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唐朝(618-907)是隋朝之后统一的中原王朝,共21帝,享朝289年。唐玄宗即位后,开创了盛世开元,使唐朝达到顶峰。天宝末期,全国人口达到8000万左右。安史之乱后,割据和宦官专政现象相继出现,国力逐渐衰落。

唐朝经历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高宗的永辉之治、武则天的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和唐玄宗的盛世,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时期达到顶峰。安史之乱后,对唐朝的发展影响很大。

战争原因:安史之乱的原因很多,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包括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经济矛盾:唐玄宗开元年间,虽然社会经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土地兼并,甚至出现了民众流徙。均田制被破坏,均田制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此外,唐朝的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败。从开元末年开始,唐玄宗整日过着放荡的生活。杨贵妃家遍天下,随意挥霍。为国子监绣锦的宫中工匠有700人,杨贵妃的姐妹们每年花费数百万。杨的五个兄弟姐妹都生活放荡,贪恋权势,过着放荡颓废的生活。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李这个口蜜腹剑的汉奸执掌朝政长达19年。在任期间,他排斥异己,培养党羽,主导国家事务。而在他之后上台的杨贵妃的哥哥杨,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私利而误国的人。他在公共场合受贿赂,嫉妒贤惠,傲慢自大。奸臣当权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与安史之乱中的权力和利益之争,成为安史之乱的导火索。此外,在西北派的时代使者葛和东北派的时代使者安禄山之间也存在着分歧。内外交错,晚唐玄宗统治阶级君臣、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藩镇的崛起:随着唐太宗和唐高宗的统治,他们一再扩大疆域,先后定居辽东、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地区,使唐朝成为一个极其辽阔的国家。同时,唐玄宗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统一异族,于开元十年设立十个军镇,由九个军使和一个军使管理。这些以几个州为一镇的各省使节,不仅管理军队,还因为同时兼任审判官、绥靖官、使臣,掌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民帐、土地等权力,使得原本是一方的州刺史成为其下属。据《新唐书·兵书》第四十篇“有其地,有其人,有其甲,有其财”。所以我们这个时代方兴未艾,但是尾巴大到不能掉,这是唐朝皇室的一个隐忧。

重外轻内:唐初,全国共有折宫634座,其中261座位于关中,保卫首都长安,所以军事力量外轻内重,保证了唐朝有足够的兵力保卫首都及其政权。唐玄宗开元十年设使镇守边疆,军事实力越来越强,逐渐超过中央。开元十四年,都城守卫改由严琦负责。天宝时期,边城兵力达50万。而安史之乱又多了一个兼任平陆、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人。这三个地方地理相连,实力是各镇中最强的,有20万士兵,实力很强。反之,中央军力不足八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贞观以来,任命的将领,如阿什娜·谢尔、车齐合利等,因为忠心耿耿,都得到了提拔,但仍然不能成为将领,都由大臣控制,所以仍然有更多的权力控制下属。在先天和开元年间,大臣薛讷、郭、张、王允、、萧颂、和李都从我们这个时代升到了宰相。李担心儒生因为策划总纲而赢得战功,获得高位,所以想杜绝这种向皇帝靠拢的升迁之路,以巩固自己的权力,于是劝说唐玄宗:“陛下之所以人才济济,国家富强,而义帝没有被消灭,是因为文官是将军,不敢带头。不如任命将军,他们精力充沛,在马背上长大,在战斗中长大,生性勇敢。陛下若能感化他们,任用他们,他们就能效而死,易帝也不愁全军覆没。”唐玄宗同意了他的意见,于是他让安代替李主持祭祀,并提拔安禄山、高仙芝和葛树翰为将军。福临看中了这些人不是汉人,他们没有资格在朝鲜当宰相。所以安禄山可以独占三路精锐部队,十四年不动。信任李的战略,没有怀疑。

