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有什么特产?

2)龙泉特产

龙泉剑

2006年5月20日,龙泉铸剑技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龙泉共有100余家剑企,从业人员近万人,拥有高中级职称的国家级大师、剑士30余人。剑业已经成为龙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泉市出产的龙泉剑,据说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欧冶子铸剑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龙源也是龙泉剑的原名。据说有一次欧冶子打水淬剑,突然出现了“五色龙纹”和七星斗像,于是人们就把铸剑的地方叫做“龙渊”,把剑叫做“七星龙渊剑”。到了唐代,“元”字改为“全”,以避讳曾祖父李渊。

传统剑的特点

龙泉剑,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历代的学习和改进,在产品质量上形成了四个特点:一是坚韧锋利;“斩铜如泥”。1978期间,制作龙泉剑的艺术家们在我国工艺美术领域的两次全国性集会上公开表演。他用一把龙泉剑轻而易举地把六块叠在一起的铜板劈成了两截,但剑刃没有卷起来。第二,刚柔相济。古代的龙泉剑是用生铁铸造的,现在用中碳钢铸造,淬火工艺恰到好处,使中碳钢具有了弹簧钢的特点。比如一把细剑卷成一圈,系在腰上,像系裙子的带子。当它被解开的时候,剑依旧笔直。第三,寒光逼人。龙泉有一个叫“亮石”的磨盘。这块石头上磨出的剑闪着寒光。龙泉剑是手工打磨,从粗磨、精磨到细磨,往往需要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一旦抛光,绿光耀眼。第四,纹饰巧妙。剑上刻有七星符号和龙的图案。剑身刻花也是龙泉剑的绝技。剑客不用彩笔,也不按套路出牌。他们只用一把钢凿在剑上雕刻,宽度不到一英寸。雕好后,用铜水浇。经过整平打磨,龙纹生动自然,永不消失。龙泉剑在古代多为鞘。现在剑鞘和剑柄都是用当地特产紫檀木做的。这种紫檀木质地坚韧,纹理美观,古色古香。用银铜装饰,龙泉剑更是锦上添花。

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于2009年9月30日正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6年5月20日,龙泉青瓷烧制技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龙泉5000人以上青瓷企业130多家,龙泉5000人以上青瓷企业130多家。涌现出四位国家青瓷大师(三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龙泉青瓷始于金代,北宋初初具雏形。宋元时期达到顶峰。制瓷规模空前,技艺达到顶峰。兄弟窑的梅红釉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龙泉成为中国著名的制瓷业中心,清代逐渐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生产恢复,龙泉青瓷再次重现辉煌和荣耀,终于迎来了在当代延续南宋的又一个新高峰!

龙泉青瓷产品有两种:一种是白胎青瓷和朱砂胎青瓷,称为“兄弟窑”或“龙泉窑”,另一种是黑胎青瓷配釉面砖,称为“哥窑”。“兄弟窑”青瓷釉层丰富,釉色青蓝,光泽柔和,晶莹润泽,胜于玉石。有梅青、粉绿、月光白、豆青釉、淡蓝、灰黄等不同釉色。“哥窑”青瓷上装饰着华丽而古老的图案,如冰裂、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血纹、垃圾屑等。此外,其釉层饱满洁净,素有“紫口铁足”之称。与釉面花纹相比更为古朴典雅,堪称瓷中珍品。现代龙泉青瓷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成功研究了紫铜釉、高温黑釉、虎斑釉、黑釉、绿茶釉、黑金釉、天青釉。在工艺美术的设计装饰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精致”、“青瓷釉下彩”、“象形开光”、“文武开光”、“青花结合”、“哥弟窑结合”等。

龙泉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古朴、色泽清纯美丽而著称。“青翠如玉,明如镜,响如磬”的“瓷中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难得而珍贵。龙泉窑的青瓷技艺促进了全国瓷窑的发展。从南宋到明代,福建、广东沿海、江西的瓷窑相继生产出类似龙泉青瓷的产品!龙泉窑青瓷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宋元时期大量出口,从中国东南沿海的港口到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印度洋沿岸的东非海岸!在欧洲,龙泉青瓷有“色拉瓷”的美誉。+(或者喜来登)!在阿拉伯国家被称为“海洋绿”的波斯哲学家埃尔托西神秘地宣扬青瓷:如果青瓷餐具中含有有毒的食物,青瓷釉就能起作用,变成无毒;青瓷的碎片磨成碎片,还能治牙病,抑制流鼻血。龙泉青瓷在16世纪传到欧洲,其价值堪比黄金。大多数人都不敢问。王公贵族把龙泉青瓷作为展示品。欧洲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不惜重金购买龙泉青瓷,并专门建造宫殿收藏中国青瓷。他在邻国王威廉的妃子也收藏了大量瓷器。经过外交谈判,双方达成协议,萨克森国王用600名精兵换取普鲁士的127中国。欧洲各国的文献将龙泉青瓷称为“喜来登”,将龙泉青瓷的色彩和神韵与欧洲著名戏剧《埃斯特拉》的主人公喜来登的美丽服饰相提并论。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陶瓷收藏家都视龙泉青瓷为珍宝,并以拥有龙泉青瓷为荣。记载西方对中国瓷器贸易的《葡萄牙王国描述》一书,声称龙泉青瓷“是人们发明的最美的东西,看起来比所有的金、银或水晶都可爱”。

