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只有一点:成功的路只有一条。

“只做一件事就像贴了邮票的信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在作家乔希·比林斯的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只做一件事的决心和行动,以及我们想要从中得到的结果。

只做一件事,说起来容易,但在复杂的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却异常困难。

因此,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的美国凯勒·威廉姆斯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加里·凯勒和凯勒·威廉姆斯出版公司副董事长杰伊·帕帕森总结了他们多年的实践经验,写了《最重要的只有一件事》一书。

这本书出版后一直稳居亚马逊总榜第一,还被评为“2015最佳读物”,可见读者对这本书的认可。

接下来,我将用心走进加里·凯勒和杰伊·帕帕森的工作世界,了解他们是如何在众多事物中梳理出最重要的东西,并最终取得巨大成功的。

1

专注于你的目标。

美国演说家、顾问博恩·特蕾西说过:“要取得伟大成就,最重要的秘诀就是确定你的目标,然后开始做,采取行动,朝着目标前进。”

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那些成功人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自己愿意为之努力的目标。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查尔斯·狄更斯经典名著《圣诞颂歌》中的主人公埃比尼泽·斯克罗吉的人生经历,提出了“人生应该有目标、有计划、有成就”的观点。

斯克罗吉本来就是一个贪婪吝啬的人。在平安夜的梦中,他已故的商业伙伴雅各布·马利警告他如何摆脱马利孤独的命运。

终于醒悟的斯克罗吉立刻开始改变,以改变对周围人的态度为目标,一直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他人伸出援手,帮助他们。

从做“赚钱机器”到与人和谐相处,斯克罗吉一直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使自己在人生转换的过程中最终获得自我价值的满足。

正如书中所说,“成功取决于你的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专注。”

今年2月的北京冬奥会上,19岁的顾艾玲获得两枚金牌和1银,这与她从小对冰雪运动的热爱分不开,更与她专注冬奥会冠军的目标分不开。

繁重的学业之后,顾爱玲每天都要在雪原训练5个小时以上,跌倒之后再爬起来,跌倒之后再走下舞台也不容易,才有了现在站在领奖台上的辉煌时刻。

我们相信,要想成功,就要树立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做出长期而坚定的努力,并始终朝着目标前进,那么成功一定不远。

这样才能从明确的目标中看到未来的方向,得到成功的结局。

2

确定优先级。

作者在“确定优先事项”一章中提出:“只有学会处理优先事项,目标才能成就人生,否则目标就毫无用处。”

要实现一个目标,需要很多小目标,最重要的是从很多小目标中明确自己首先要做什么,这一点尤为重要。

书中提出了“倒推设定目标”的方法,从五年的长期目标到今年的短期目标,再把年度目标分解成月度目标,这样倒推会让我们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然后从月目标到周目标,再到日目标,当下最应该做的事情一目了然,然后就可以行动了。这就是“思宏观,行微观”的处事之道。

书中还引用了一个研究内容。在三项独立调查中,心理学家观察了262名学生。这些学生被分成两组。一组只能看到结果,而另一组可以看到整个过程。

研究表明,能够看到整个过程的学生表现更好,他们开始得更早,学得更好,得分更高,因为他们学会了确定首先要做的事情,并在看到它的过程中做得更好。

正如贝尔电话公司创始人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所说,“你应该专注于手头的工作。只有太阳汇聚到一点,才能点燃火焰。”

73岁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可谓是写作中的“常青树”。他的人生目标是写作,每天的任务是写四个小时。

每天早上4点起床,然后坐在办公桌前开始写作。写完4个小时,停笔,再跑10公里,既是锻炼也是磨炼意志。

在我们的头脑中,只有把每天应该做的事情和长期目标分开,我们才会有更多的行动激情,当然我们也会做得更好,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才能更接近目标。

就像老祖宗告诫我们“没有积累就没有距离”,做好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成功自然不会遥远。

养成成功的习惯。

美国企业家阿诺德·h·格拉索说:“成功其实很简单。你只需要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

如果我们想成功,我们必须养成一个能让我们成功的好习惯。对于作者来说,意味着“问问自己每天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并把它变成一种习惯。”

研究表明,当我们连续66天使用笔记本、电脑屏保和日历来提醒自己,并学会思考我们必须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时,我们就会离成功更近一步。

作者建议,如果我们想要过上有意义和成功的生活,我们应该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学会做当时最重要的事情,比如读书和工作。

当我们把每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做好,就会发现人生就像一步一个脚印,朝着最终的目标全速前进。

为了尽可能的成功,我们也可以寻求周围人的帮助,比如和同事组成后援团,从他们那里获得创作灵感。

书中也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比如理解并坚信自己想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利用那个最重要的事情等等。,可以让读者一目了然,应该如何形成一个成功的习惯。

作者还说:“其实我们需要的不是坚持,而是习惯。要形成习惯,需要自律。”

五代侯亮时期的画家擅长画山水、树木和动物。当时人们特别推崇老虎的威武雄壮,决定带着干粮和绘画工具去深山老林观察老虎。

他在一棵大树上搭起一间小屋,从早到晚听着老虎嚎叫、嚎叫,仔细观察老虎发怒、打斗等动作,一一写生,最后画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老虎图。

按照这种思路,虽然每个成功人士所处的领域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养成了成功的习惯。无论是坚持还是自律,都需要我们努力学习。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以成功为导向,强迫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否则成功只会是“镜中花,水中月”。

制衡工作生活。

《Fast Company》杂志主编基思·h·哈蒙兹(Keith H. hammonds)说:“我们想探索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这种追求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有害的、破坏性的。”

我们没有三头六臂,无法平衡工作与生活,但我们可以学会制衡,也就是说,要想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必须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做出选择。

这本书体现了詹姆斯·帕森特(James Parcent)的小说《苏珊日记》(Susan Diary)中对生活和事业之间平衡的巧妙比喻:“把生活想象成一场五球杂耍游戏,即工作、家庭、健康、朋友和诚实。”

当我们把球抛向空中时,游戏就开始了。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工作是一个橡皮球,掉在地上会弹回来,而其他四个球是玻璃做的,一旦掉下来就会被磨坏,摔碎,甚至摔得粉碎。

我们要学会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并以此作为行动的指南,要知道工作的时候要努力,玩的时候要尽情的玩,这样才能平衡工作和生活。

每个人每天都有同样的24小时,但不是每个人的工作效率都一样。能高效做事的人,自然能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作者也提醒我们:“衡量我们的生命是否有价值的方法有很多,但最明显的方法是看我们是否一生无悔。”

作家余华在接受采访时说:“奋斗的最终目的是平躺着。别人在打扑克喝啤酒的时候,我一个人在家试着写小说,只为过一种不被闹钟吵醒的生活。”

正是因为余华在知道工作的时候很努力,所以想平就平,想平就平,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很好。

从真诚的角度来说,工作和生活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事情。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要学会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做到坦诚相待。

毕竟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需要工作来安顿下来,我们需要生活来感受快乐,两者缺一不可。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每当我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就是我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我的重心也应该随着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正是因为他长期坚持只做最重要的一件事,才能让凯勒威廉姆斯房地产公司成为美国发展最快的房地产公司之一,销售额和佣金增幅高达700%。

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当我们能学会梳理自己的人生,从中找到最重要的东西,并为之努力,那么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我记得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永远不改变既定的目的。”

正如作者所主张的:“一种行为依赖于另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依赖于另一种习惯,一种成功依赖于另一种成功。”

我们都想成功,所以让我们从这一刻开始行动起来,把成功当成自己的终身目标,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看到成功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