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最」的钱币文化?
1,中国最早的硬币
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物物交换作为商品交换的手段。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剩余商品越来越多,交换的商品种类也越来越多,不方便用实物交换。此后,就需要用一些自然物作为交换物品的手段。因为贝类本身就有一个天然的单位,而且它又轻又结实,便于携带,同时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就把贝类作为一种装饰品,并且对它很熟悉,所以用贝类作为交换物品的手段是最方便最合适的。所以可以说贝是中国最早的货币。一开始用的是天然贝,后来又产生了人工骨贝、石贝、陶贝、铜贝。
2.中国最早的金币。
中国在商周时期就使用黄金,但起初它只是作为一种装饰品或作为奖励或礼物。在我国,战国时期的金版楚应该是最早作为黄金的货币。
这种金盘形如一块块豆腐干,上面有许多记号,有“成卫”、“陈成”、“成卫”等五六种,用时临时剪下。因金盘上的印记多为“应城”二字,故称“应城金盘”或“应城金饼”。这些印记就像印章,后来有人称之为“玺金”。
3.中国最早的银币。
1974年秋,河南省扶沟县古城村农民发现一个带盖的三足铜鼎,内有18枚银币,重3072.9克。银穹都是铲形的。铲子上手柄的孔是圆柱形的,除了一个是史无前例的,其余都是实心头。按布的大小分为长、中、短三种,其中最大的一种长15.7 cm,宽5.8 cm,重188.1g;最小的长8.4cm,宽5.8cm,重134g。中国钱币(1983)第三期介绍。根据造型和制作特点,这些银布币属于春秋中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最早的银币。
4.中国最早的统一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众多的政治局面,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了各种各具特色的货币形态,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货币流通领域,基本上是四种形态各异的货币体系,即北币体系、布币体系、道币体系和驿钱体系。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刀、布、壳、钱,改革中国的货币制度,并为此颁布法令。“秦法同天下法,秦币同天下币。”规定黄金为上位币,半便士为下位币。黄金用于大额支付或奖励,而半便士是日常货币。秦半梁,中国最早的统一货币,是“和周倩一样好,和它的散文一样好”。
5.中国最早的黄金方孔圆钱。
1980年8月,陕西咸阳市北塬下出土一枚五铢金币。其形制与西汉常见的五铢铜钱相同。它有一个圆形的方孔,钱的正反面都有轮廓,直径2.55厘米。正面扎横椁,金币重9克。经测试,黄金的纯度为95%。据专家鉴定,这枚西汉五铢金币铸造于汉武帝即位五年至宣帝四年之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见到的最早的黄金方孔圆币。
6.中国最早的银方孔圆币。
1955年,南京光华门外黄嘉颖5号六朝墓出土银两枚五铢。东汉时为五铢形,六朝时可能有临摹。它们应该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银方孔圆币,可能是人祭用的鬼币。
7.中国最早的铁钱
据钱币史书记载,中国最早的铁钱是西汉末年公孙述在四川成都称帝时铸造的五铢,已被否定。解放后,湖南长沙、湖南衡阳、陕西Xi安等地的西汉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铁半两。长沙西汉墓葬仅出土32枚铁半两,楷书用“半两”二字,方孔无或无郭,形制和重量与文帝四铢半两极为相似。所以可以说西汉初期的这种半铁是中国最早的铁钱。
8.中国最早的铅币
中国各地的墓葬或窖藏中出土了各种铅币,如铅币、铅币、铅簧、铅五铢等。但这些铅币要么是冥币,要么是民间私自铸造的假币,并不是真正的官方货币。我国官方流通的铅币应为铅开元小平钱,为五代十国时期福建王于二年(916)铸造。铅币分裸背、背“福”和背“民”三种。