龙泉窑发展史

南朝:龙泉的劳动人民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吸收越窑、吴窑、瓯窑的制瓷经验,开始烧制青瓷。龙泉茶田下堡村出土的420座墓葬中,有“鸡头壶”、“鸡冠壶”、“莲瓣碗”等8件青瓷残片,均为灰、绿、黄釉,为龙泉青瓷的创始年代提供了可靠的例证。此时的龙泉窑业规模小,操作简单,制作粗糙。宋代:五代至北宋初期,龙泉窑已初具规模。当时大窑、金村、安福已发现窑址49处,仅大窑(柳田)村发现北宋中后期窑址12处。金村窑址最底层是北宋早期的产品,都是淡蓝色釉面青瓷。胎壁薄而硬,质地细腻,呈浅灰白色。这一时期以烧制民间瓷器为主,但也收藏了一些精品瓷器作为贡品。宋代庄的《鸡肋》说:“滁州龙泉县...曾出青瓷,谓之秘色,钱进贡皆因于此。”太平兴国七年(982),遣使,命赵督越州窑务,理龙泉窑务。袁?第七年(1092),大规模疏浚龙泉至青田的大溪河。随着水运的发展,龙泉窑沿大溪由南向东延伸,为龙泉青瓷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南宋: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北方汝窑、定窑毁于战火,越窑、吴窑、瓯窑相继衰落。南宋统治者为了解决财政困难,鼓励对外贸易,进入鼎盛时期,于是出现了大量新的制瓷作坊,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整个县城南部和东部沿河有260多座窑。窑口最密、产品质量最好的地区是大窑、金村、茶田溪口。仅在大窑村一带,就发现了28座南宋瓷窑。在大窑村的后面,有一个地方名叫“官厂”,据说有一个“北京官”住在这里,监督青瓷的制造。城东五通口村至五溪村有南宋窑址40余处。当时龙泉青瓷产品远销海内外。元代:青瓷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品种增多,器物种类增多。从韩国和非洲新安沉船的发掘证明,此时的龙泉青瓷出口销量比宋代大增。龙泉现有瓷窑330余座,大窑村至今仍是龙泉窑体系中成就最高的地方,是龙泉窑的支柱和脊梁。在东区上堰二等村落的元代窑址中,也发现了仿“哥窑”产品。在元大都遗址发现的龙泉青瓷和柳田(大窑村)、陆毅、源口、安仁口等窑址的元代遗存的釉下彩雕刻中,有元代官方书写的“八思八文”字样,表明除了大量的民窑外,还有一些官窑或半官窑被烧制用于祭祀朝廷。后来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严重影响了青瓷的生产。当时青瓷的胎骨逐渐变粗变粗糙。多数窑在坯体成型后修整不好,釉层较薄,器物釉色青黄,造型不如以前美观。明清:在明代,这些窑大多还在烧制。洪武年间,《葛沽论》载:“龙泉窑位于浙江省州府龙泉县,盛产瓷器。”当时皇宫和贵族专用的器皿仍由饶(景德镇)和楚(溧水龙泉)烧。永乐至宣德时期,郑和下西洋,海外贸易促进了青瓷生产。正统时期(1436 ~ 1449),以著名工艺师顾氏为代表的作品造型优美,釉厚、色蓝,许多大型瓷器制品至今仍被国内外艺术鉴赏家收藏。成化、弘治(1465 ~ 1505)以后,青花瓷兴起,随着中国海运业的衰落,海上丝绸之路成为西方殖民者的海盗侵略之路。明朝实行海禁,青瓷销量锐减。大窑村、溪口村的窑相继关闭,大白庵村、安仁口村的窑改为烧民间通用青瓷。窑数减少到160多。清初,窑所剩无几。清中叶,清溪南郊、宝云头村、孙坑村只有70多座窑。产品胎质粗糙,釉色青黄。魏孙坑村范窑技艺代代相传,一直坚持烧制到民国初年。繁盛了几个朝代的龙泉青瓷之花,在这里枯萎了。民国:清末民初,日本、德国、美国的人来龙泉收藏古青瓷,随之而来的是国内大量的古董商。由此,一方面引发了龙泉盗掘古窑址、盗掘古墓之风;另一方面,一批民间制瓷艺人开始开发仿古青瓷。有县城的廖,包西乡的陈作汉,张和。民国24年,陈作汉仿制了“牡丹瓶”、“凤耳瓶”等70余件姚笛产品。此时,宝溪地区的民窑工厂虽能仿制古代龙泉青瓷,但人数少,工艺落后,成品率极低,釉色不稳定。

