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县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

经济摘要

“十五”期间,经济发展最快,社会事业进步最明显,人民受益最多。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地方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28.4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75亿元,是2000年的2.6倍,年均增长265.438±0.4%。人均水平跃上了两个大台阶:2002年人均GDP按汇率折算达到1,000美元,2005年达到2,000美元;五年两大步。“十五”期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出现了两个可喜的变化:一是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县(市、区)综合实力在国家统计局排名靠前。平原县在全国的排名从2000年的553位上升到335位,四年前移了218位,平均每年50位。二是三次产业结构由“213”向“231”转变,平原县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大投入支撑了经济快速发展,使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工业强县战略成效显著。五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6543.8+062亿元,是“九五”的五倍,相当于过去30年的总和。地方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1.1.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23亿元,年均增长1.4%。工商税收收入从2000年的1.1.4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2.3亿元,年均增长20.5%。

过去五年,平原县发展最显著的标志是:

一是以培育骨干企业和结构调整为特征的工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年来,工业固定资产净值从2000年的6543.8+0.74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75亿元,是2000年的4.3倍,年均增长33.9%。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30.0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543.8+0.07亿元,是2000年的3.5倍,年均增长28.6%。工业用电量从2000年的3.9亿千瓦时增长到2005年的165438+2亿千瓦时,年均增长23.3%,连续多年位居全市第一。

规模以上企业从2000年的45家增加到2005年的130家,比2000年增加85家。利税超亿元企业由1家增加到5家,利税超千万元企业由3家增加到17家。重点企业对金融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德启龙集团2000年固定资产只有2亿元,现在固定资产654.38+0.5亿元,增长7倍多,销售收入654.38+0.7亿元,利税3亿元,居全国第三,全省第一。2006年实现合成氨和尿素两百万吨后,可居全国同行业第一。据东方、胡平永发、郑达纸业等。,他们每年都大踏步前进,上了一个新台阶,都创造了五年翻两番、四倍的奇迹。

在巩固、扩大、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以新材料、生物制药、机电一体化为主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新兴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15%提高到2005年的38%。

二是以解放思想、吸引巨大力量为特征的两个“天字号”工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民营经济发展达到新的高潮。2002年,温州招收600名农民;2003年,农民代表温州当老师;2004年,百名浙商大走访平原,解放思想“三部曲”,让干部群众发展民营经济的热情空前高涨。到2005年底,全县私营企业发展到1980家,比2000年增加6000家,私营企业1750家,比2000年增加1325家。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县人口的比重由12%提高到20%,民营经济缴纳的税收占全县税收的比重由37%提高到83%。

坚持科学、务实、理性招商,坚决杜绝污染项目,着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5年引进县外资金50亿元以上,500万元以上项目120多个落户我县。特别是近几年,一大批大、高层、外资、新项目落户平原。德帕克公司由国际知名企业Cornex Norcom投资14万多美元建成,曾创下该市一次到位资金的最高纪录。台资独资企业金德股份的高档五金项目,一次性注册资金5000万美元,两年投资可超过2亿美元。

“十五”期间,外经贸跃上新台阶。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830万美元,是“九五”的4.7倍,年均增长20.4%。自营出口达41.83亿美元,是“九五”的2.8倍,年均增长34.7%,经济外向度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