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寿生平事迹

清嘉庆,23年1月22日(1865438+2008年2月26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县社岗里。徐,家住无锡,是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徐寿的爷爷当过农民和小贩,家里越来越富裕。徐寿的父亲文彪大概是徐家第一秀才,可惜26岁就早逝了。徐寿当时只有4岁。他的母亲宋含辛茹苦,把他和两个妹妹拉扯大。17岁,母亲也去世了。在此之前,他已经结婚并育有一子。

徐寿早年也学过养孩子的事业。“我试过一个男生的测试,觉得没用实用,就放弃了。”显然,八股诗解决不了他家的生计问题。为了养家,他不得不做生意,同时向上海出售食品。难能可贵的是,徐寿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生活的艰辛和种田经商的实践经验,让他觉得言传身教毫无用处,于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转向了实学。当时正是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已经走向衰落,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年轻的徐寿立下了“不要荒唐,不要胡说,不要乱说,不要谈星象风水,不要谈巫术占卜”的座右铭,立下了经世致用的宗旨。他在研读《诗经》、《龚宇》等经典书籍时,将书中记载的山川物产列为表格,研读《春秋》、《汉书》、《水镜注》等历史地理著作,关注古今地理的演变与变迁。他喜欢一切有用的知识。

徐寿的故乡无锡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和手工艺品之乡。那里有很多能工巧匠。这种风气也影响了从小热爱工艺制作的徐寿。“在攻金的东西少的时候有很多手工制作的仪器。”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爱好,他才逐渐从博览群书转向投身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徐寿在科学技术方面兴趣广泛,包括数学、天文、历法、物理、性情、医学、矿业等等。他不仅致力于中国科技典籍的研究,还认真研究明末清初从欧洲翻译过来的西方科技著作。他认为技术制造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科学原理是通过技术制造来体现的,所以他总是“调查物理,推导真理”。结果,这不仅大大提高了他的科学素养,也使他制作技术仪器的水平越来越精湛。在徐寿的青年时代,中国还没有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校或机构。他说:“格致精微,无工具不能用。徐寿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自学。坚持自学需要毅力。徐寿有这个毅力,是因为他对知识和科学有一种真诚的追求。在自学方面,他的同乡华(近代著名科学家,擅长数学,比徐寿小15岁)是他的学弟,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难题,互相启发。

在学习方法上,徐寿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853年,徐寿和华一起去上海探索新知。他们去了传教士在英国伦敦创办的墨海图书馆,结识了当时在西学和数学界颇有名气的李。李在上海墨海图书馆从事近代西方物理学、动植物、矿物学等书籍的翻译工作。他们虚心求教、努力学习的态度给李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次他们从上海回来,不仅买了很多书,还买了很多和物理实验有关的仪器。回国后,徐寿按照书上的提示进行了一系列的物理实验。为了研究光学,他买不到三角形玻璃,就把自己的水晶印章磨成三角形,用来观察光的彩色色谱图,结合实验研究物理,使他很快掌握了许多近代物理知识。有一次,他给几个孩子做物理实验演示,其中包括华的弟弟华世芳。先折一个小纸人,然后用擦圆的玻璃棒指挥纸人跳舞。孩子们看到后感到惊讶和可笑。通过这次演示,他把自己学到的关于摩擦电的知识传授给了其他人。

1856年,徐寿又去了上海,看了墨海图书馆刚出版的由英国博士主编的《博物新编》中译本。这本书第一集介绍了氧、氮等化学物质的现代化学知识,还介绍了一些化学实验。这些知识和实验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按照学物理的方法买了一些实验仪器和药品,按照书上的记载边做实验边看书,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化学实验技能。徐寿甚至自己设计了一些实验,可见其创造力。锲而不舍的自学和实验与理论的结合,最终使他成为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知名学者。

鸦片战争失败的耻辱促使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掀起了一股西化浪潮。所谓西化,就是为了应付西方国家的外交活动,购买外国的枪炮、军舰、战舰,学习西方的方法建厂、开矿、修铁路、办学校。然而,作为封建官僚,洋务派大多不了解这类知识。办洋务,除了聘请一些外教,还需要招聘和培养一些懂西学的中国人才。洋务派领袖李鸿章上书,要求除八股文考试外,还应培养技术人员,并专设借土科目。在这种情况下,博览群书的徐寿引起了洋务派的注意,曾国藩、左、张之洞都很赏识他。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开设军械库,重点发展兵器。他招募了徐寿和他的儿子徐,以及其他一些学者包括华,与一些良好的工具和推荐博学。1862年3月,徐寿和华进入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看到当时外国船只在中国内河横冲直撞,非常愤慨。他们一起努力,下定决心为我们的国家制造蒸汽机。但是,没有图纸,没有数据。我只从《博物新编》这本书里看到了蒸汽机的草图,在安庆长江边停泊的一艘外国小轮船上观察了一整天。经过反复研究和精心设计,历时三个月,终于在1862年7月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这是中国现代工业的开端。蒸汽机试制成功后,他们着手试制蒸汽船。1863年,徐寿、华和徐寿的次子徐,当时只有17岁。他们一起在安庆内军械所开始了蒸汽动力船的试制。当时清军的海军使用的都是以帆和桨为动力的战船,不仅速度慢,而且受风向、风力和潮流的影响,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拥有的蒸汽动力船。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如魏源和郑看到了这一巨大的差距,并呼吁中国人民建立自己的蒸汽船,以抗衡入侵者的河流和海洋。当时的湘军领袖曾国藩采纳了制造蒸汽船以打击太平军的建议,任命徐、华两人负责组织。

