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过河是什么意思?
大约1500年前的一天,一个长胡子的和尚来到长江边。他看着滚滚的河水,在水边折下一根芦苇,扔到河里,然后跳起来走开了。
这是一个传说。据考证,最早出自武莺克勤(1063 ~ 1135)之手,现嵩山少林寺碑廊可见一块明代石碑,可见此传说。
这个传说叫“用芦苇过河”,大胡子和尚叫菩提达摩,是一个来自印度的和尚。他从遥远的地方漂洋过海而来,他想用自己对大乘佛教的理解来指引中土所有的人。但是,他的佛教在当时并不被民众所理解。他在建康(今南京)被信佛的皇帝接见,却不得不渡河北上寻找信众。什么“一苇过河”,讲的就是他此时的经历。然后,他来到北方强国北魏的首都洛阳,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然而,推广佛教的活动并不顺利。他所宣扬的禅,受到当时佛教主流的嘲讽,不认为他是一个有德的和尚。当时专门记载僧人事迹的书(《僧人传》,南朝梁惠娇著,完成于519)。后来,据说他在离洛阳不远的嵩山一个山洞里静坐九年,一边面壁思过,一边悟出了高深的禅法,开创了中土禅派,被尊为禅宗始祖。也许历史上很多成功人士生前都是沉默的,他们的价值直到死后才为人所知。他也是如此。生前的冷淡和身后的名气形成了非常感性的反差。中国有句古话:“穷人住在闹市区,富人却有远亲在山里。”他的一生非常能够印证那句老话,他能看透这个世界。他出生时,处境“很穷”,人们不知道尊重他;他死后,精神财产的“财富”使人们把许多无关的事情与他联系在一起,把他当作少林武术的创始人也是一种做法。
武侠小说常以跛行、踩浮萍、草上跳跃等意象来描述轻功。但他既然被认为是天下第一武学的创始人,有“一苇过河”的本事也就不足为奇了。“一苇过江”的想象,或许也能为武侠小说家创作武侠提供一些借鉴。但“一苇过江”这一意象的原创者,似乎忘记了“一苇”一词源于《诗经》中的诗句:“江面谁宽?惊鸿一瞥。”本意是河堤不宽,“一苇”可航;“一苇”的含义,按唐代学者孔的说法,是指一束芦苇而不是一根芦苇。《一苇过江》画上的这根芦苇,一直是五片叶子,其中可能蕴含着“一花五叶”的佛教典故,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如何做到轻盈的问题。
相传达摩是天竺襄王的第三子。自幼拜释迦牟尼大弟子后第二十七世佛般若波罗蜜多。
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父求教,说:“我得了佛法以后,应该往哪里传?”般若波罗蜜多说:“你要去震旦(即中国)”。他还说,“你到了震旦纪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欢成就,不懂佛法。”
达摩按照师父的指示,收拾行李,驾着平底船,漂洋过海。他花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达摩抵达中国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迅速上报金陵。吴亮和项燕立即派使者带着达摩来到南京欢迎他,并款待他的客人。
武帝是佛教徒,主张自我解脱。达摩是禅宗大乘派,主张静坐墙边,利益众生。因为观点不同,每次聊起佛法,总是不投机。这时,达摩觉得南京不是一个可以久留的地方,于是离开萧炎,渡江北上。
中国有个和尚叫申光,是河南荥阳人。当时申光在南京雨花台讲学,当地人说:“申光讲学,委婉悦耳,地上生金莲,顽石点头。”看讲座的人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满满的,达摩离开梁武帝北上,路过雨花台。当他看到申光在那里布道时,他挤进人群,聚精会神地听。达摩听的时候,听到有的地方点头,有的地方摇头。点头表示你同意申光的观点,摇头表示你不同意申光的观点。讲解过程中,申光发现达摩摇头,认为这是对自己最大的不尊重,就问达摩:“你为什么摇头?”由于对佛教的看法不同,达摩主动让步,离开雨花台渡河北上。
达摩走后,观众中有人对申光说:“你知道刚才那个人是谁吗?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深谙佛法,知识渊博。”听了这话,申光感到非常惭愧。师父来的时候,他刚才好没礼貌。于是赶紧追达摩道歉。达摩走在前面,申光紧随其后,一直走到长江岸边。达摩急着过河,停在河岸。茫茫大海上没有桥,没有船,甚至没有一个人影。我们怎么能在这里过河?达摩很着急。谁知道“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无可奈何的时刻,达摩突然发现岸边不远处坐着一位老太太,身旁放着一捆芦苇,似乎在等船过河。达摩心想:如果他老了,为什么一个人,没有人护送?顺其自然吧!不得不向她父亲求助。于是上前,恭恭敬敬地向老人行了个礼,道:“老菩萨,我要过河,却没有船。请给我一根芦苇,让我能走路而不是走路。”
老人抬起头,仔细研究佛法。只见他两眼凸出,满脸络腮胡子,卷曲、魁梧、冷静,形象坚强,相貌不凡。老人暗暗点了点头,拿出一根芦苇和法器。达摩双手接过芦苇,谢过老人,离开了。到了河边,他把芦苇放在河边,只见一朵芦苇花,昂着头,五片芦苇叶展开。达摩脚踏芦苇过长江。
申光不顾疲劳,追着达摩,到了河边,看见达摩拿着一根芦苇过河,就怒气冲冲地跑到老人身边,不问青红皂白,拿起老人身旁的一捆芦苇,扑通一声扔进水里,双脚跳上芦苇捆,匆匆过河。奇怪的是,这捆芦苇并没有前进,而是迅速沉入水中。看到情况不妙,神光急忙涉水而出,差点淹死在水里。申光冲向浑身泥水的老人,轻轻的听着斥责:“如果你给他一根芦苇过河,我为什么不能给你一捆芦苇?”
老人不慌不忙地回答:“他是我的芦苇,帮助别人;你是抢劫我的芦苇。万事皆有定数。你能无缘无故帮我吗?”老人说,“转眼间,浩瀚的河流上空无一人。这时,申光知道他失去了什么,他羞愧地叹了口气。他叫天不灵,也不该叫地。他很难过,很后悔。
达摩渡河后,手拿禅杖行走,在山上礼拜,在寺庙打坐。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达嵩山少林寺。
达摩看到这里四面环山,森林茂密,山清水秀,环境幽静,佛业兴盛,谈情说爱。我想,这真是难得的佛教净土。所以他把少林寺作为传教的道场。广收僧徒,首次传禅。从此,达摩成为中国禅宗的始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禅宗祖庭。现在少林寺碑廊里还有法身像碑和过江芦苇。古人有一首诗赞美:
路过水再相逢,独自渡河。
太阳是可怜的,就像两匹马,两匹温柔的簌簌唱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