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电子商务的几个问题
国内外高校信息化现状
事实上,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对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分析可以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入手。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常分为大型机、个人电脑(PC)和计算机网络三个时代,所以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大型机时代,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计算机开始在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发挥作用。除了科学计算之外,各种计算机辅助教育软件,即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也已列入国外一些大学的研究计划。然而,当时计算机应用并不普及,过于集中的使用方式、便捷的人机交互手段的缺乏以及昂贵的价格给CAI的实际应用带来了许多困难。[1]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个人电脑的出现和普及为CAI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条件。20世纪80年代,美国许多高校建立了CAI教室。学生可以通过电脑随时去这样的教室自学,还可以开展教学、辅导、培训等活动。例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是当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较为先进的学校之一,有一个大型的CAI中心。在指定的计算机实验室,可以教授不同种类的课程。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英语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电脑终端随时自学不同水平的英语课程,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先进的电商论文了。在这一时期,虽然计算机被用于高校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许多活动中,但只是作为传统教学和管理的辅助手段,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比如“黑板+粉笔”的传统课堂教学仍然占主导地位。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网络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高校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传统教育模式的转变
在高校正规教育中,信息化极大地冲击了以教师为中心、面对面、“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首先,信息技术进入了传统课堂,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取代了“黑板+粉笔”,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效。此外,信息化还带来了大量的网络教学新模式,如网站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基于资源的学习、兴趣学习和互动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形式新颖,而且引入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等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信息化不仅从各个方面影响着高校的正规教育,也使函授、业余教育等传统的远程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在对普及高等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不同领域专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国高校大规模信息化建设大多始于上世纪90年代,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10~20年。在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近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提供的材料显示,目前清华大学每学期有700多门课程采用了网络辅助教学,全校有2万多名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课程。中国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据悉,全国只有四所高校在1999开始远程教育试点,最初只有7000多名学生。目前已发展到67所高校,654.38+0.3万余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