9.中国是第一个使用错误黄金技术的硬币的国家。
居社二年(公元7年),王莽进行了第一次货币制度改革。除了原来的五铢,他又发行了三种新货币,分别是大全50、七道500和七道5000。
扁五千的刀的形状和现在的钥匙很像。钱体由刀圈和手柄组成。环上写着“一”,下一个写着“刀”,柄上写着“平五千”。其中,戒指中的“一刀”二字镶嵌黄金,俗称“金错刀”,每枚价值五铢五千元。
是中国最早使用的硬币,也是唯一一枚错金工艺制作的硬币。因其制作精美,造型奇特,存世稀少,为钱币收藏者所珍爱。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对金错刀的赞美,比如杜甫的诗:“金错尽,银壶酒易记”。
10,中国使用时间最短的硬币
1861年7月,清朝咸丰帝在热河承德避暑山庄病危,特命肃顺、载垣、段华等八人为国务大臣,处理国事。不久,咸丰帝病逝,八大臣遵从遗诏,立载淳为帝,拟定次年改革“齐象”,铸造“齐样”钱币。而慈禧则以她和慈安的名义,联系当时在京的恭亲王益欣,于9月30日发动宫廷政变,逮捕了8名大臣,处决了肃顺等3人。这就是著名的“心有政变”,又称“齐湘政变”。很快,慈禧采纳了大学士周祖培的奏折,废除了“启祥”称号,停止铸造“启祥”钱币,改为“同治”称号,铸造“同治”钱币。“祁乡”称号确定于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但于当年十月五日废止,仅存在了69天。可以说“齐香钱”是中国使用时间最短的硬币。
11,中国最早的年钱。
中国皇帝从西汉开始使用年号,但历史上最早的年号钱是十六国时期李寿铸造的汉兴钱。李寿是西晋末年起义军首领李特的侄子。东晋咸康四年(338)在成都称帝,改国名为汉,以汉兴为年号,铸汉兴钱。汉兴线按钱文排列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上下排列,俗称“竖汉兴”或“直汉兴”,另一种是左右排列,俗称“横汉兴”。
12,中国最早的国名、年号和铸币。
公元419年,大夏国国王赫连勃勃也控制了所有的城市(今陕西靖边白城子),改元朝,为“大夏振兴”造钱。大夏是国号,振兴是年号。“大夏真繁华”钱是中国最早的国名和年号铸在一起的钱币。
13,中国最早铸造带地名的右孔圆形钱币。
零陵圣人曰:“刘备已画成都,但军力不足,甚忧。刘八说:‘好听,但是要直投一百块来均衡价格。’做好准备。几个月后,国库充实了。“这里说的直百美元指的是直一百五十泰铢。有一种直150铢,背面有“卫”字,是刘备在四川犍为铸造的。是中国最早的带地名的方孔圆钱。
14,中国最早的可追溯的硬币。
中国硬币从惜春第七年(1180)、赵春第七年、赵春第八年开始在钱的背面印上年份,都是大写的。从九年后的小写,一直到十六。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因此,惜春元宝是中国最早的反铸钱币。
15,中国唐朝初始年钱。
大多数人误认为开元鲍彤是中国唐代第一枚年币,但这其实是错误的。开元713年唐玄宗改,开元鲍彤四年(621)铸于唐高祖武德。开元鲍彤钱文的“开元”二字不是年号,而是“开创新纪元”的意思。那么唐朝第一个年钱是多少呢?这是唐高宗干丰元年(666),只用了一年。
16,中国最珍贵的佛寺供奉钱。
山西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1988年春,修建佛塔时,挖出一批春华佛像。它们由黄金制成,纯度超过90%。钱的直径为2.4厘米,厚度为0.12厘米,直径为0.5厘米,每枚重约12克,正面为钱文行书《春华元宝》,背面为左立和坐右两尊佛像。佛像背面有一个佛光屏,佛像是韦陀,手持如意。两尊佛像下有莲花座。佛像的形状和姿态栩栩如生。佛像立体凸起0.2厘米,五官清晰可辨。
春华是北宋太宗的年号。这批春华元宝钱,背衬佛像,造型奇特。显然是当时皇室在五台山寺庙专门铸造供奉的。这样一批黄金佛寺在国内还是第一次发现,因此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17,中国最早的货币交易所
所谓“对钱”,是指两种千千文字相同,铸造地点相同,大小轮廓等形状完全相同,区别是两种文字。南唐李靖铸造的开元鲍彤小平钱,有篆书和隶书两种,是中国最早的钱币兑换。据说篆书开元鲍彤是大书法家徐铉所写。
