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功能区是指
城市的定位决定了城市的功能特征。城市的能级越高,对城市功能区的要求就越高。城市功能区都呈现出各自的特点,是城市功能细分的结果。本部分阐述了功能区的基本理论和实践,主要内容如下:
功能区是实现城市功能的载体;
充满活力的特色功能区;
特色功能区是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和体现;
具有借鉴意义的特色功能区。
关键点:
1.功能区是实现城市功能的载体,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过程是产业或城市功能要素在特定城市空间聚集的过程。这个过程直接关系到城市政府对城市的定位和城市功能的布局。
2.功能区具有极高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具有较强的社会和经济效应;功能区之间的竞争是现代区域竞争的主要形式。
3.特色经济功能区是城市经济功能细分的结果,特色功能区形成的比较优势是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
4.各具特色的功能区实例。
5.具有借鉴意义的特色功能区。
第一,功能区是实现城市功能的载体。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早期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经济的和非经济的)的依赖与日俱增,客观上要求社会物质资源和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一个实现各种社会功能整合的“城市”应运而生。
一个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现代城市,是由几个特征清晰明确的功能区组成的。城市的功能是通过这些功能区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来实现的。从动态的角度看,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过程是产业或城市功能要素在特定城市空间聚集的过程。这个过程直接关系到城市政府对城市的定位和城市功能的布局。
(一)城市功能区的四大特征
城市功能区是城市有机体的一部分,是能够实现相关社会资源空间聚集并有效发挥一定城市功能的区域空间。
城市功能区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城市功能的载体
功能区是城市功能的载体,是实现城市功能的空间集聚形式,是现代城市运行的方式。一个城市是由几个功能区组成的,城市的功能是所有功能区的集合体。产业集聚和功能优化是城市功能区的本质特征。每个功能区都有自己的主体功能,确保其资源禀赋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使整个城市在多功能整合的基础上进入更高的运营层次。
2.明显的聚集效应
集聚效应来源于企业的外部经济和范围经济。因为集聚可以降低彼此的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所以产业组织或产业集群的地理集聚构成了城市空间的结构形式。城市的集聚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要的资源转换中心,将聚集和吸引的资源转换为各种产品、商品和信息知识产品;二是增值中心,在资源要素转化过程中创造新的价值;三是物资集散流通中心;四是资金配置中心;第五,信息交换处理中心;六是人才聚集中心。
城市功能区的集聚效应表现为与核心功能相关的社会资源的密集分布,即人才、信息、资本、物质要素、技术等社会资源的高势能吸收和高效利用,是城市集聚效应最集中的体现,能够在相对有限的地理空间内创造巨大的经济产出。
3.辐射扩散效应
城市功能区通常具有较强的辐射扩散能力,相关区域和行业会受到其影响。功能区的辐射扩散作用在于:一是扩大自身市场权利范围;二是构建更大空间的集聚协作体系;第三,扩散功能区的技术、管理、理念、资金等优势和能力向周边地区渗透,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但是,扩散能力也不同。与行政区、居住区等非经济功能区相比,工业区、商业区等经济功能区具有更强的辐射扩散能力,会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演变和发展。
4.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
经济功能区的主导产业通常经济效益高,具有多层次、长产业链的特点。经济功能区是区域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现实体现,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引擎,是区域收入的主要来源。例如,以电子和电信为主要产业的渥太华电信谷(Canada)和以高科技产品和零部件的发明和生产为主要产业的班加罗尔(India),处于区域经济增长的领先地位,在功能区拥有较为完整的R&D、生产和贸易产业链,表现出良好的自我发展和扩散能力。非经济功能区的高效益体现在社会效益上。行政功能区行政机关密集,便于办理社会事务,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多地取决于功能区产业集群的创新力和以功能区为载体的区域竞争力。功能区形成的排他性比较优势是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打造强大的经济功能区,确定区域经济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发挥比较优势,是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寻求超常规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布局