马嵬兵变:丙申日,唐玄宗一伙人到达马嵬坡(今陕西省兴平市西北23里)。在路上,士兵们又饿又累,第六军很生气。陈认为是杨的反叛导致了安禄山的反叛,并要求李告诉太子他要杀杨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二十余人包围杨,抱怨没有粮食。有官兵高呼:“杨造反了!”杨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了分尸,在驿站门口用枪顶着头。侍郎、韩夫人、秦夫人和魏都被杀了。的妻子裴如桐、儿子杨、郭的妻子和儿子裴慧在陈仓被县令薛景贤杀害。陈和魏娥要求玄宗杀死杨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持军心稳定,杀了杨贵妃。玄宗勉强命高力士将杨贵妃吊死在佛堂。此后,玄宗入蜀,太子恒力、其子李陵、李俶北上灵武。后来的历史学家认为,“马谡之变”是“有计划的兵变”。长安失陷,楚俊逃亡,安史之乱达到顶峰。

肃宗即位:公元756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太子恒力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即位,被北方来的将领所推。正是因为唐肃宗,玄宗被视为皇帝的父亲从远处,他改变了他的元最高的美德。郭子仪被封为兵部尚书,同书大臣(宰相),仍担任我们的北节度使;李光弼被任命为财政部部长和中国科学院总书记,他们两人奉命讨伐叛军。次年,郭子仪推荐李光弼为我河东使,与李光弼一起进军河北,与常山(河北正定)会师,打败安禄山、史思明,收复河北地区。

睢阳之战: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一月至十月,唐、豫州副使张勋率军民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是抵御和牵制安禄山叛军的著名城战。史称“睢阳之战”。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清绪以阴为河南节度使,率桂、谭、通洛、西兵十三万人南下。殷是安庆绪手下的名将,率领大军横扫河南。此时河南各镇相继失陷,但军事重镇睢阳未陷(睢阳在今商丘县)。绥阳太守徐苑向张勋求助。由于宁陵城小,张勋难以抵挡强敌,于是张勋率领3000名士兵从宁陵(今河南宁陵东南)向绥阳进发,与徐苑会师6800余人。殷奋力攻城,张勋引兵日夜苦战。有时一天打退叛军进攻20余次,奋战16昼夜,活捉叛军将领60余人,杀死士卒2万余人,使守军士气倍增。由于徐苑的聪明和勇气,他独自守卫了这座城市,并将作战指挥权交给了张勋,张勋负责分发口粮和修理战斗装备等后勤支持。作战计划都是以张勋为蓝本的。两人的紧密配合让叛军久久不能进攻,只能围而不攻。

睢阳之战,张勋始于65438+757年十月,亡于65438+757年十月。最后被饿得筋疲力尽,寡不敌众。城被叛军攻破,张勋等部被杀。经过十个月的努力,封锁了半个江淮十个月,保护了江淮十个月不打仗。睢阳之战前后四百余仗,张勋屡败贼兵,无一败绩,杀贼兵数十万,敌之首领非无能。这一点从殷被张勋射瞎了眼就很明显,但出于强烈的正义感和对人才的爱才之心,他想降服张勋。睢阳之战,殷为屡战屡败报仇,致使安清绪周围数十万私兵被张勋牵制。这使得唐朝得以反攻,郭子仪得以从容收复两都。当时朝廷只在长江和淮河流域靠税收支撑。绥阳位于大运河边河段中段,是江淮流域的重镇。如果倒了,运河就堵了,后果不堪设想。张勋、徐苑守绥阳,兵力最多不到七千人。经过400多次战斗,歼灭叛军1.2万人。绥阳坚持了10个月,期间朝廷继续接受江淮的金援,完成了收复、准备、反攻的过程。前一个月,西京长安收复,绥阳失陷后10天,东京洛阳收复,叛军再也无法南下。世界保存在唐朝,整个绥阳之战持续了10个月。

