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充电柱遇上新基础设施:“小透明”会成为新蓝海吗?观察
3月,国内疫情逐渐缓解,按下暂停键,中国经济再次启动。无论是对冲疫情带来的损失,还是实现经济发展动能的转换,“加快新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中央政府刺激经济的药方。
在汽车行业逆境求生的这一个月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这个行业中非常特定的一部分,因为“新基建”而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作为总投资数万亿元的新基建锚定的七大领域之一,巨量的资金和注意力涌入这一细分领域几乎是必然的。
当“小透明”成为新蓝海,习惯了埋头苦干的充电桩行业将迎来怎样的变革?
一个
3月4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召开会议,指出有必要加速?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UHV、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和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城际高铁、城市轨道交通。
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配套设施,作为新基础设施的七分之一,已经走到了台前。充电桩是新基建选的。一是因为其重资产,单个充电桩最高价格可达654.38+0.5万元。其次,充电桩需求缺口明显,充电桩数量不足,成为新能源汽车进一步推广的重要制约因素。
根据2015?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的“车桩比”要达到1:1。然而,根据2019的统计数据,到去年年底,全国共有1219000个充电桩,车桩比只有3.5:1——这意味着,按照规划,今年全国实际有200多万个充电桩。
在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中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新车销量的25%”,对应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约600万辆。如果车桩比为1: 1,一年新增充电桩需求将达到600万。国泰君安预计,到2025年,充电桩将积累成一个千亿市场。
从去年开始,工信部明确表示,未来将逐步把新能源汽车的100亿补贴转向充电桩补贴。
在新基础设施的指挥棒下,可预见的市场需求和补贴收入将更快实现,于是各方资本纷纷加速布局充电桩:
3月初,国内最大的公共充电桩运营商TELD完成总增资6543.8+0.35亿元,新引入CDH投资和国家调节基金。其中,CDH投资是管理数千亿资产的知名机构,而国资则是国内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拥有国家队背景,管理资产达到3500亿元。
3月6日,中央为新基建定调后的第三天,专注于动力电池的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与福建百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上海快步新能源,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3月27日,与充电桩几乎没有交集的蚂蚁金服也入股了一家充电桩运营公司Simple Charge,占股33%,成为第二大股东。
一个月有三笔投资,一时间相当多的各方争夺充电桩蓝海。
二
充电桩行业是典型的“政策市”6年前的一次政策利好,掀起了资本进入充电桩行业的第一波浪潮。
2014年,国家电网发布《关于做好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电报安装服务工作的意见》,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充电桩建设。也是在这一年,在公共充电桩领域排名第一、第二的特来电、星星充电相继成立。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数量已经达到近654.38+0.2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565.438+0.64万个,其余7.027亿个为私人充电桩。
一般来说,私人充电桩基本都是交流慢充电桩,功率不超过10kW;;DC快速充电桩在公共充电桩中占比较高,其中最大功率可超过120kW。考虑到电网的承受能力,在推广充电桩的过程中,我国一直采取交流慢充为主,DC快充为辅的发展态度。
在私人充电桩建设中,新能源汽车公司是绝对的主力。他们通常会给出买车送桩和买车装桩的条件,为用户安排私人充电桩。例如,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公司比亚迪,已经销售/发送了超过36万个充电桩。
在公共充电桩建设上,考虑到品牌影响力和资产利用率,车企通常退居二线,只有小规模的投入(特斯拉的过充站和SAIC建设的SAIC安悦除外),更多的空间属于专业充电桩运营商。在新的基础设施网点安装在充电桩站后,新的资本重点也在充电桩运营上。
然而,经过不到十年的发展,充电桩运营已经成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行业,这与汽车行业的共赢局面——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家电网三巨头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大相径庭。原因在于充电桩的基础设施属性:投资资产重,回收期长。
以电信为例。据电信母公司董事长余德祥介绍,电信5年投入50多亿,前4年亏损6亿。2018刚刚越过盈亏平衡线。据业内人士透露,充电桩运营商的回报周期为5-9年。
正是因为重资产、回收期长的属性,特来电和星星充电才在短短五年时间里筑起了护城河。对于后来者来说,充电桩运营不是一个值得进入的市场,除非他们下定决心“花大力气赚小钱”。
然而,新基础设施的政策趋势必须为这一理论增加一些X因素。
三
充电桩运营的业务在某种程度上有点类似于新车——描绘的前景是光明的,但需要实际盈利来证明未来的美好。好在政策的东风到来后,充电桩运营离盈利又近了一步,盈利之路也多了一层助力。
这样一来,充电桩运营的利润其实有四个保障:一是靠补贴,二是靠规模经济,三是靠增值服务,四是靠资产减肥。
事实上,2020年开年后,在充电桩被纳入新增基建项目之前,北京、深圳、山东、成都已经率先出台了充电桩建设补贴支持政策。根据AC/DC和私人/公共桩,单桩可用的补贴从65,438+0.050元到60,000元不等。以一个654.38+0.5万元的大功率DC充电桩为例,落地后补贴最高可覆盖其建设成本的40%,将大大改善建桩成本高的问题。
可以预见,在充电桩建设被列为新的基建项目后,更多地方政府将出台补贴措施,甚至加大补贴力度。但也要考虑到,由于充电桩没有汽车产业链长,对上下游的整体带动有限,一些地方政府可能不会很积极。特别是疫情发生后,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可能会影响补贴。而且未来中央政府是否会出台充电桩国家级补贴也是市场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补贴的支持下,今年充电桩的安装有望迎来更大的增长。这将有助于充电桩运营商发挥规模效益,提高运营效率。其实去年的数据已经反映了这一点——2019年,公共充电桩数量增长到65438+是2018年的0.3倍,而公共桩的充电量达到了2018年的2.9倍。这意味着2019年,公共充电桩的进一步增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每个公共桩的平均运行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与此同时,充电桩运营商也在避免“流水线化”,即只是成为一个“充电”。探索和开辟新的场景是避免管道的主要途径。目前,充电桩运营商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充电服务获得的数据,构建智能充电网络,与本地生活和出行服务的数据链路连接,在充电的单一业态上构建增值服务。例如,电信正在努力建设自己的智能收费系统。
但是,这项工作不太可能由收费运营商主导。业内人士表示,蚂蚁金服入股很简单,目的可能是利用后者的数据,打通自己的数据链,实现更精准的消费者服务,甚至更精准的风控体系。
最后,在充电桩运营实践中,相关企业也探索出了重资产轻负担的方法。路由机构指出,中国第二大充电桩运营商星星充电正在推广其合作伙伴制度。不仅直接投资充电桩可以成为它的城市伙伴,拥有土地和电力的资源也可以成为它的伙伴。很多商业地产开发商,出于配套设施的考虑,与星星充电达成合作,为其提供场地,减少后者在选址和用地上的投入。
虽然充电桩重资产、回报周期长的固有属性没有改变,但上述四项保障在不同程度上分担和化解了风险,对于顶级充电桩运营商来说,盈利可期。但对于落后的资本来说,即使有政策加持,也不容易跨越前者的护城河。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