进入20世纪后,在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速度加快,土地资源变得紧张,土地使用功能的竞争变得激烈,导致城市中工业、商业、行政和居住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前所未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城市结构理论,解释了城市结构的发展过程和形成模式,解释了功能分区的特点和分布规律。正是功能区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城市结构的优化。因此,城市结构的特征是城市内部功能分布和发展的特征,而从功能区的角度来看,城市结构理论也是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和发展理论。
概括起来,有三种基本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
同心图案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e?w?伯吉斯在1925年首次提出了同心城市地域结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城市以不同功能的土地围绕单个核心,有规律地向外扩展,形成同心结构。这一理论实质上是将城市的地域结构划分为三个同心区:中央商务区、居住区和通勤区。中央商务区主要由中央商业街、写字楼、银行、股票市场、高档购物中心和零售店组成。中央商务区的外层是住宅区。通勤区位于居住环境较好的郊区,各种低层高档住宅和娱乐设施齐全,高收入阶层往返于郊区之间。
建国以来北京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基本上是同心圆模式。内城是整个城市的核心区,二环至五环之间广泛分布着住宅区,而远郊则分布着别墅、联排别墅等低密度住宅。而北京的同心圆模式没有明确的功能划分,核心区聚集了城市的诸多功能(行政中心、历史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商务中心等。),而且由于时间距离等原因,郊区之间通勤并不是富裕郊区居民的主流选择。
扇形模式
美国土地经济学家H?通过对142北美城市租金的研究和对霍一特城市地价分布的调查,得出高地价区位于城市一侧的一个或多个扇形区域,呈楔形发展;低地价区也是从某一侧或某一板块内的中心部分向外延伸,板块内的地价不随离市中心的距离而变化。城市的发展总是沿着主要的交通干线或沿着障碍最少的路线从市中心向外延伸。也就是说,城市区域的某个板块方向的性质一旦确定,随着城市的成长,板块向外扩展后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根据霍一特的范理论,城市地域结构是这样描述的:中央商务区位于中心区;批发和轻工业区从市中心沿着交通线呈楔形延伸;由于中心区、批发和轻工业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居住区呈现出由低租金向中租金过渡的趋势,而高租金则沿着一条或几条城市交通要道从低租金区向郊区呈楔形延伸。
多核模式
美国地理学家c?d?哈里斯和e?l?在研究不同类型城市的区域结构时,乌尔曼发现,除了CBD是大城市的中心之外,还有其他中心主导着某些区域。这些核心的形成有四个主要原因:
(1)有些活动需要特别的便利,比如在最容易到达的地方的零售区,行业需要广阔的土地和便利的交通。
(2)由于相似活动因素的集聚效应而产生的集中。
(3)不同种类的活动之间可能会产生利益冲突。
(4)有些活动买不起理想地段的高地价。
他们认为城市越大,核心越多,越专业化。产业区位、地租和房价、集聚效益和扩散效益是导致城市地域结构和功能分区分化的主要因素。
根据这一理论,一个城市是由若干个不连续的区域组成的,这些区域是围绕着不同的核心形成和发展的。中央商务区不一定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但却是城市交通的焦点;批发和轻工业区虽然靠近市中心,但也位于对外交通便利的地方;住宅区分为三类。低层住宅区靠近中央商务区和批发及轻工业区。为了寻求良好的居住环境,中层居住区和高层居住区往往偏离城市的一面,它们有相应的城市副中心。重工业区和卫星城布置在城市的郊区。
北京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更倾向于这种多核模式。CBD、中关村、金融街等集聚扩散效应明显的功能区,足以成为城市的区域核心。多核模式是城市功能进一步细分的结果,是不同资源环境满足不同城市功能的结果,是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
(3)经济功能区和非经济功能区
功能区的分类标准有很多,根据与经济的关联程度可以分为非经济功能区和经济功能区。
非经济功能区是指与产业活动无直接关系的行政区、居住区和其他聚集区。
经济功能区是一个地区的核心发展能力。经济功能区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有很强的发展能力、经济控制能力和集聚扩散能力。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功能区不仅要满足城市的功能需求,而且要在更大区域的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以满足区域不同经济功能乃至全球化的需求。
根据主导产业的不同,经济功能区可细分为工业区、商业区、商业区和旅游区。
第二,充满活力的特色经济功能区
