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法:这大概是世界上最“积极”的工作观了。
如果你中了巨额彩票,足够你吃喝玩乐一辈子了。你会选择继续工作吗?我想很少有人会给出肯定的答案。虽然工作占据了我们生活中最多的时间,但它却是大多数人不得不做的一件必要之恶。
“如果不是为了钱,谁会愿意工作!”这句话应该能表达大多数人的心声。现在年轻人不喜欢工作,讨厌劳动,追求享受的现象很普遍。越来越多的人抱着“生命至上”的态度,只把工作当成谋生和赚钱的手段。然而,如果我们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在生活中获得幸福,工作是大多数人的唯一途径。而那些成功改变命运,获得幸福生活的人,都是热爱甚至迷恋自己工作的人。
《做事法》这本书告诉我们的,恰恰是获得幸福生活的工作观和工作法。《干法》是“日商圣人”稻盛和夫写的。2009年在日本出版,立即成为超级畅销书,一年内再版19。稻盛和夫是日本管理四贤(其他三位是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和本田)中唯一幸存的一位。
他一生中经营过三家企业。1959年,27岁,赤手空拳创立京瓷(后来成为日本市值最高的公司),1984年,52岁,创立KDDI,两家都是世界500强。2010年,78岁的他接手了即将破产的JAL的管理层。短短10个月,JAL扭亏为盈,创造了JAL历史上的最高利润。这一利润率也是当年全球航空企业中最高的。
稻盛和夫写这本书的时候,对日本社会深感忧虑——在物质繁荣的时代,年轻人失去了最重要的劳动观念,也就是基本的工作观念。稻盛和夫持“告诉年轻一代工作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写这本书的使命。今天,这本书对我们也有借鉴意义。而这本书的内容可能会刷新你的三观——工作观、劳动观、价值观。稻盛和夫70多年的个人经历、经历和思考,对他的工作观做了充分的阐述。
稻盛和夫在序言中说:“这本书的内容只是我从肤浅的生活经历和思考中产生的一种简单的‘劳动观’。但同时,这是我70多年的亲身经历所获得的不可动摇的‘信念’。也可以说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哲学’。”该书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第一,“我们为什么要工作?”第二个是“如何让自己爱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第三是“我怎么才能好好工作?”这三个问题关系到每一个劳动者,也是每个人生活中最重要、最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本书从最根本的工作价值观“我们工作是为了什么”入手,然后谈到“大多数人不喜欢自己做的事情”这个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最后,作者给出了一系列经过自己验证的通用工作方法。可以说,在这本书里,稻盛和夫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行之有效的“干法”,还有他在做的过程中发现的“秘密”。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索工作的“秘密”吧。
?“为什么工作”的问题是工作概念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理解“我们工作是为了什么?”比“如何工作”更重要。知道了工作的意义,自然会改变你对工作的态度,努力工作,爱上工作。
《干法》这本书给世界带来的最大价值,就是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工作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人的生命和生命的意义是由作品创作的意义来支撑的。如果你真正理解了工作的意义,你就掌握了理解整个人生意义的钥匙。
稻盛和夫认为为钱工作无可厚非,但他不明白工作的真正意义。他只是把它当成赚钱的工具,很容易掉进两个坑:
首先是“讨厌工作”的工作状态。因为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赚钱,所以工作必然成为人们不得不做、被迫做的行为。但是,对于被迫无所事事的事情,又有多少人能有喜欢的态度呢?抱怨工作,“周一综合症”随处可见。二是“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的心态和行为。因为工作的目的是赚足够的钱,所以人的心思很容易集中在“努力赚很多钱,最好是轻松赚”。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轻松赚大钱呢?当然是投机取巧,事半功倍,甚至不劳而获。
稻盛和夫认为,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的正确顺序应该是:第二个目的和意义是“为钱而工作”;媒介的目的和意义是“为提供高质量的、被高估的顾客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工作”;第一节课的目的和意义是“为提高头脑和培养灵魂而工作”。
对于最好的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工作可以提升心灵,陶冶人格;另一方面,工作可以逆转人生,改变命运。
工作提升心智,塑造人格。
提升一个人的心性是很难的,有些和尚经过长期严格的修行也不一定能达到。但是,工作可以。这就是工作的意义。努力工作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性格和心智。在努力的过程中,你脆弱的心灵可以得到锤炼,你的人格可以得到提升。那些性格厚重稳重的人,通过长期不懈的工作磨砺了心智。
书中讲述了一个七十多岁的木匠,小学才毕业,几十年来只从事修建神龛的工作。他很累很累,有时想退出,但他还是忍受并克服了各种磨难,努力工作,投身于研究。在与稻盛和夫的一次谈话中,他说:“树上有生命,工作时必须倾听这种生命的声音。在使用千年老木时,我们作品的精致必须经得起千年日月的考验。”这种感人至深的语言,离不开冷静坚持、精益求精的胸怀和品格。而这种性格只来源于一份普通工作几十年的坚持和努力。
工作改变生活和命运。
