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学家都有什么?

1,张衡(公元78-139),字,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下村)人。张衡观测记录了2500颗恒星,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漏风天球仪,第一个检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了。张衡* * *著有32部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其中天文著作包括《灵宪》、《灵宪图》。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几千年来令人钦佩。”

2.沈括(1033-1097)杭州钱塘人,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科学贡献涵盖了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孟茜笔谈》全面总结了中国宋代以前的科技成就,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数学上,他发明了“间隙积”和“收敛”,比国外计算高阶等差数列的公式早了500多年,“收敛”为中国球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沈括提出地磁偏角存在,比哥伦布1492年横渡大西洋的“首次发现”早了400年。李约瑟教授称沈括为中国整个科学史上最杰出的人物。称赞他的书《孟茜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3.郭守敬(1231—1316)顺德邢台人。元代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简易仪器、高计、直立式仪器等近20种天文仪器。,相继制造出来,许多仪器的设计科学,使用准确,在当时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观测精度大大提高,对元明时期的天文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郭守敬领导了全国性的天文调查。郭守敬根据观测结果,于1280年3月制定了准确精密的新历法“计时历”。这种新历法将一年设定为365.2425天,仅比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实际时间短26秒。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命名了美国在月球上发现的一个陨石坑和太阳系中一颗国际编号为2012的小行星。

4.徐光启(1562-1633)被赋予“胡璇石闻丁”的前缀。上海(今上海)徐家汇人,明末著名科学家。他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尤其是天文学知识介绍到中国。他一生都在研究天文、历法、水利、测量、数学和农学。他是较早接触和容纳西方文化的人,他的著作如《农政全书》被翻译成《崇祯历书》、《几何原本》等,可谓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

5.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奉新北乡(今宋埠乡)人。中国是明朝著名的科学家和诗人。他是《天工开物》的作者。《天工吴凯》* *共三卷,包括奈(粮食作物的种植)、精(粮食加工)、盐(制盐)、甘(制糖)、膏(榨油)、乃服(蚕桑纺织)、(印染)、五金、冶炼、铸造。这本书讨论了几乎所有工业和农业部门的技术,反映了当时中国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对研究明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具有重要价值,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百科全书”。

摩登时代

1,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是梁启超的长子。65438-0924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和美术学学士学位。他代表中国设计了联合国大楼,并被普林斯顿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他创办了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并长期从事中国建筑史的教育和研究。曾参与设计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十大建筑等。他写的英文版《影像中国建筑史》获得了“美国最佳出版物”的称号。

2.钱学森(1911——)是中国现代科学家。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留学美国,在现代力学创始人卡门的指导下从事火箭研究。65438-0955回国后,致力于中国力学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系委员,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第一任理事,中国理论与应用力学学会第一任理事。65438年至0958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为我军科技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3.李四光(1889?971)地质学家。湖北黄冈。这个词有点意思。早年入团。参加了辛亥革命。1919毕业于伯明翰大学,硕士学位。1920回国。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研究。

4.邓稼先,1924,安徽怀宁县人。1950年8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邓稼先婉拒了导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随后的八年里,他研究了中国的核理论。1964 10,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最终由他签字确定设计方案。他还带领研究人员在测试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取样,以确认效果。他和于敏等人一起研究氢弹。根据“邓禹计划”,氢弹终于造出来了,并在原子弹爆炸后两年零八个月试爆成功。相比法国的8年,美国的7年,苏联的4年,这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1986年7月,邓稼先于同年7月29日去世。

5.钱三强,1913,浙江绍兴人。新中国成立以来,钱三强致力于原子能事业的开拓。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依靠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总技术官和总设计师。他全力培养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就像居里夫妇培养自己一样。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核专家,创造了世界上该领域最快的发展速度。后来,人们不仅称赞钱三强很好地协调运用了各种复杂的科技领域和人才,还认为他领导的原子能所是一个“充满忠诚”的科技大本营。晚年,钱三强健康日渐衰退,仍担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他一直关心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强调核事业不仅要用于军事,还要用于民用。1992年病逝,享年79岁。国庆50周年前夕,中国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钱三强由515g纯金制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表彰这位领军科学家的巨大贡献。

