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凤祥笔下的人物生活

1897 3月29日出生于天津。

1916-1920就读于北京清华大学。

1920-1925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

船舶工程和机械工程。1926-1929在广州增步工业学院当老师。

1929-1933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

1933-1934任上海交通部航务局测量员。

1934-1938任杭州飞机中部制造厂工程师、生产部主任。

1939-1941在上海民办技术学院任教。

1941-1942曾在桂林广西纺织机械厂工作。

1942-1944成都航空学院材料课题组副组长。

1944-1945任重庆战时生产局专员。

1945-1948在善后救济总署担任工矿商贸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8-1949,担任中华航空顾问、装备课程总监。

1949 165438+参与了10月9日的“两航”起义。

65438-0950任中央军委民航局机务处副处长。

1951年任太原机械修理厂厂长。

1952-1957任AVIC巡视组组长、民航局机务司副司长。

1957 65438+2月任民航科学研究室副主任。

1963年9月任民航研究所副所长。

1979 65438+2月任民航局顾问。

1984于3月27日在北京去世。

华凤祥,1897,3月29日出生于天津。我家从小就穷。3岁时,父亲死于八国联军的入侵。父亲去世后,家庭生活靠母亲的缝纫维持。小时候,华凤祥立志读书,却无力支付学费。直到他10,才找到一个免学费的半日制学校。母亲经常鼓励他要做一个有抱负的人,要争口气,不要因为家里穷就做丢人的事。上学买不起课本的时候,他就借同学的书,自己抄写装订。历次考试总是全班第一。童年的艰苦生活奠定了华凤祥正直、自尊、勤奋的基础。因为努力,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半日制学校考上了天津官立中学。1916被北京清华学校录取。1919,五四运动爆发,惊醒了沉睡的北平,爱国青年热气腾腾,打破了大学校园的寂静。人们痛恨汉奸,反对《巴黎和约》,要求取消21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师生带头参加了爱国学生运动。华凤祥是学校保安纠察队员。

1920年夏天,华凤祥从清华大学(现清华大学)毕业后,被公派到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造船工程。我选择学习造船工程的原因是基于强兵这个富裕国家的想法。他认为侵华日军的繁荣是由于强大的海军造船工业。他不仅努力学习,而且在学习的同时还利用假期到船厂打工。

1923,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他在一家造船厂实习了几个月,然后继续在密歇根大学的研究生院学习造船和机械工程。1924获得硕士学位。他参观了美国东部的一些工厂,并于1925年春天回到天津。回国后,他想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但由于在国内船厂没有熟人,很难找到工作,只好在家待了一年多。

1926年,在同学李青山的推荐下,华凤祥到广州增步工业学院任教。1929年夏天,华凤祥离开广州,北上唐山交通大学做副教授,教材料实验和动力学。65438-0933,华凤祥加入上海交通部航务局,担任验船师。1934年,华凤祥听说杭州笕桥的中美合资企业杭州中央飞机厂要招工程师,于是自我介绍到厂里做工程师兼生产部主任,开始从事航空技术工作。

1936,华凤祥去美国考察飞机制造厂,仔细看了一个多月所有的飞机,仪表,发动机,螺旋桨。后来被派到马丁工厂监督6架轰炸机的建造,获得了很多经验。1937回国。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4年8月,中央飞机厂被敌机轰炸,美方人员弃厂而逃。但华凤祥挺身而出,负责工厂搬迁到武汉,肩负起厂长的责任,很快恢复了工厂的生产。1938四五月间,美国经理兼厂长来武汉接管工厂,华凤祥愤然离厂。1939后在上海民办工业学院任教。1941年,在桂林广西纺织机械厂工作。

1942应原杭飞机厂总经理、时任航空委成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王铸邀请,到该院担任材料研究组副组长,从事航空科学研究工作。65438-0944任重庆战时生产局特委委员。

1945,复建总局成立,华凤祥参与编制《工矿物资申请表》。1946春抵上海,在善后救济总署任工矿商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秋,由于工矿物资未按需要供应,大量战时“余料”被倾倒,不仅未能救济受损的工矿业,还冲击了民族工商业的正常发展。华凤祥被派往美国谈判补救办法,停止运送剩余物资,用工矿物资生产机器和原料,但收效甚微,华凤祥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948年4月,华凤祥受华航首席秘书王铸邀请,出任华航顾问,后担任设备课课长。1949年4月,随AVIC迁至香港。

1949年,华航迁至台湾,引起了大部分员工的强烈反对。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中华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以下简称“华航”)的爱国员工正在酝酿起义。9月,华凤祥参加了何凤元、陆等地下党组织召开的“中国航空”中上层骨干会议。会上研究了飞机飞回大陆的问题。他认为,当时AVIC拥有飞机、人才、一家修理厂和一套特定的管理系统。如果能全部搬回来,肯定能为国家做点事。所以,当时华凤祥表示愿意参加起义,报效祖国。地下党组织认为华凤祥正直爱国,于是要求他参加鼓励和动员华航总经理刘静怡的工作。

1949 165438+10月9日,“两航”12飞机北飞,起义成功。华凤祥在原“两航”精英中年龄较大,资历较深,对中层干部影响较大。“两航”起义后,由于美方人员的不合作态度,香港AVIC起义员工和航空集团积极分子公开推举华凤祥为航空集团董事,留在香港参加保生产斗争。航空部门的财产是香港最多的,工作量也很大。当时华凤祥主管航空部门的生产保障工作,他能够积极贯彻党在香港保护财产和抢回设备的方针,对两个航空公司的生产保障斗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50 165438+10月,华凤祥任中央军委民航局机务处副处长。1951年1月,华凤祥被任命为太原机械修理厂厂长。1952 1月,任AVIC检查组组长、民航总局机务司副司长。1957 65438+2月,任科研办公室副主任。1963年9月任民航研究所副所长。

1979 65438+2月,华凤祥被任命为民航局顾问。

华凤祥当选为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空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会理事。

华凤祥是中国近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刚正不阿,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事业的奉献精神。当他在美国完成学业,即将回国时,他被当地造船厂聘为监工。这是一份赚钱的工作,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他不仅薪水丰厚,而且因为负责监督,还经常得到“外快”。但他丝毫不为所动,一心只想用所学报效祖国,完成学业后毅然踏上回国的征程。

华凤祥事业心强,工作作风严谨。他在杭州飞机厂任职期间,负责工厂的生产计划,甚至负责美国的人员。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工作,认真负责,为新中国民航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华凤祥是一个知识面广,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的人。他通常把在书店看书买书当成一种乐趣。他工资的很大一部分花在了买书上。他有一个很大的私人图书馆。民航科学研究所成立之初,他就把自己的一些技术业务书籍捐赠给了新建的研究所。他也是一个考古工作的业余爱好者,对甲骨文有很好的了解,并收集了许多这方面的标本和资料。他也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交通卷的编辑委员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