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虎威科技大学历史
近年来,虎威科技大学在技术转移的数量和金额上都相当丰富。2006年,“教育部”推动技院院校合作计划。虎威大学人数为14,核定金额为新台币736万元,为技术学院中最多。2002-2005年,技术转让收入在技工院校中排名第二。
2006年,台湾省当局教育部推出“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虎威科技大学表现优异,获得7000万元新台币的补助,与台北科技大学金额相同,在补助大学中排名第二。
2007年5月21日,教育部公布了《2006年技工院校评估结果》。虎威科大22个单位考了1,其中行政一类1,三本院校1,18系1,还有两个单位考了两个年级一个。
2.学校用地的演变
虎威科技大学的校园在过去的一百年里重建了很多次。原是日据台湾时期的“五所普通高中”,由日本学生就读,1921更名为“虎威普通高中”。台湾光复后改为“虎威初级中学”,一方面也配合了民国政府的“去日本化”战略;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虎威初级中学升级为“虎威女子高级中学”,而不是改名为虎威初级中学。后为配合“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改为“虎威高级家政职业学校”;后来改成了“虎威高级中学”,这是一所只招男生的高中;最后改为今天的云林理工,以虎威高中为主校区,而原来的虎威高中和虎威女中合并为一所学校,虎威女中就是现在的虎威高中(男女都有)。
虎威科技大学虽然最初是日本政府创办的五所普通高中,但学制完全是日式的,不允许台湾省人就读。因为国情和价值观不同,不算虎威科技大学的前身。台湾虽然光复后多次改制,但规模和环境也不一样,让人以为胡科大的前身是云林理工学院,而不是上面说的那些学校。这种情况和“国立”台湾省立大学、首尔大学差不多。
最初只有第一个教学区,后来周边土地陆续被征用,于是诞生了第二个教学区和第三个教学区。即便如此,虎威科大的校园还是太小了,面积只有20.6公顷,学生人数***10,041,人均面积约0.002公顷,是全国科大中最低的,因此吸引了很多胡克人要求学校扩地。虽然学校多次发布扩建校址的信息,但最终都不了了之,这让胡克人更加失望。虽然计算面积为20.6公顷,但由于校园被几条道路分割,建筑情况支离破碎,学院与院系之间空间分散,让人看起来更加渺小。
3.学校名称的演变
成立于1980,名称为“台湾省云林工业学院”。
1981年更名为“国立云林工业学院”。英文校名是早期国立云林技术学院,简称NYIT。后来,它被改为国立云林技术学院,或简称NYPI。
1997升级为“国立虎威技术学院”。这所英文学校叫做国立虎威科技学院,简称NHIT。
2004年更名为“国立虎威科技大学”。这所英语学校最初被命名为国立虎威科技大学,简称NHUST。2005年,学校更名为国立台湾大学,简称NFU。
4.学校历史
(1)技术学院时期
虎威科技大学是工科学院初期的佼佼者,经常与台北工程学院、高雄工程学院并列为“三大工科学院”。为适应“国家”产业发展需要,5月1980开始筹建,7月“台湾省云林工业学院”正式成立。学校自创办以来,一直朝着产业化路线发展。一开始只设置了机械制造、机械材料、机械设计、动力机械、电气工程,都是五院白天部的工业系。直到多年以后,不同的部门才相继成立,其首任院长是张天金博士。
1981 9月,学校转“国立”,更名为“国立云林工业学院”。从1987开始,逐渐增加第二专科的夜部,两年后,逐渐增加第二专科的日部。此后,两所专科学院日夜兼程,制度不断完善。这一年,张天金校长调任“国立”台北科技大学,于博士接任第二任校长。从1990年8月开始,逐渐增加了五院的夜部,五院从此既有日部又有夜部。
虽然增加了许多新的部门和不同的学术体系,但它们仍然属于工业学科的范畴。直到1991才成立了第一个非工业系——工业工程与管理。这是虎威科技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开始,但仍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工科学校的印象。从1993开始,逐渐增加了四技能日间部。因为和普通大学是四年制,所以四技日间部成为了以后学校的主流体制。
