍、铋、铅。该异常面积大,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

与此同时,福建紫金矿业有限公司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资源型资本扩张。翻阅中国地图集,人们会发现,紫金矿业几乎在祖国的四个角落都打下了自己的印记:吉林珲春金铜矿、贵州水银洞、新疆阿舍勒、安徽袍刀岭金矿等。这些投资企业也取得了初步成果:

1)2003年,福建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参股的华南地区储量最大的龙岩马坑铁矿,开采铁矿石154600吨,生产铁精矿72000吨,销售铁矿石51400吨,铁精矿71500吨,实现销售收入2069万元,利润总额635.5万元

2)贵州紫金矿业2003年7月正式投产,黄金销量538kg,销售收入531.8万元,利润2680万元。

3)2002年,安徽省袍刀岭金矿生产经营逐步步入正轨。5月取得采矿许可证,采矿权1.485平方公里。2003年生产黄金112kg,销售收入1115000元,利润980000元。原生矿生物预氧化试验取得成功,阶段性试验总结已提交。矿区周围及周边地质找矿取得新进展。

4)根据福建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福建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对老国有金矿——吉林珲春金铜矿的投资控股。由福建紫金矿业有限公司、珲春金铜矿业有限公司、厦门紫金科技有限公司、福建上杭宏阳矿业工程有限公司、厦门恒兴矿业有限公司等5家股东出资设立的“珲春紫金矿业有限公司”已完成公司登记,福建紫金矿业有限公司实现绝对控股地位。该矿是一座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国有老露天矿,拥有2.1597平方公里的采矿权和12.8平方公里的探矿权。新公司将扩建珲春的金铜矿,扩大现有的采矿能力,以每天处理4,000吨矿石,并在珲春开发区新建一座湿法冶金厂,日处理能力为65,438+000吨金铜精矿。

随着紫金矿业成功上市,一批符合条件的项目将全面启动。西部矿业项目的全面实施将使紫金矿业进入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紫金的追求似乎永无止境。今天,紫金人已经不满足于他们一个接一个的辉煌成就。他们更加努力地实践今天,创造明天。

紫金计划在十五和十一五末向国外发展,走香港上市之路,在资本上实现国际接轨。用陈景河的话说,就是“创办企业,就要把它做大”。

在企业发展方面,以陈景河为首的紫金人勾画了紫金未来20年三步走发展的宏伟蓝图:20世纪前20年逐步实现“领先国内黄金行业-领先国内矿业行业-进入国际先进矿业行列”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2020年企业总资产达到200亿元;“十五”期间将以年均35% ~ 40%的速度增长。到2006年,总资产50亿元,销售收入23亿元,利润总额7亿元。

在这里,人们看到了紫金“追求卓越”的企业理念的光辉,看到了紫金人“会做别人不敢或不能做的事”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