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简史。

香港文化传播,原名余浪集团,由漫画教父黄玉郎先生于1979创立,1986在港交所上市,是当时大中华区的漫画帝国。后来,它成功收购了香港的主要报纸《每日日报》。该报由香港著名文化天才盖顺伟先生创办,并主持创办了香港第一份彩色日报,日销量达38万份。这是20世纪80年代香港报纸的主要记者。由于余浪集团在文化产业的主导地位,引起了投资界的觊觎,引发了胡仙女和香港星岛报业集团凭借雄厚的资金优势成功收购余浪集团,并将公司名称变更为“文化传播集团企业”。

1998香港金融风暴后,胡仙女和星岛报业集团将文化传播(343)34.9%的股份出售给澳洲金网资本有限公司,希望打造一个新的文化商业局面“华人文化科技”。

1999年,王瑾资本成功邀请台湾省中文计算机之父朱邦复先生带领全台中文科技研究团队加盟,并将30多年来中文科技基础设施研究的重要成果“微型中文造词机”归功于文化传播资产。同时,朱邦复先生成为文化传播的最大单一股东。于是,文化传播正式开始了汉字的科技革命,誓将中国传统文化转化为科技文化,在计算机科技领域与国际社会主流文化全面结合。

众所周知,文字是文化的基础。然而,对于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文明来说,传统的文字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阻碍了其文化在信息时代的发展。朱邦复先生几十年来致力于汉字研究。2001年,朱邦复先生在澳门的科研基地,成功将繁体字转化为信使字和科技字,利用字库生成器技术,将中国几千年积累的字符浓缩到1MB以内,并成功“落地”到CPU处理器中,突破了文字处理器中CPU的束缚。

2002年,文化传播与IBM合作,将嵌入式CPU的中文处理技术与PowerPC嵌入式CPU架构集成。PowerPC架构标志着嵌入式CPU架构的普适性,是嵌入式系统技术硬件核心的典范。2003年3月,集团与IBM联合开发了全球首个嵌入式中国芯,名为“龙飞CPU”,从而完成了嵌入式通用系统技术的硬件核心。

这些科研上的重大突破,有赖于众多合作伙伴的帮助,尤其是被誉为科技公司摇篮的IBM,在技术和资源上的巨大支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双方终于将朱邦复的字体生成器技术嵌入到先进的CPU处理器芯片中,正式宣布CPU中央处理器从即日起加入汉字处理功能,使中国计算机成功诞生,标志着中国文字与国际社会文化在计算机技术上的全面融合。

2003年7月,文化传播集团还与美国著名芯片制造商Transmeta Corporation合作,获得了在嵌入式Linux系统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的MidoriLinux的控制权、管理权、运营权和开发权。由于MidoriLinux内核完全开放,各类嵌入式产品可以根据个性化需求自由拆装和扩展,极大地促进了嵌入式Linux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是智能家电走向电脑化、信息化、轻量化的重要基础。MidoriLinux嵌入式系统内核的出现标志着通用嵌入式系统技术在软硬件结合方面趋于成熟。

中国的文化传播嵌入式CPU技术、MidoriLinux的嵌入式通用内核和IBM的PowerPC的嵌入式通用硬件核心,构建了嵌入式通用系统新的技术框架和标准——龙飞美岛莉嵌入式技术工业标准。这一新的工业标准目标,结合中国庞大的家电产业,将开辟一个全新的计算机产业,称为“嵌入式功能计算设备”。这三项国内领先的嵌入式技术的成功结合,在全球嵌入式通用技术领域具有重大的科技价值和历史意义。它与中国庞大的家电产业相结合,构成了未来信息家电产业的核心技术框架。这一发展标志着计算机正式从PC的局限中发展出来,也标志着一个新的计算机产业及其配套的新零部件产业在东方的中国诞生了。

除了美国主导的互联网通信标准、欧洲主导的PC行业标准和无线通信标准,中国还将主导全球的家电和计算机行业标准。这种新的工业体系和标准可以完全摆脱Wintelx86架构的束缚,真正让计算机腾飞,真正让计算机进入普及阶段,成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工具。电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时代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