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效应和大白兔(大公司在周应避免死海效应)

6月13日,360公司董事长周发表了一条微博,讨论一个大公司常见的人才问题。他在微博中说:“公司部门领导和人力资源部门要定期清理大白兔员工,否则会出现死海效应:当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力强的员工很容易离开,因为他们对公司愚蠢行为的容忍度低,也容易找到好工作。能力差的员工往往会留下来,不太好找工作。时间长了,就成了中高层员工。这种现象被称为‘死海效应’:优秀的员工就像死海中的水一样蒸发,然后死海的盐度变得非常高,正常的生物很难生存。

人才领域的“死海效应”由IT顾问布鲁斯·韦伯斯特(Bruce Webster)于2008年提出,最初用于解释大型企业IT部门的人才流失。36Kr翻译了本文原文。大企业的IT部门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如何长期留住优秀的IT工程师。没有留住最优秀工程师的原因之一是人才的“死海效应”。

死海是咸水湖,几乎没有生命。只有到了春天,大量淡水补充,海水盐度降低,才会有短时间的生命迹象。很多大企业的IT部门就像死海一样,更有才华、更有效率的IT工程师往往是最容易离开的。究其原因,正如周微博所说,是他们受不了傻,能轻易找到更好的工作。剩下的都是效率低,没什么天赋的人。他们会对现在的工作心存感激,对管理的要求最低。即使他们在工作场所遇到问题,他们也不太可能再去其他地方找工作。他们倾向于强化自己,努力成为关键系统维护的专家,承担没人愿意承担的责任,让企业丢不起。

大企业往往会流失真正有天赋的IT工程师,而保留那些天赋相对较低的工程师,这与他们寻找最优秀工程师的初衷恰恰相反。而且“死海效应”有越来越强的趋势:IT部门变得越差,就越难招到和留住真正的人才。最终这种情况会达到一个临界点:最优秀的人才往往是刚入职的新员工,他们当时对公司并不太了解。当他们明白了,就会选择离开。可以说,人才的“死海效应”不仅存在于公司的IT部门,也一定程度上出现在企业的其他部门。

本文转自:李翔知识内参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