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写内部审计分析报告
内部审计[2010]第01号
董事会:
根据* * * *的指示,2010年5月4日对ABFI82M产品进行了内部专项审计。这次审计的主要目的是检查和评价产品的盈利能力,整个经营过程是否正常,成本核算是否合理。
审计工作得到了各部门的大力配合和支持,约谈了销售、采购、工程、PMC、生产、财务等部门人员,抽查了相关业务的处理单据。审计结果报告如下:
一.情况概述
就我司而言,该产品为新产品,生产工序多,周期长,批量大。产品从模具设计开始,经过模具制造、塑料注塑、丝印、组装等多道工序。
该产品于2009年8月投入早期模具制造,并进行了反复试验。2009年6月正式投产塑料件,2065年6月交付第一批438+00。截止6月30日,该产品订单总数为734850,发货总数为589650,未发货数量为145200。
审计发现该产品处于严重亏损状态,塑料件的交易价格比生产成本低9%,每件塑料制品亏损0.09956美元。按总订单数734850件计算,损失为73162美元,折合人民币499690元。经过全面、系统、客观的审核,发现亏损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报价偏低,脱离实际,材料涨价也占了很大比重。
二、主要问题及整改意见
1.交易价格缺乏数据依据(具体数据见主表(1)、附表(1)、附表(2)。
在审核产品报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报价含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比如这款产品的成交价比原报价降低了19%,每件价格降低了0.25438+09美元。但我们找不到可靠的数据依据,也找不到关于降价的相关书面文件。
2.报价缺乏严格的审核程序。
报价缺乏严格的审核程序,即使存在,也似乎流于形式。强调:审核程序非常重要,应进行专业、全面、细致的检查。
3.报价缺乏系统的验证数据。
现有报价数据缺乏系统、客观的计算和验证数据,报价严重脱离实际。比如Calor夹具的报价中,只忽略了材料费,忽略了人工费(50元/小时);再比如:FTI82M产品组装测试的生产周期实际是380秒,而报价只有280秒,相差很大,报价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无法得到数据的有效支持和保证。
4.生产制造成本倒挂(具体数据见主表(2)和附表(2))。
制造成本高于报价,尤其是组装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其中,装配成本的变动占总差额的65,438+0.96%,比报价高出65,438+0.04.5%。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实际生产周期和实际小时费用高于报价。原材料成本的差异占总差异的78%,比报价高出48.2%。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价格上涨。
5.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相差甚远(具体数据见主表(3)和附表(3))。
实际成本高于标准成本,有些成本项目差异很大。其中,平均工资成本比标准成本高116%,平均机器成本也比标准成本高55%。在进一步搜索中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财务部的标准人工费率偏离实际;
B.生产部门工作汇报错误;
c、工程部工艺路线错误(比如5个人只需要1个人)。
针对以上差异,各部门都在改进,财务部也在6月份开始执行新的标准人工费率。我期待6月份的成本分析有实质性的改善。
6.内控监督体系不健全。
根据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内控管理要求,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的制约;我公司市场部和采购部,在报价和询价环节,违反这种制约和控制原则,自行报价和询价,自行销售和采购。
三。评价意见和建议
1,把企业的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市场固然重要,但经济效益更为重要。面对同行的低报价,要进行横向调查,探究报价低的原因,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区分可比和不可比因素,考虑必要的安全系数,再确定是否降价以及降价的幅度。
2.建议成立价格审查评估小组。
建议成立价格审查评估小组。该小组的主要工作是全面审核销售报价和采购询价,将内部数据与外部信息源进行比较,预测趋势,提出最有利、最合理的交易价格,评价职能部门在经济活动中的表现,对发现的异常差异或异常关系采取必要的调查和纠正措施,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3.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
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内控管理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控制制度和机制,加强过程控制和监督,通过内部审计实现企业的各项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和漏洞。
4.妥善保管各种价格信息。
报价和询价资料是证明员工谨慎勤勉工作的直接材料,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控制手段。公司应建立报价、询价、比价系统,制定统一的表格,制定规范的记录规则,妥善保存相关资料,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为未来提供参考。
附件:
1.主表ABFI82M产品原始报价、交易价格和实际成本对比”
2.附表(1) ABFI 82m产品模具费用清单
3.主表二塑料件交易价格与实际成本差异一览表
4.附表(2) ABFI 82M产品报价单
5.主表三“ABFI82M产品标准单位成本与实际单位成本差异表”
6.附表(SAP系统中ABFI82M产品单位成本表
审计项目负责人:* * *
20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