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的背景、原因、过程、影响、评价及趋势
在21世纪,美国经济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现象。当人们还远未在安然事件中深刻总结时,2007年3月,新世纪美国金融公司濒临破产的公告拉开了次贷危机的序幕,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正式让金融市场的次贷问题浮出水面。应该说,次贷危机的大环境和大背景是2000年以来美国持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和相应的资产价格泡沫。在这种背景下,在资金充裕、房价上涨的情况下,银行开始向信用等级低、偿债能力差的客户扩大贷款,但利率高于正常水平,让贷款人赚到了房子升值,银行赚到了利润。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创新产品降低了次级贷款业务的门槛,并使次级贷款相关的资金来源多元化。贷款人也采取了一些非法行动来扩大市场份额,这导致了次贷规模和房价泡沫的不断积累。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从1%逐步上升到2006年年中的5.25%,抵押贷款成本逐步上升,累积效应显现。同时,房贷两年优惠期后的利率重置已经集中放开。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下降,贷款人违约比例急剧上升,贷款人损失严重,成为次贷危机的直接导火索。
更为严重的是,各市场风险的关联性和传导性造成了金融市场和整体经济的动荡。由于更激进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的使用,抵押贷款借款人、贷款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和其他金融中介,以及二级市场上的次级债券投资者,被捆绑在一个脆弱的金融链条中。当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风险和危机都会迅速蔓延到上下游的其他环节。美国房地产市场、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美国经济本身由于透支增长而积累的问题,在房价下跌、违约率上升的系统性风险中相互传染、集体释放,造成了这次次贷危机的巨大冲击波,并辐射到世界其他经济体。
展望次贷危机的发展,左关于“全球主流媒体严重低估了次贷危机的影响”的观点值得关注。危机和疲软的美国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了恶性震动。在经济和房地产市场能够有效稳定之前,金融体系随时可能面临新一轮的损失和减值准备以及随之而来的收缩,最终传导到实体经济,逐渐影响到每个家庭和个人,导致整体消费萎缩,从而影响经济复苏。全球的投融资行为、信贷行为、并购、贸易、金融创新等活动都将受到极大抑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各种危机对期货市场的影响越来越深。
由于金融创新和深化,各种危机的影响都会在高风险的期货市场上体现出来。回顾1997亚洲金融风暴,索罗斯的对冲基金利用东南亚国家脆弱的外汇体系和高比例的外债做空头汇率期货,成为危机的导火索。外汇市场、股票市场、银行体系、证券和期货市场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整个经济的动荡和衰退。
次贷危机对期货市场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无论是凯雷资本还是贝尔斯登,都面临着被收购的困境,因为次贷危机的影响导致了巨额亏损和流动性短缺。由于这两家公司此前都持有大量农产品、金属和其他期货的多头头寸,危机的爆发迫使它们不惜一切代价卖出以清空头寸,导致期货市场剧烈下跌。大豆、豆粕、豆油、玉米、铜、黄金、原油等期货品种无一幸免,国内期货市场猝不及防,市场风险巨大。
期货市场原本是企业稳健经营、对冲风险的场所,但市场的风险结构和形成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可能会盲目地延长期货市场风险集中的表面现象,这将对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随着国际资源的短缺和科学技术的提高,大豆等传统农产品可以因为高价油而转化为工业品。宏观经济变化对各类商品价格走势的影响更加复杂,对期货市场的影响会更大,也对监管部门、交易所、期货公司的监管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立期货公司注册资本快速补充机制和资金补充快速决策机制。
次贷危机给很多大型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以至于不得不相应补充资本。10月5日,美国最大的银行65438+65438+花旗银行宣布继续核销第四季度181亿美元的坏账,原因是其面临2007年6月成立以来最大的单季度亏损98.3亿美元。为了应对公司的资本压力,除了从中东引进主权资本,还将继续引进其他投资者,以弥补资本压力。受次贷危机影响,英国诺斯罗普银行去年9月出现大规模挤兑。英格兰银行为此向其注入250亿英镑贷款,以缓解该行因流动性问题和金融业连锁反应而面临的破产危机。2007年第三季度亏损后,瑞士银行计提了6543.8+00亿美元的次级贷款减值准备,导致资本充足率下降,因此不得不分别发行6543.8+0654.38+00亿美元和20亿瑞士法郎的可转换债券。可见,金融机构控制风险,维护投资者权益,满足巴塞尔协议框架下净资本管理的要求是必要的。否则,资本或流动性的短缺将导致类似贝尔斯登甚至更糟的结果。
到目前为止,在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指标体系下,期货公司通常遇到的问题是中国期货行业爆发式发展时期资本难以匹配保证金增长的瓶颈问题,而在暴风骤雨的环境下并没有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国际金融界有一个“大到不能倒”的潜规则,因为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对经济的负面连锁效应太大,这也是政府组织注资救市的根本原因,也对资金的快速补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随着新品种特别是金融衍生品期货的不断上市,可能的“源头”增加,危机的影响更大。当客户因市场或风控管理等各种原因突然持仓介入期货公司时,需要做出高效的资本补充决策,让资金到位。因此,监管部门有必要在提高期货公司股东认识的同时,建立期货公司注册资本快速补充机制和资金补充快速决策机制。
关于市场监管
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之一是市场监管力度不够,这不仅表现在对热贷过程中的一些违规行为的忽视,还表现在对危机的发展和恶化缺乏预见性。对于美国这样一个法制健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自然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首先,危机发生后,基本上是在不同的市场同时或者逐渐爆发的。这是经济体系和危机传导机制高度关联的必然结果。银行、房地产、证券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和实体经济领域的危机和问题将陆续爆发,形成* * *震动效应。目前,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实行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一旦发生重大危机,风暴可能在不同市场同时并发,也可能部分市场表面保持平静但破坏力表现在后续,这就需要不同监管部门的统一协调和快速反应。前期国家已经提出了“一行三会”的思路,对发改委和商务部进行联合监管,银证保协会建立的金融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加强了三个部门之间的监管合作,希望避免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形成整体政策措施的协同效应。
政府部门对监管的观念也很重要。近日,证监会在关于期货市场法制建设的声明中指出,“中国特色期货市场法律体系初步形成”。的确,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证券市场等新兴和转轨的特点客观存在,但需要更自信和负责任的政策制定者,更需要法律监管体系的严肃性、“公平性”、完整性和一致性。
虽然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但是它的爆发已经成为过去,下一次危机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必然。这场危机的根源是美国网络经济泡沫导致的流动性泛滥,以及“9.11事件”后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了挽救次贷引发的经济衰退,美国和西方国家连续向金融体系大规模注入数千亿美元,美联储连续大幅降低利率。毫无疑问,这必然导致新一轮更大规模的流动性过剩和新问题。
10年前的亚洲金融风暴基本未受影响,但这次次贷危机的负面效应已经不容小觑。未来10年,中国经济总量扩大,证券市值飙升,资本项目应该已经开放,汇率、利率市场化进程初显成效,控制经济、防范风险的任务更加艰巨。如何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制度,如何提高期货行业的监管水平和控制风险,都是关系到市场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