1864年,安庆内军械所迁至南京,继续从事制造研究。1866年4月,在徐寿、华主持下,南京金陵机械制造局(今晨光机械厂)制造出中国海军第一艘蒸汽动力舰——皇姑号。4月的一天,南京下关码头旌旗招展,人头攒动,皇姑首航就在这里举行。皇姑号长55英尺,排水量45吨,木质外壳。主机为斜卧式双蒸汽机,时速12.8公里左右可行,耗银8000两以上。曾国藩和曾纪泽出席了仪式。在解释船名的含义时,曾国藩说:据古书记载,一只黄鹂,一只大鸟,是一个一日千里的人。…………………………………………………………………………………………………………………………………………………………………………………………………………………………………………………………………………………………………………………………………………………………………………………………………………………………………………………………………………………………

1866年底,李鸿章与曾国藩将在上海筹建以军品生产为主的江南制造局。徐寿凭借其杰出的才能,被派往上海协助经营江南制造局。徐寿上任不久,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办好江南制造局的四点建议:“一是译书,二是采煤炼铁,三是自己造枪,四是练船海军。”优先考虑书籍的翻译,因为他认为要做好这四件事,首先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书籍翻译不仅能让更多的人学习到系统的科技知识,还能探索到科技的真谛,即科学精神和科学精神。因为他热爱科学,笃信科学,所以在当时封建迷信盛行的社会里,他成了一个无神论者。他反对迷信,从不相信算命和风水,家里的婚丧嫁娶也不择日。有丧事的时候,他不请和尚道士念经。他反对封建迷信,但不像当时一些学习西学的人那样,随传教士信仰外国基督教。这种信念在当时真的很难能可贵。

1868年,子林西报(上海英国商务处)报道,中国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建成了第一艘蒸汽船皇姑号。后来在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江南造船厂的前身),徐寿、许、华等设计制造了惠济号、号、深海号、成庆号、豫园号等船舶,开创了中国近代造船业的新局面。为了组织书籍的翻译,1868年,徐寿在江南制造局设立了翻译馆。除延揽傅兰雅、等西方学者外,还网罗了略通西学的华、季凤沧、、赵父子。

从1868开始,徐寿在17江南制造总局翻译大厅做翻译,专门翻译西方化学和蒸汽机方面的书籍。他与英国人约翰·弗莱尔合作,翻译了一些书籍,如《化学的起源》,系统介绍了19年七八十年代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在翻译上,他发明了音译的命名方法,首创了一套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即把一种化学元素的英文发音中的第一个音节翻译成汉字作为该元素的汉字名称。比如固体金属元素的命名总是在金字旁边,用一个类似于元素第一个音节的汉字来创造锌、锰、镁等元素的中文名称。至今仍在使用。日本得知后,立即派学者到中国学习,介绍回日本使用。徐寿在中国近代化学的发展中起了先驱作用。

为了培养科技人才,徐寿和英国人约翰·弗莱尔于1874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科技学校——格致书院。借此机会,约翰·弗莱尔创办了中国第一份科技期刊《格致汇编》。徐寿父子在格致汇编中发表科技专著,并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徐寿的次子徐建寅,从小就跟随父亲做科学实验。17岁,加入安庆内军械所科研。1900年,在张之洞的邀请下,他到湖北汉阳钢铁制药厂,用几个月的时间,制成了中国生产的第一代无烟火药,突破了外国人对中国的技术封锁。1901 3月31日,因为一次意外的火药爆炸,他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遇害时年仅57岁。他是第一个在现代中国去世的科学家。

徐寿墓现移至梅园空山(梅园陵园旁)。

徐寿和他的翻译图书馆,随着一批介绍外国科学技术书籍的出版,声誉大增。在制造局,徐寿还为舰炮和子弹做了很多发明。比如他能做出水洗棉药(硝化棉)和水银爆药(就是雷和水银),在当时真的很辉煌。他还参与了一些厂矿的筹备策划,使他更加出名。李鸿章、丁宝桢、丁日昌等官僚争相邀请他以高官厚禄经营自己的企业,徐寿婉言谢绝,决心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翻译书籍、传播科技知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