当然,工作能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心智的提升,还有生活的改变。换句话说,心智和人格的提升本身就能带来人生的改变。稻盛和夫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23岁之前,稻盛和夫过着艰苦的生活。先是初中没考上,后来又得了肺结核。然后拖着虚弱的身体,在初二考试中落榜。与此同时,我的家因为战争被烧成了一片废墟。考上大学的时候,我并不满足。我的第一志愿没有被录取,只进了当地一所大学的工程系。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后来我被老师推荐,进了一家做电瓷瓶的小公司。我上班后第一个月得到的回答是“请等工资。”过了一段时间,和他一起入职的年轻人都走了。最终,稻盛和夫成为公司里唯一一个连年亏损的大学生。
稻盛和夫看着自己的同事凭着自己的功劳奋进,却无处可去,十分苦恼。你是走还是留?逼到这个地步,他反而醒悟了。稻盛和夫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先把自己埋在工作里!不再抱怨,不再动摇,真诚的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工作。
然而,就因为这个决定,稻盛和夫的生活发生了彻底而戏剧性的变化。之后无论处于什么情况,都会以积极的心态向前看,任何时候都极其认真的工作,继续努力。然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稻盛和夫在工作中进步很快,四年后他在这家公司创立了京瓷。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充满希望,不断成功。
稻盛和夫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告诉处于迷茫和困境中的年轻人,面对任何困难和挫折,努力都可以改变人生。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也是自我实现、人格完善的道场。而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有这样深刻而正确的工作观。
有人可能会说,我也知道工作的深意,但是我没有别人那么幸运,能够做我喜欢的工作,所以我不能热爱我的工作。其实遇到喜欢的工作的几率大概不到万分之一。大部分人都年轻,只能从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做起。问题是大部分人都有一种不情愿接受、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的消极态度,不满、抱怨、埋怨。这和书中的第二个问题有关:如何让自己爱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稻盛和夫认为,过充实的生活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一个是“让自己喜欢工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前者很难找到,而后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有四种方法特别值得学习。
首先,改变自己的想法,把自己埋进去。
起初稻盛和夫对新陶瓷并不感兴趣,这和很多年轻人的抱怨类似。但稻盛和夫告诉自己,“即使不能很快热爱工作,至少也要把‘讨厌工作’这种负面情绪从心里清除掉。随着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实验,不知从何时起,他被新陶瓷的魅力深深吸引。
起初,他们中的一半人强迫自己,但很快他们就变得活跃起来,并喜欢上了这项研究。后来,他们超越了喜欢的层面,感受到了这部作品的伟大意义。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他不仅带领企业在这一领域首屈一指,而且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和开拓者。
稻盛和夫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使命”或者说“爱情”不是偶然遇到的,而是自己创造的。稻盛和夫说,如果你喜欢你的工作,仅此一点就能决定你的人生。人就是这样,再怎么努力也能容忍自己喜欢的。只要你吃苦耐劳,不懈努力,很多事情都可以成功。
其次,爱上工作,全心投入。
据说99%的人都不喜欢自己在做的事情。不是他们不感兴趣,可能是他们没做好。人们总是说他们真的对其他事情感兴趣。而这种感觉往往是因为你还没有开始做那件事,还没有在那件事上遭受挫折。这样,不感兴趣就成了尝试一点又回去的借口。
殊不知,不深入,不充分投入,怎么可能有兴趣?如果你总是涉猎一件事,自然就体会不到它的美好,也不会感兴趣。换个思路,换个心态,长期持续的投入到某个工作中去。你们的理解和感受可能完全不同,一切都可能进入良性循环:喜欢——努力——获得力量——做出成绩——获得表扬——更喜欢工作。恋爱中的人不管多努力都不会觉得苦。当他们学会爱上自己的工作并持续投入时,良性循环就开始了。
要做好工作,不能把“工作”和“自己”割裂开来。你要认识到“你是你的作品,作品是你自己的”,也就是说,你要全身心地投入和热爱你的作品。如果你对工作缺乏如此深厚的热爱,你就无法把握工作的要领。如果你喜欢你的工作和你做的产品,那么当问题发生时,你会找到解决办法。
稻盛和夫尝试了各种方法,让水冷复合水管干燥均匀,没有裂缝。最后,他决定带着水管睡觉。晚上在炉子附近躺下,小心翼翼地把水管抱在胸前,整夜慢慢地转动水管,用这种方式使其干燥,同时防止变形。虽然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但稻盛和夫就是靠这种投入,成功完成了“水冷复合水管”的制造任务。
第三,我善于发现工作中的情感和快乐。
学会为自己小小的成功而欣喜,比如一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或者别人对你工作的称赞。我们应该把这种喜悦和情感当作精神食粮。稻盛和夫认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最好的顽强生活方式就是拥有一颗被感动的心,真诚对待生活,把感动带来的能量作为动力,更加努力!