18,中国最早的御书币
中国古代的许多钱文硬币都是由皇帝亲笔书写的,它们被称为御书钱。比如北宋的大关鲍彤、崇宁鲍彤、宣和鲍彤,有“陕西”二字,都是宋徽宗用细金写的。中国最早的御用书法钱是北宋初年的春华元宝,《钱文》由宋太宗赵桓亲笔书写,分为真迹、行书、草书三种风格。
19,中国历史上名字最复杂的硬币。
南宋嘉定钱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名字。按面额可分为小平、折2、折3、折5 * * *四种。每种面额都有不同的名称,包括元宝、永宝、至宝、金宝、兴宝、安宝、新宝、红宝、万宝、包拯、珍宝、崇宝和冯宝。
20.中国最大的金属硬币。
国宝《金匮要略》是一种造型奇特的钱币。钱体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为圆形方孔,篆书直接写着“金匮”二字,下半部分为铲形,篆书为“万智”二字。这钱是公认的王莽时期的货币。因为钱文,金错刀,是“连五千”,也就是一块值五千铢,那么这个千千字就是“直一万”,也就是一块值一万铢。因此,国宝金桂万智是中国最大的金属硬币。
21,中国最早的铅刻母钱
据史料记载,清朝光绪年间只有、苏、宝盾等。,而其他人还没有出现。但用十枚铅币雕刻元代国宝,在国内尚属首次。钱直径4.6厘米,重53.3克。是仿照金代太和、崇宝十币刻的。两者在制作风格、大小粗细、文字粗细上都一模一样。钱刻好后,就准备用来铸造铜钱了。也许是“国宝”这个词不适合作为钱币的名称,或者是其他原因,这样的铜钱并没有被使用。这枚大元国宝作为铅雕母币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铅雕母币。
22.中国最早的铜雕母钱
雕母是以铜、象牙、铅、锡为材料,手工雕刻而成的钱币。用来铸造母钱,然后用来铸造流通硬币。所以钱币界也称雕母钱为钱的始祖。
中国最早的铜雕母钱应为南京博物院藏明代嘉靖鲍彤10元。此款为金铜色,质地细腻,表面光滑平整,无气孔和砂眼,字锋利,有刀痕。中国清代的刻母币很多,明代的只有几枚,如万历鲍彤、崇祯鲍彤,而这枚嘉靖鲍彤是最早的,质量也是最好的,堪称钱币之宝。
23.中国最早的农民起义军硬币
993年,四川庆城的王小波、李顺领导农民起义,提出“我与贫富不均同病相怜,现在我是你的”口号,得到各地农民的呼应。王小波战死后,李顺吉成为首领,声势与日俱增。第二年,农民起义军攻陷成都,李顺称王,建国命名为大蜀,于是年号就产生了。不久,起义军被北宋统治集团镇压,李顺在破城时死去。当李顺成为国王时,他曾经铸造了一个锭和一个小扁硬币,这在世界上是极其罕见的。此币现藏上海博物馆,距今1000多年,是我国最早的农民起义军币。
24.中国是第一个使用简笔画硬币的国家。
在中国,最早的减笔画硬币是太平天国时期铸造的太平天国“圣宝”。钱文忠的汉字既不是繁体字,也不是简体字,而是“国”。
25.中国最大最重的硬币。
湖南省博物馆有一件太平天国,花了不少钱。已经损坏了,只剩下一半了。它的直径是33.5厘米,厚度是0.8厘米,它的一半重265,438+070克。这张特大号的钱是黄铜做的,包金,正面只留“太田”二字。边缘是二龙戏珠的图案,背面还有一个“盛”字,旁边是双凤图案,边缘是八宝装饰。如果这钱的钱文是完整的,那可能是太平天国携带了一个“圣宝”。显然,像这样大的钱不是流通中的货币,而是一种特殊的纪念币。如果钱完好无损的话,大概有4500克重,大小就像茶盘一样。所以说它是中国最大最重的硬币是当之无愧的。
26.中国最轻最小的硬币
中国历代都有小钱。小钱有时被称为“劣币”,是货币贬值的一种表现。比如西汉的榆荚,一个鸡眼的五铢,董卓的一文不值的钱,都是很小的,但是最轻最小的硬币是南北朝刘松靖元年(465)铸造的鹅眼钱。这种钱“一千块不长三寸,不沉于水,易断,几十万块不赚。”由于它太轻太小而无法保存,1500年后的今天很难看到它的实物。
27.中国是第一个铸造带有数字的银币的国家。
清末光绪年间,英印卢比大量流入西藏,渗透到四川、云南等地,严重破坏了西南边疆的经济。为了抵御印度卢比的入侵,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决定由四川银局正式铸造四川卢比。有三种花:一卢比,半卢比和四分之一卢比。中心花分直花和横花,横花较少。印度卢比正面有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半身像,四川卢比正面有光绪皇帝半身像。这是中国最早的人物铸造银币,也是唯一的皇帝铸造的官方货币。
