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企业如何才能经营成功?
首先,抓住资源类型
专业是一种稀缺资源。五常大米,天津鸭梨,新疆哈密瓜,道口烧鸡,本身就是金字招牌。很多食品企业看到了这个金矿,挖到了第一桶金,但是特产资源属于公共资源,根据商标法没有企业可以独享。导致很多想做品牌的公司无所适从。
稀缺的特产资源可以提升产品形象和品牌价值。对于特产资源,就是一个字“抢”!抢品牌,抢消费者的心智,让品牌“特产中的特产”,尽可能形成独家的局面。否则,很多跟随者很快就会稀释公共资源,把行业拖入价格竞争,先行者就会成为烈士。
比如,龙达凭借“龙口粉丝,龙大早”的经典号召力和“龙达”商标与“龙口”地名的高度关联,让消费者一下子就记住了自己。“龙达粉丝是龙口粉丝的老大”,确立了消费者心目中龙达粉丝是最好的龙口粉丝的认知。从那时起,龙口粉丝的概念就成了龙达独有的特色。当然要有抢的方法。
第一,抢主场,栽旗。要以地域高于地域的理由占领品类,做出自己的品牌,让品牌在品类中代表正品。资源可以共享,但品牌不能拿走。与龙达相比,山东德州扒鸡集团只能与德州扒鸡其他数百家小作坊共享资源。
第二,抓住消费者的心思,以老板的姿态先说话。抢占区域名牌资源一定要善于传播,不传播等于不占领。“如果是老板,就说!”这是成功的关键。
第三,重新建立类别标准标志。要在产品上推陈出新,重新建立品类的标准标志,通过更换产品来摆脱竞争对手,防止老大的地位被别人夺走。天津老字号“桂发祥”推出新一代产品——小麻花,把大麻花密封在袋子里,放在盒子里。国内很多城市都能买到正宗的“桂发祥”麻花。
第四,用法律捍卫品牌专用权。峨眉山竹叶青茶业用法律武器,辅以经济手段,收回了其他厂家使用的“竹叶青”商标,成为唯一拥有“竹叶青”商标专用权的企业,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其发展的通病。
第二,创新产品类型
要想卖得好,当然需要好的产品。食品企业要突破思维局限,深挖产品优势,甚至创新品类。
发挥原有产品的优势,成就新品类,你就有机会成为新品类的老大。
如北京御膳园,在保留传统民间口味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首创了食用方便、形象可爱的小红薯、迷你糖葫芦。既保留了原产品的美味,又摒弃了原产品的不便,成为了主流休闲食品之一。
一个创新的好产品甚至可以成为企业突破转型的契机。比如华龙集团“凭空”开辟了一个“面条”市场,真正充分表达了“劲道”的消费需求。华龙也以60亿包的年销售记录,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品牌升级和战略转型。
因此,创新产品是提升产品价值、开拓市场的有效途径,是成功品牌的有力载体。
第三,创新渠道类型
很多食品企业只会埋头生产,没有渠道,以为好产品就能卖得好。这样的企业腿短,走不远。
对于创新渠道,企业要两手抓:一方面要抓原有传统渠道的创新发展。随着市场和企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渠道模式将逐渐难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及时调整原有渠道,创新发展模式,满足企业需求;另一方面要注重新渠道的建设。以创新思维,突破渠道界限,出奇制胜。新老渠道相互呼应,让产品走得更广更远。
比如大连的獐子岛渔业,在渠道创新上做了很多努力。宏观上,獐子岛建立了区域办事处的广分销模式,并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进行了建立“双赢”的鲜贝销售代理、建立“獐子岛虾贝双赢组合”、建立金杯广场等渠道创新,成为业务发展的有力推手。微观上,獐子岛设置了专卖、餐饮、终端、定制、休闲、冻鲜六大渠道模式,打通了高端市场渠道,树立了品牌形象,与各大经销方式形成了良好的推广互补。
第四,资本开路型
资本对食品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了它能做多大。
食品企业要善于利用融资等外力实现快速发展。比如德清源6年7次成功融资,实现了50万到5亿元的快速扩张。外部机构充当了强有力的推手,使德清源抓住了市场机遇,实现了快速崛起。
一方面,企业要加强管理,用科学的生产方式、严格的质量控制、高效的管理团队、可靠的财务制度打动投资者。另一方面,在“优势富集”的规律下,资金总是青睐更强的企业,企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江湖地位”,做好提升企业和品牌价值的工作。俗话说,种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五、多管齐下
许多食品企业从一个行业起步,在取得初步成功后,试图开拓其他市场。
这种多元化发展,一方面是由于企业一般位于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具有多种资源优势。企业在取得一定成功后,积累了品牌、渠道等优势,希望占领更多的资源,在很多地方播种,遍地开花。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在取得一定成功后,有了富余资金,开始进入其他类别,甚至投资于房地产、金融等。,并跨行业发展。
比如国有巨头中粮集团,看好农产品市场,全面扩张。除了长城葡萄酒、金帝巧克力、福临门食用油等原有优势外,还进军品牌大米和饮料市场。同时,采用资本运作的方式接手五谷道场,收购蒙牛股权,不仅可以快速获得竞争优势,还可以降低从无到有打造品牌、做市场的风险。
当然,多元化发展有利有弊。好处是可以让企业最大限度的抢占资源,依托原有的品牌和渠道快速打开新的市场,是扩张的捷径。缺点是这种方式会分散企业的资金和精力,一旦运营不好,会削弱主力产品的市场影响力。特别是一些实力不足的企业,要慎重选择,保证主营业务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