书中有一个故事:稻盛和夫因为一个实验数据符合他最初的想法,高兴地从地上跳了起来,对他的研究助理说:“嘿!你也应该高兴!”没想到,这个头脑特别聪明的年轻人,用一种轻蔑的延伸目光看着他,说:“你说句不客气的话,难得一个男人高兴得跳起来。”但是从你的外表来看,你总是在开心的跳舞,甚至要求我和你一起开心。我是说,你是轻浮还是鲁莽?"
对方很理性,但稻盛和夫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他的观点。马上反驳:“你说什么?因为小小的成功能让你感到快乐和感动。多好啊!想要坚持这种枯燥的研究,想要有研究成果,就应该由衷的开心,庆祝每一个小小的成功。这种喜悦和情感可以为我们的工作注入新的动力和勇气。不管你说我轻浮还是轻率,我还是会为以后的每一点点成功而高兴,我会继续前进。”
两年后,他的助理悄然辞职,离开了公司。如果他像稻盛和夫一样对自己的小成功感到高兴,并以此作为更加努力工作的动力,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
最后,让自己成为一个自燃的人。
有三种物质:易燃的、不易燃的和天然的。同样,人也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点火的“可燃”人,第二种是不能点火的“不可燃”人。这样的人往往会被公司淘汰。第三种是“自燃”的人,可以自己烧。所谓自燃型的人,从来不会等着别人告诉他们去做,因为他们是在被告知后才工作的,但他们是在被告知前自发去做的积极主动的人,前提是他们都是热爱自己工作的人。
自燃型的人往往有勇气在“漩涡中心”工作。无论你在工作中做什么,都需要一个精力充沛的核心人物来协调上司、下属和周围人的协助。这样的人会成为所有人的中心,就像一股上升的气流从地面上升起,牵扯所有人,带动整个组织一起行动。像这样主动带领和带动周围人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开展工作的人,就是“在漩涡中心工作的人”。
如果你不是漩涡的中心,只是跟着大家围着漩涡转,很难体会到工作的真正乐趣。让自己进入漩涡的中心,积极拥抱身边的人,你就能尝到成功后的那种豪爽。当然,这需要勇气和魄力。如果你敢于主动,有问题意识,热爱自己的工作,你就会“制造一个漩涡”,让它转起来。
至此,我们明白了工作的真谛,以及如何让自己爱上工作的秘诀。最后说一下大家普遍关心的工作方法,这也是《干法》一书中已经阐述过的部分。综上所述,如果你想很好的完成你的工作,就离不开这几点。
第一点:设定高目标。
首先,不断设定高目标,将这种强烈的欲望渗透到潜意识中。只有不断地相信,这个愿望才会变成意志,变成你的潜意识。但是,这一定是强烈的欲望,强烈到废寝忘食,非常想念,想了又想,整天只想着这一件事。当这种欲望渗透到潜意识中,就会在无意识中或者在某个特殊的时刻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京瓷创业时只有28名员工,但只要有机会,稻盛和夫就会对员工说:“我们要做西京原町的第一企业;达到西京原町第一名后,要瞄准仲京区第一名;达到仲井真区第一后,要争取京都第一;达到京都第一后,要争取日本第一;然后,当然是要达到世界第一。”
稻盛和夫认为,不思考,不认真思考,什么事都做不成。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这都是一条铁律。你首先要敢于思考。如果连想都不敢想,那就更不可能做到了。老话说:“取之有道,用之有道。”:拿着,拿着;如果你拿走了,你将一无所获。“这也是事实。
第二点:付出和任何人一样多的努力。
为了达到更高的目标,我们需要比任何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努力工作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当有人问“你努力了吗?”几乎所有人都会回答:“是的,我尽力了。”但是,仅仅靠和普通人一样的努力是很难成功的。普通的努力,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无法取得理想的结果,只有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是人生和事业成功的基石。
所谓“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并不是指“到这种程度”,而是一种无止境、无止境的努力。因为要把目标一次次推向前进,离不开持续的、无限的努力。这个听起来很重,似乎很难实现,也很难接。
稻盛和夫认为绝非如此。看自然。不管是什么动物和植物,都在拼命地生存。为了生存,我们必须努力工作。自然界的道是这样的,这也是宇宙的规律。想要成功就要努力,想要生存就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这是自然的机制。