28.中国最早的官方流通银币。
中国很早就开始使用货币,但在清朝之前,它只是作为一种奖励和储存,而不是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货币。中国官方流通的银币应该是清五十七年(1792)铸造的乾隆至宝。这种银币分三类,最大的重一元五分,中间的重一元五分,小的重五分,中间的铸造的最多,只在西藏使用。硬币是手工制作的,钱体很薄,俗称“薄片”。钱的正面是汉字“乾隆宝藏”,背面是西夏文,也是“乾隆宝藏”的意思。币的中央有一个方框,象征着方孔,但没有被贯穿。投在边缘的年份有三种,分别是58年,59年,60年。
29.中国最早铸造银币的机器。
中国的银币铸造历史悠久,但既有铸造的,也有手工制作的。19世纪,世界各地机器工业蓬勃发展,机器铸币相继出现,中国原始铸币技术十分落后。清光绪十年(1884),高级工艺“吉林昌平”银币诞生。由吉林机器局监制,是中国最早的机器铸造的银币。
全套* * *五枚“吉林长平”银币,分为一元、三钱、半两、七元和一两五种面额。正面中央有“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局监制”12个汉字,字的两边各有一条龙,上端有一个篆字“寿”,构成了两条龙的长寿供品图案。背面中央方框是汉语言厂的平吉值,外圈是对应的满语,有云纹。这种银币铸造时呈献给清廷,但没有得到批准,所以没有发行,只有少量流散在民间,所以非常珍贵。
30.中国最早的杨龙
清末,中国许多省份相继铸造了机制银币,有的背面有龙,俗称“杨龙”。中国最早的杨龙是广东杨龙,由张之洞发起。
光绪十三年(1887),两广总督张之洞见外国银币大量流入中国,充斥市场,扰乱经济,于是号召朝廷自制银币,以资抵抗。光绪十五年(1889),清政府批准广东袁茵局试铸银币。这种银币正面有“光绪元宝”字样,中间四个大字,也是“光绪元宝”,外围珠圈有“广东省”和“七钱三分”的英文字样,背面有龙纹,上下有“广东省制造”字样。此外,三钱还有六分五角、一分六角、七分三角和六分五角四种面额,钱币界称之为“七三范板”,后改为“七二范板”。这是中国最早铸造的龙纹银币。样币送到北京后,住建部下令正面的英文移到后面,背面的中文移到前面,就成了广东广为流传的杨龙。
31,中国最早的铜币
清末,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中国的货币制度和造币技术发生了重大变化。手铸造币法已经变得非常落后,自然被机器造币法所取代。就铜钱而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广东造币厂首先铸造了中国第一套机械铜钱——光绪元宝。这枚铜币为圆形,无孔,币面中间为一圈,内有“光绪元宝”四个汉字,中间为满语“宝光”二字,圈外为“广东省制造,每100枚一圈”字样,币背中间为一龙图案,四周为英文“KwangtungOne Cent”。此后,广东铜币在各省被仿制,基本形制相同,而钱背面的龙、字图案排列方式多样,版本众多。
32.现在中国最早的纸币。
早在北宋天盛时期,我国就在四川宜州设立了通信局,国家正式发行纸币,称为“通信局”,但现在这种通信局已经没有实物了。
1982年,中国政府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郊维修辽代白塔,在塔身二层回廊中发现一张“中童渊宝角时迁文”的字条。这张钞票长16.4cm,宽9.3cm,正面上下和背面上方均有红色公章。是一个九重篆书。据1260元始有中通的纸币,1269八思巴创造了新的蒙古文字。这张珍贵的纸币上没有八思巴文字,所以是在1260 ~ 1269期间发行的,比现存的其他元代纸币都要早。所以这张“中童渊包角钱乙石闻”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纸币,也是当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3.中国票面宽度最大的纸币。
