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借钱给外国。
?
1895-1898清政府对俄法英德的贷款
?《辛丑条约》所涉及的赔款,因为是为1900(庚子之年)的义和团运动规定的,所以又叫庚子赔款。按当时中国人口计算,赔款为每人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本息达9.82亿多两,各省“地方赔款”2000多万两。所以白银总量超过6543.8+0亿。这笔巨款相当于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2倍。各国索赔数量如下:俄罗斯130371120,德国90070515,法国70878240,英国50620545,日本34793100,美国32939055。年利率4%,39年还清,共利息500003000两。本息合计900008000两,由关税和盐税担保。
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如期向列强支付赔款。但1904之后,银价下跌,庚子赔款按银价计算。于是,1905年7月2日,各国逼迫清政府将庚子赔款改为黄金债务,并将已经以白银支付的赔款兑换成黄金,赔偿约800万两。
偿还这笔巨款有三种方式:
1.债券:清政府发行的五种债券,按估定的数额交给各国,以关税、盐税和定期关税作为担保。然后,帝国主义将每个贸易港口50英里范围内的常规关税置于外国人控制下的海关和税务部门的管理之下。
2.额外支付:“英镑赤字贷款”。根据《辛丑条约》规定,赔偿金额虽然以白银计算,但帝国主义国家使用的货币必须按照白银的市场价兑换成金币,这是很大的损失。这种损失被称为“英镑损失”(以英国货币黄金英镑为代表)。为了筹措这笔额外开支,清政府下令于4月向汇丰银行借款100万英镑,1905,利息5%,期限20年。
3.用G-sum办学:因为这笔赔款金额太大,后来美国自愿返还了部分赔款,应付赔款2444万。美国从65,438+09,65,438+0返还未支付的65,438+00.78万,帮助中国建立留学教育体系。原名“清华学堂”,是赴美留学的预备学校,成为清华大学的根基,成为中国最好的高等学府之一。英国后来归还了部分赔偿。在中国从事传教和商业30多年的史密斯在1906向美国总统建议“退还庚款”,培养中国留学生。190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退还耿基金”在华留学经费的提案,并于1909年付诸实施。从1923开始,英、法、意、比、荷等帝国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用这笔资金兴办大学、小学甚至幼儿园。
这笔巨款还清了吗?
没有完成,主要原因是:
1.一战影响:一战期间,中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作为战胜国,停止向战败国德国和奥地利支付赔款;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也于1920年宣布放弃庚款在俄国的剩余部分。美国、英国、日本和荷兰已将G-支付余额改为还款方式。
2.抗日战争影响: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停止向日本支付赔款。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与日本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冲突加剧,中国无力支付赔款。于是英、美等国在1938年相继停止了“庚子赔款”。至此,中国共缴纳白银近6.532亿两,折合白银近6543.8+0亿元。
丢人!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