第三点:努力过好今天,每天都在积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继续过好充实的“今天”吧。京瓷从成立至今从未提出过长期的经营计划,因为未来的变化太多,很难预测。稻盛和夫最看重的是年度经营计划,然后细化到每个月甚至每天的具体目标,尽一切努力去实现,尽一切努力活到今天。稻盛和夫说:“今天努力一天,就一定能看到明天。有了这个月的努力,你就能看清楚下个月了。有了今年的努力,明年就能见分晓了。”
当你定了一个很高的目标,就要多关注当下的事情,一分一秒,一天一天,今天比昨天前进了一步,今天比昨天好了一点。小成绩不断积累,无限延续。这样日复一日的持续力量,可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乍一看,雄心勃勃的目标一定会实现。伟大的事业是简单枯燥工作的积累。
第四点:追求“完美主义”。
优秀的作品来源于完美主义。完美主义不是更好,而是至高无上,这是稻盛和夫在工作中不断追求的目标。京瓷想要完成一个产品,哪怕99%顺利,只要最后的1%没有问题,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所以稻盛和夫随时要求100%的完美主义。
他对产品质量和技术的追求是极致的,不是“最好”,而是“完美”。“最好”就是和别人比,低级市场才会有“最好”。京瓷追求完美,这是绝对的。不跟别人比,谁也超越不了。能做出“完美”的产品,当然是无敌的。这也是京瓷能够脱颖而出,赢得世界赞誉的原因之一。
工作中要训练“有意注意”,高度集中意识。只有每个环节都高度专注地工作,才有可能做出完美的产品。最重要的是注意细节。德国有句谚语:“上帝留在细节中”。一个企业的本质是要看细节的,好的东西来源于一种重视细节的认真态度。
第五点:创造性地工作。
稻盛和夫说:“要经常问自己,我付出的努力和别人一样多吗?我的工作方法和别人一样好吗?”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创造性”的工作,离不开日常的改进和创新。
再小的工作也要积极去做,带着问题意识,开动脑筋去改善现状。比如清洁车间总是用扫帚从右往左扫。那么,如果今天尝试从四面扫向中间会发生什么?或者说,如果用扫帚打扫不了,用拖把怎么样?用拖把效果不好。花点钱买个吸尘器怎么样?进一步说,自己改进吸尘器,让它扫地又快又干净怎么样?
这是创造性的工作。不满足于现状,总想做得更好,总想不断提升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可能是“成功”和“失败”差距的根源。工作生活也是如此。每天一点点的研究和创新,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天壤之别。
总结一下,关于“人为什么工作?”“如何热爱自己的工作?”“我怎么才能好好工作?”稻盛和夫用三个观点回答了这三个问题。第一种观点认为,工作的第一目的和意义是完善心智,培养人格。第二个观点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抱着“爱上工作”的心态,越投入,越努力,越容易爱上工作。第三种观点是:想要做好工作,就要定下很高的目标,付出不比任何人少的努力,努力过好每一天,创造性地工作,追求“完美主义”。
稻盛和夫在《干法》及其姊妹篇《活法》中提到一个人生公式:生活和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其中,能力范围从0到100;热情是努力的程度,从0到100;思维方式从-100到100不等。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错误的,哪怕只是-1,再多的努力和能力也只会让他更失败。
只有持有积极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拥有美好的生活。作为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正确的工作观为人生加分不少。如果用这个公式来解读《干法》这本书,应该是:理解工作的意义,热爱自己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工作,你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
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让稻盛和夫成为传奇的“稻盛哲学”很简单,甚至用稻盛和夫自己的话说有点“幼稚”。路很简单,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融入生活的人很少。这就是为什么我听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日子。因为理智不能改变生活,但行动可以。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