明朝开国之初,仿照元初,用纸币不要钱,但很快改为两种纸币都用,以纸币为主,货币为辅。
明朝的纸币是洪武八年(1375)发行的,四周有一条龙形的花柱,花柱上横写着“明朝的宝钱”字样。花柱两侧,四字一行篆文:“明朝宝钞遍行天下”,中间有古钱图案,下面是“中书印准,造钱用,伪造”洪武十三年,废除中书省,设六部。造钞属于工业部,于是纸币上的中国书省改为工业部。大明宝藏分为六种:100,200,300,400,500和一致性。其中,一致性长约34厘米,宽约22厘米,是中国最大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纸币。
34.中国最小票宽的纸币。
清宣彤元年(1909),浙江省将原官银行号改名为浙江银行,民国元年(1912),改名为民国浙江银行,原为官商所。4年(1915)变更为浙江地方兴业银行。民国12 (1923)年,官股分离,分业经营。商业股称为浙江实业银行,正式股称为浙江地方银行。为了解决当时代币的短缺,后者发行了面额为一分的纸币。这张钞票只有5厘米长,2.5厘米宽,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小的钞票。
35.中国最早的人民币。
从65438年到0948年,时任华北银行发行部部长的石磊收藏的一张面额为50元的人民币,是中国第一张人民币。
1948 12 1华北人民政府发布了4号通知函,通知函金字。通知说:“为适应国民经济的需要,特商得山东省政府、陕甘宁、晋绥远政府同意”将“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并入中国人民银行,以原华北银行为总行,从今年12月1日起,发行中国人民银行的纸币作为华北、华东、西北地区的标准货币,统一流通。发行当天,经有关部门同意,石磊将第一批人民币中的第一枚换成了济南纸币,并一直珍藏至今。
石磊收藏的这张人民币面额为“五十元券”,冠字为“ⅰⅱⅲ”,编号为“00000001”。人民币上的汉字,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中华民国”、“武士元”,都是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亲笔书写,字体美观大方。
36、中国最大面额的纸币。
国民党统治时期,社会动荡,经济萧条。为了应对通货膨胀的被动局面,伪政府不断发行大面额纸币,先后发行了10万、10万、10亿等大面额纸币。其中,面额最大的是“六十亿元”纸币,发行于1949新疆。
37.中国最早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作为钱文的硬币。
1977年,辽宁上京遗址出土一枚契丹文大币,解读为“中国万顺”或“中国万岁”。据考证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907年)之前铸造的。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以钱文为少数民族文字的钱币。
38.中国最早的命理学专著。
中国最早的命理学专著是顾璇的《钱谱》。顾璇,南北朝时梁人,任建安令,继孙吴丞相顾雍之后,封侯。据南宋洪尊《全志》记载:“(古币)年代渐久,多种被淹没而不传世。谷亮宣是从一本书开始的。历代一切起源,大小轻重程度,皆有先后次序,使后者可见。”不幸的是,这部最早的硬币作品已经失传。
39.中国现存最早的命理学著作。
中国的钱币遗产非常丰富,早在14500年前就有钱币专著,但北宋以前的钱币著作已全部失传。现存最早的古钱币谱应该是南宋弘尊所著的《全志》。
洪尊(1120 ~ 1174)南宋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二十三岁,中进士,后为省正字秘书。曾在大臣堂学士,卒于文安。他写了许多书,如《史记》、《汉源舒群》、《双谱》,其中以最为著名。《全志》成书于绍兴十九年(1149),* *记载钱币348枚,其中永光、精河、天成、赣锋全保大千、侧田、永隆、天德、童童泉火、天赞等都是钱币大宝。全志对先秦货币的断代有独到的见解,对我国后世的命理学研究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