安禄山被杀:安禄山原本患有眼疾。自从参军后,他的视力逐渐下降,双目失明,什么也看不见。与此同时,他患了坏疽,性情变得特别暴躁。他对左右侍从有点不满,不是打就是骂。稍有差池就会杀人。他称帝后,经常住在深宫,将军们很少和他见面商议,一切都通过庄妍传达。尽管庄妍受到亲戚们的尊敬,但他有时也会遭到安禄山的鞭打。太监李猪儿经常脱安禄山的衣服,服侍左右。他挨打最多,最怨恨。得到安史之乱宠信的段,生下一子,名为庆恩,也受到安史之乱的宠信。他常常想用清恩来代替清虚。安清绪时常担心被废,庄妍怕宫中事件对他不利,于是庄妍勾结安清绪和李猪儿谋害安禄山。唐肃宗得德二年(757年)正月初五(65438+10月29日)晚上,安庆绪勾结庄妍、李猪儿,三人悄悄进入安禄山住处。警卫员见是庄妍和安清旭,谁也不敢动。于是庄妍和安清绪持刀站在帐外,李猪儿提着大刀进入帐内,对准躺在床上的安禄山腹部猛砍一刀。安禄山经常把他的佩刀放在床头防身,但是事先被李猪儿偷偷拿走了。这时他挨了一刀,知道大事不好,急忙去摸刀却没摸到。他愤怒地摇着帐篷杆,大声喊道:“小偷将受到庄妍的惩罚。”在喊叫中,几番打斗,血和肠子从腹部流出,不久就去世了,享年55岁。安清绪立即在床下挖了一个几尺深的坑,把安禄山的尸体用毛毡包起来,连夜埋在坑里,并下令宫里严格保密。

第二天早上,庄妍向部下宣布安禄山病危,任命安清绪为太子,一切军务由太子处理。然后继承皇位,尊庐山为太上皇,然后发丧。安庆绪杀死父亲安禄山后,自立为帝。史思明奉命防守杨帆,留下蔡喜德等人继续包围太原。同年,长安被唐军收复,安庆绪从洛阳逃到邺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他的部将带领李贵仁和胡兵数万人到了范阳史思明。

邺城之战:唐之德二年(757年)十月,陕县之战后,安庆绪只率1.3万人从洛阳逃到邺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唐军随后收复洛阳城,并派兵攻占河内(今沁阳)等地,强行登陆安江庄妍;军民杀了安后,(今开封)把殷还给了唐;唐玄宗率张高夺回河南、河东两县。但是,肃宗忙于迎接太上皇回京,没有及时派兵追击安俊残余势力。从安清绪到邺后,重整旗鼓,第十天期间,蔡喜德从上党(今山西长治),田从颍川(今河南许昌),吴令勋从南阳(今邓州)会师。加上安庆绪在河北各县招募的新兵,约有六万人。安清绪避史思明之盛,十二月遣使至范阳(今北京西南)。史思明的俘虏,安庆绪的特使,带着他的13郡和八万士兵被授予杨帆节度使。半年后造反。

唐元年(758年)九月至次年三月,天下兵马副元帅、我驻朔方使、我驻河东使李光弼等九名元帅率唐军围攻邺城(河北邯郸市临漳县)安清绪部,与史思明部对峙时,九路兵马被大风冲散,大败。郭子仪的军队退到了河阳桥,李光弼行军回到了太原,其余的时间都回到了自己的城镇。史思明重新占领洛阳。

甘源元年九月,命、、、许、、李、、季、、崔广元令董钦率领二十余万大军北上攻打安清绪。又命李光弼、王思丽领兵协助,以宦官于朝恩为向导,安抚、监督各路军队行动。十月,郭、陆、姬、崔等先后北渡黄河,李攻渭州(今河南卫辉),被弓弩手伏击,大败安清绪,率七万援军,克渭州,使叛军将安庆和;宣乘势追击,在邺城西南大败,杀三万余人。安清绪回到邺城,被唐军包围,派人向史思明求助让路。