龙泉青瓷的制作习俗

章生一龙泉祭祖,哥窑创始人张生儿被后人尊为窑业始祖。以前烧瓷器的龙窑、鲤鱼窑窑头都贴有“大师榜”。除了祭拜老师这个职位,大师榜还包括祭拜山神、土地、挑水的男孩、挑水的丈夫。农历初二、十六,制瓷者必须买酒、肉、茶、米,在窑头的大师榜前点上香烛祭祀,磕头拜完,再分祭,俗称“过日”。建窑请风水先生选好吉时和黄道吉日,才可以开始建窑。开工的时候要在窑里立一个祭祀神,烧好瓷器。造窑日禁止小孩和孕妇入窑,不准任何人挑粪桶从窑前经过,以免得罪神灵,给窑带来灾难。农历七月十八日祭窑,相传这一天是哥窑创始人章生一制作“换窑瓷”的日子。那时,陶工会在泡沫浴池中斋戒,将面粉制成的男孩和女孩放在祖先的香案上,在窑头的大师名单前设立祭品,点燃香烛,跪拜祈求祖先的祝福以烧制精美的瓷器。窑工吃饭窑工在窑里吃饭不能说话。吃饭时,碗和筷子不能碰到桌子,也不能把筷子放在碗上。三、六、九日入窑,祭祖、山神、土地。在人造窑的整个过程中,要讲吉祥话,禁止脏物通过,防止脏气进入窑内,影响窑烧。在龙泉建瓷窑、瓦窑、炭窑时,要在窑旁设“窑主”。开窑生火,要给“窑主”祭祀,要给窑主准备酒和菜,也就是做窑主祝福。

蘑菇的发源地之一

据考证,早在800多年前,浙江丽水龙泉、清远、静宁三县的人们就掌握了人工栽培技术“插花法”。据说这项技术是南宋龙泉龙溪乡龙岩村人武玉发明的。文献记载最早的“插花”技艺是1200年修订的《龙泉县志》。几经周折,被当时的日本林学家、蘑菇学家佐藤诚裕转录在他的《覃晶录》中,使这项技术传播到海外。切花栽培是龙泉、清远、静宁三县菇民特有的技术。日本称之为铊法。它的历史已达800多年。直到1970,整个大陆的干香菇几乎都是这三个县的菇农生产的,但地域却遍布11的南方省区。利用孢子的自然繁殖获得相对稳定的产品,技术精髓在于“切花”中国称之为切花栽培。在日本称为“铊筛法”,在台湾省称为“刀筛法”。所谓切花法,就是在树木休眠期,把适合生产蘑菇的阔叶树砍下来,用特制的斧头在树干两侧割出对密度和深度有严格要求的疤痕,让空气中的蘑菇孢子自然落入其中,萌发菌丝,长出蘑菇。插花的技术很高深,插花的深浅、密度、方法都有差异,如皮质的厚度、软硬材质、树种不同、树的长短、林地的干湿、气流的强弱、伐木的反方向等。从深度上来说,所谓“枫叶半粒米,橄榄在洋钱边”,可谓微差,完全是因为经验,也就是手法。深,汁液流失太大,孢子难以定殖;浅,孢子不能进入形成层;不小心摘花会导致蘑菇失败。后来,在实践中,发明了蘑菇吓唬技术。只要用斧子砸木菇,产量就能提高不少。蘑菇人掌握玄机,传媳妇不传女儿!蘑菇人有一个特定的暗语,俗称“山廖白”,进入蘑菇山必须使用暗语!所以中国的蘑菇栽培队伍长期局限在三个县,直到改革开放后,蘑菇栽培才彻底从木材栽培转变为袋栽,进而推广到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