6。中国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应邀参加了美国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1945的研究工作。随着二战结束,美国海军部建立了海军军事工业试验站,希望周培源在该站工作,待遇优厚。然而,海军部是美国的一个政府部门。当你在海军部下属的单位工作时,你就成了美国政府的公务员。外国人必须加入美国才能参加。周培源当即向美方提出三个条件:一是不加入美国国籍;第二,只承担临时性的研究任务;第三,你可以随时离开。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带着妻儿离开美国,回到祖国的怀抱。

7。林(1901——1983)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福建厦门人。1929毕业于协和医学院,博士,受聘为协和妇产科医师。后来担任妇产科主任、教授。1932和1940两次出国,先后就读于伦敦医学院、曼彻斯特医学院和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回国后历任协和医院、友谊医院妇产科主任、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妇产医院名誉院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她是中国科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

张钰哲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福建闽侯人。1919被清华大学录取。1923美国留学。1928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中央研究院天文所特约研究员、所长。1946再次赴美从事天文研究活动。1948回国。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

侯(1890——1974),著名化学家。福建闽侯人。1913去美国留学。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普拉特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化学。1920获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1921回国,历任塘沽李咏碱厂总工程师、南京李咏硫铵厂厂长、李咏化工公司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工业部化学局顾问、化工部副部长、中国化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部委员、全国科协副主席。他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美国化学学会和皇家学会的荣誉会员。

10和丁颖(1888——1964)是著名的农业科学家和水稻专家。广东茂名。1912毕业于广东师范大学。1913去日本读农科。1924回国,在中山大学农学院担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他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系的成员,并被授予民主德国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和全苏联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的称号。

11,熊清来(1893—1969),云南弥勒人。1906被云南高等教育学院录取。1913年赴比利时留学,后赴法国,先后就读于格勒诺堡大学、巴黎大学、蒙彼利埃大学、马赛大学,1920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他又去了法国,并以学术论文《亚纯涵论积分涵和无穷极值》在法国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云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他创办了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数学系,最早将近代数学引入中国,并致力于积分涵、亚纯涵和代数涵的研究,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定义的无穷极被国际数学界称为“熊氏无穷极”(又称熊氏定理)。

12,唐(1897——1958),湖南醴陵人。1921湘雅医学院毕业,医学博士。1925去哈佛医学院深造。回国后,先后担任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莱斯特研究所细菌学系主任、上海医学院教授。1943年,他用自己设计的简易设备制造了中国第一批青霉素。他是中国第一个抗生素实验室和青霉素生产车间、第一个实验动物养殖场、第一个正规卡介苗实验室的创始人。1948,在第七届国际微生物学会上当选为永久会员。曾任卫生部中央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全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1956年,世界上首次分离出沙眼病毒,被世界微生物界称为“唐氏病毒”。

13,张(1897——1987),湖南长沙人。1921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湘雅医学院。曾任湖南湘雅医学院院长、协和医院内科教授、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长期从事内科教学和科研工作,是我国消化内科的奠基人。他一生治疗了许多疑难杂症。

14。华(191065438+10月12 —1985年6月12),金坛金城镇人,世界著名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典型群,自立。国际上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怀-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伽丁尔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写道:“华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以当世界上所有著名科学院的院士”。在芝加哥科技博物馆被列为世界88位伟大数学家之一。

15。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江西德安人。出生于9月7日,1930。1953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历任研究员,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农科院名誉院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65438-0995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次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思想,并进行了科学试验。1970年,他和助手李碧湖、冯克善在海南发现了一种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1972年育成我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1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1号B”,次年育成第一个强优组合“南优2号”,并研究了一整套制种技术。1986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利用品种间杂种优势、两系法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一系法利用远缘杂种优势”的战略设想。被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6。苏(1902-2003),浙江平阳人。苏是我国现代数学家。1927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进入该校研究生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2年国家院系调整,他任教于复旦大学,历任教务长、副校长、校长。从1983,成为复旦大学名誉校长。历任第七届、第八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NLD中央副主席。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系委员、学术委员会常委,专攻微分几何,创立了国内外公认的微分几何学派。著有《射影曲线引论》、《射影曲面引论》等专著10部。研究成果“船体放样项目”和“曲面法船体线型制作程序”分别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