史思明率领130000大军从范阳南救叶城,并提前骑100到阜阳(今河北磁县)以示团结。十二月,史思明击败崔广元,夺取潍州(今大明北)后,观望。二年正月,李光弼建议分兵武力威州,各个击破石军,但余朝恩拒绝了。二月,唐的邺城(河北邯郸市临漳县)四月失败。史思明来到唐军面前,切断粮食运输。三月初六,号称六十万的唐军部署在安阳河以北。史思明亲自率领精兵五万,与唐军的李(光弼)、王、徐、陆等展开激战,双方伤亡惨重。郭子仪率领军队到达,但它没有到达阵列。突然刮起了风,天也黑了,两军都吓得后退。

唐退出深桥,投降河阳桥。我们其余的部队撤退到他们的城镇。史思明的收集部驻扎在邺城南部,诱捕并杀害了安庆绪、、崔干友等。遂入城分兵,留子史朝义守邺城,回杨帆。这次战争,唐肃宗在安庆绪逃到邺城一年后下令进攻,他派出几十万大军,没有元帅,所以没有统一的节日;围城持续时间长,粮草供应失败,军心不稳,最终导致大溃败。

史思明谋反:由于契丹、通洛等民族组成的精锐士兵大多属于史思明,安庆绪杀父称帝后,不满史思明收编其流散遗骨。找机会除掉史思明。太原之围被李光弼击退后,史思明回到杨帆驻扎。安庆绪封他为桂川王,担任杨帆的时间。原来是安的老巢。安禄山从东京、西京掠夺的财宝,大部分都运到这里存放,这里已经是山了。渐渐地,史思明因财而骄。他想把杨帆据为己有,又不想被安清旭束缚。史思明向递交了投降书,愿以13郡和8万将士向唐投降。唐肃宗得到了极大的喜悦,他被任命为国王返回正义,并担任我们的大使到杨帆。然而,史思明的“外顺内盗”,不断招兵买马,引起了唐肃宗的警觉。唐朝计划消灭他,但是计划泄露出去了。史思明造反,远远地站在安清旭一边声援。

甘源元年(758),安庆绪被副元帅郭子仪等20余万士兵围困,后增至60万。但由于苏宗的软弱和猜忌,各军没有一个统帅,使战争不能久拖不决。次年春,起义军在史思明的帮助下,在唐军击败了我军九个军,其包围圈被解决。宦官于朝恩被灭,郭子仪被召回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置状态。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杀死,史思明接管了安庆绪的部队,回到了范阳,被称为“大衍皇帝”。

混乱结束:商元二年(761)三月,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屡被唐军击败。宝应元年(762)十月,继位,唐将军蒲鹄淮任我华北副元帅,进军洛阳。唐军从正面进攻,唐军的骑兵和回纥的军队从侧面配合,共同进攻数万叛军。反叛者被打败了。石朝义派65438+10万士兵增援,在昭觉寺布阵。唐军进攻叛军,杀了不少叛军,但是叛军军阵纹丝不动。唐朝的时候,我们镇西的使臣马懿,重拳出击,打入叛军的人群中。反叛者无力抵抗。唐军乘势而上,叛军大败。他搬到了石榴园和老君庙。唐军再次大败叛军,斩首六万人,俘虏两万人。石朝义率领数百轻骑东逃。唐军攻陷洛阳城。布谷怀率北军追击史朝义,屡战屡胜。

宝应二年(763年)春,田投降,将史朝义的母亲和妻子送给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到范阳,史朝义的部下李怀贤献范阳投降。石朝义无奈在林中自缢,其余义军投降,结束了历时七年两个月的安史之乱。唐命降大臣田为(今冀南、豫北)使,李怀贤为卢龙(今冀北)使,李为成德(今冀中)使,薛嵩为使。从此,唐朝进入割据藩镇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