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债评级密集披露,解决隐性债券进入关键时期的问题。

天风研究的固定收益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评级机构对发行人的评级调整较为谨慎。自6月24日以来的一周内,已有4家城投企业及其4个债项评级被下调。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近期被降级的城投主要集中在西南省份。

评级比较谨慎。

6月底,城投行业有一次评级集中披露。6月24日当周,下调4家城投企业主体及其4只债的评级,同时将4家城投企业的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证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管理办法》和《证券信用评级机构执业准则》的要求,跟踪评级报告的披露时间为年度报告披露后2个月内。也就是说,城投需要在每年4月30日前披露公司年报,6月30日前披露跟踪评级报告。

该负责人建议,“如果从AA+级调整为AA级,城投公司仍然可以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如果城投公司的级别已经下调到AA-甚至A+,那么城投公司未来需要考虑增加增信措施。但是,即使有强有力的增信手段,通过发债融资也比较困难。此外,目前很多地方都在整治定增融资产品的标准化和不规范业务,这将对未来城市投融资产生较大影响。”

解决存量债务问题,迎障

对于城投公司评级的集中下调,一位评级公司负责人认为,不仅与城投自身经营等因素有关,还与城投债的发行有关。“企业的主体信用评级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市场和投资者,也代表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信用环境形象。更重要的是,城投一直是债券市场的主力军。今年由于‘资产荒’因素,城投债市场一度火爆,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评级体系。评级对其债券产品的发行、认购和利率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前,由于政策宽松,一些机构的部分人员在对城投公司或相关主体进行评级的过程中较为宽松,甚至触及法律底线。随着近几年监管趋严,城投公司提升评级难度加大。”

上述负责人还表示,《证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管理办法(试行)》于2015年10月6日发布,2016年修订,2021年补充。《细则》的颁布对于规范证券信用评级机构的执业行为,提高证券评级机构的执业水平,增强行业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评级行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远见、评级方法缺乏透明度、发行人付费可能导致的利益冲突等。未来,随着行业监管的不断完善,评级行业也将获得更好的发展。

采访中,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城投的评级最终反映的是城投的偿债能力和再融资能力。某城投公司融资部负责人表示,“过去公司过于注重政府补贴和征地政策,现在也注重挖掘可利用的政府资产资源和现金流。城投公司的评级离不开自身的资产规模和现金流。经咨询相关专家了解到,地方政府不断挖掘可利用的政府资产资源或国有股权,将具有一定现金流的业务、股权或经营权注入城投公司,通过现金流实现法人实体,为提高主体信用等级奠定基础。”

就目前城投的一般债务情况来看,存量债务包括发债债务和隐性债务。丁伯康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动态防控机制。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地方政府(含平台公司)债务(含隐性债务)的规模、结构及成因,采取分类处置方式进行分类处理。根据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财政承受能力和资源可得性,全方位调动省市县资源,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动态管控机制。二是合理开发利用政府资源,平滑偿债高峰,减轻集中还款压力,规避政府债务风险。在化解隐性债务方面,对地方政府的隐性存量债务进行了重组和重构。对于有一定现金流,但仅靠资产管理无法覆盖贷款本息的城市资产(如市政公用资产、城管资产、老年医疗设施、文化旅游资源等。),可以通过特许经营、资产证券化、REITs等方式盘活。地方政府也可以探索资产债务重组,转让给同级融资平台公司。对于在建项目形成的现有债务,可根据金彩[2018]23号文件第14点意见,进行四方会谈进行债务重组。有效盘活、分类、划片可开发利用的资源。三是进一步完善专项债券发行条件,通过发行专项债券置换地方政府存量债务。为有效解决地方政府存量债务成本高、偿还压力大等问题,建议财政部在核定地方政府存量债务规模的基础上,发行地方政府存量债务专项置换债券,补充一般政府债券发行和使用的不足。此外,可以通过改善土地储备、棚户区改造、公益性项目建设等专项债券的发行条件,弥补不同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融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