(2)技术学院时期
技术学院时期是虎威科大转型的开始,有很多重要的转折和变化,但负面的评价大多过于正面。
1989年,在云林县居民的大力争取下,台湾省教育部于191在云林县斗流市成立了另一所“国立”云林技术学院(现更名为“国立”云林科技大学),导致云林技术学院因其优异的办学成绩于7月份升格为“国立”。在一次全校性的投票中,虽然“国立云翔理工学院”获得了最多的支持票,但学校并没有采纳,而是更名为“国立虎威理工学院”。因为从地名“云林”滑落到小地名“虎威”,这一举动被普遍认为是严重的矮化和退化,损害了虎威科大的声誉,很多学生难以接受新校名,产生认同感。多数人认为,一方面是学校改制缓慢,让“国立”云林技术学院先占校名,另一方面是学校不尊重民意,任意主导决议更名。
从8月1997开始,逐渐增加了有两个技能的日系,此后又有两个特长两个技能来完善系统。因为第二技能是第二专科的进一步延伸,学生毕业后会在第二专科学习。1999年2月于校长任南开工学院董事长,陈凤存院长任校长。同年8月,逐渐增加了第二技能夜间部,这样白天部和夜间部都有了。5438年6月+10月,林建昌博士接任第三任校长。今年以来,由于时代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意愿发生了变化。学生偏爱四技,往往优先选择四技。所以学校从今年开始逐渐不再招两个专科,逐渐增加四个技术科。随后几年又增加了很多非工业部门,如应用外语系、金融系等。文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雏形就这样形成了,虎威科技大学也不再被认为是一所纯粹的工业学校,从此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但也有人批评,学校在短时间内增加了大量科室,质量并不重要,导致师生素质和设备参差不齐。
2001年3月,学校申请更名为科技大学,教育部同意筹建一年。2002年8月,研究所首次成立。这一年考上了动力机械学院和光电与材料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班)。2003年6月5438+065438+10月教育部通过科技大学更名申请,报请行政院并公之于众。此后,学校名称改为“国立虎威科技大学”。
③科技大学时期
在科大时期,虎威科大逐渐增加了研究所的数量,原来只有两个,后来扩大到10,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也逐渐调整到一比四左右。2004年2月成功更名为“国立虎威科技大学”,林建昌博士任校长,黄伯辉教授、周硕贵教授分别任副校长。经教育部批准,工程学院正式改制成立。8月,电气工程与信息学院、管理学院、文理学院正式成立。自此,虎威科技大学拥有四个学院,院系合一,教学、体制、制度得到完善。在此期间,老虎科技大学已经全面停止招收五专和二专,逐步减少或停止招收二专和夜校,逐步增加四专的班级或院系,从而调整老虎大学以四专为主轴。
5438年6月+2005年10月林建昌校长任期届满时,林建昌提名自己为代理校长推荐人选,但在校务会议上被否决,会上发生争吵。会议最后决定由教育部直接任命校外代理人,将林建昌排除在候选人之外。最后由蔡院长担任代理校长。
2006年2月,林建昌博士退休,博士接任第四任院长,蔡教授被选为常务副院长。2007年2月,“国立”交通大学李教授被借调为学术副校长。今后,学校积极开展产学合作、国际学术交流等。,与岛内多家厂商签订产学合作,与日本、美国的学校签订姐妹学校,还举办学术讲座、国际和国内研讨会,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这些行动在过去很少开展,也增强了胡克大学的国际视野和互动。
5.历任校长
首任张博士天津1980-1989 1989调任台北科技大学校长。
第二任俞博士,1989年8月-1999年6月,曾任南开工学院董事长,2002年调任工学院院长。
第三位林建昌博士1999 10-2005 10于2006年2月到期退休。
林振德博士的第四届任期从2005年6月5日+10月至2003年8月20日。
2003年8月第五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