特色经济功能区是在各类经济功能区的基础上,获得排他性比较优势和具有一定鲜明特色的发展能量的经济功能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功能区的进一步细分将成为必然趋势。从根本上说,这种区域功能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竞争加剧和市场分割的客观反映,是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结果。
特色经济功能区已经在中国的经济土壤中萌芽生长。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他们充满活力和竞争力,显示出强大的生存优势。
(1)特色工业区
特色工业区是工业区发展精细化的结果,是一些新兴或强势产业集聚发展和规模扩张的空间和经济体现。中关村是北京最典型的特色工业区。作为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它被赋予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发展动力。
特色工业区在西方国家发展较早,也比较成熟,如美国硅谷。
1951年,位于美国旧金山南部圣克拉拉谷的斯坦福大学在其校园内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科研园区——斯坦福研究园。斯坦福研究园最终发展成为美国最著名的高科技工业区——“硅谷”,聚集了惠普、英特尔、苹果等世界级高科技公司。
硅谷作为高科技产业区,创新发展能力很强。许多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产业和产品都来自这里,三次技术革命——70年代的半导体、80年代的个人电脑和90年代的互联网——也发生在硅谷。硅谷及其周边地区上市科技公司的总市值高达5000亿美元,接近整个法国股市的总和。仅计算机和半导体的生产和制造,硅谷就占了美国工业增长的45%。
特色工业园区需要发展环境的支撑。比如,如果没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科研、人才环境,就很难形成规模,健康发展。
特点:
1,一定的产业集聚基础。
2.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产业环境、金融环境和政策环境。
3.丰富的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
4.完善的市政交通和商业设施。
5.创新文化大行其道。
(2)特色商业区
现代经济生产要素向先进服务业的大规模转移,国际城市先进、专业化服务业的高度集中,导致商务办公空间需求快速增长,工业化时代形成的“生产型”城市地域结构向“服务型”城市转变。区域政府主导的中央商务区(CBD)往往以城市副中心的身份出现,不仅形成现代商务活动的聚集区,也分化了过于集中的城市空间结构。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高度集中在中央商务区的商务办公活动开始分化,城市空间结构也呈现多中心模式或网络模式的趋势,特色商务区应运而生。特色商圈是为更窄的客户群体提供更有针对性、更专业的环境、设施和服务的商圈。
与普通商圈相比,特色商圈的主流公司在主营业务、公司规模、公司性质、技术水平、人才需求等方面更加相关或相似,具有相对一致的环境需求。
北京的金融街总体上可以算是一个特色商圈。在1平方公里的金融街区域内,有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北京商业银行、证监会、保监会、中保集团、平安保险公司、华泰保险公司和中国电信集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网通公司等300多家知名企业,基本形成了金融机构和通信公司。
特点:
1,有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基础;
2.良好的商业环境和通信网络能力,能够处理大量信息;
3.积极的产业政策和制度环境;
4.内外交通便利;
5、龙头企业聚集,专家和专业人员团队高度集中;
(3)特色商业区
特色商圈是一种特殊的商业活动区域,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并且这种特征在一定区域内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和不可替代性。
从形成特色的原因来看,特色商业区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环境特征
顾名思义,这个特色商圈的不可替代性来源于其独特的环境和区位优势。比如有着悠久传统和黄金地段的王府井步行街,营业面积365,438+0,000平方米,年销售额40多亿元。是北京规模最大、大型综合商场和老字号最多的市级商业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府井已经成为北京的标志之一,成为北京形象的一部分,具有不可抗拒的竞争优势。
前门商业街也属于环境特色商业区。
前门商业街有800多年的历史。它曾经是北京最大的商业中心。一些老店和名店今天仍然存在。在店面布局、建筑形式、经营特色、品种等方面体现了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但近年来,由于交通、停车等条件限制,加上附近文物古迹众多,前门商圈的改造难度较大,发展较其他商业中心缓慢。目前商家主要分布在前门大街两侧和大栅栏地区,现有营业面积8.3万平方米,销售额7.4亿元,以中小型网点为主,大型网点较少。
2.产品特性
产品特色型商业街区是指在某些产品或服务上具有独特功能和较强竞争优势的特色街区,如北京的马连道茶叶街、三里屯的酒吧街、东直门的簋街等。
老街初步形成于1997。当时有148家商户,其中餐饮商户45家,开始形成餐饮特色。东起二环东直门立交桥西端。2000年9月28日,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将这条街命名为“餐饮一条街”。因为早些年在半夜挂牌,所以人们称之为“鬼街”,后来又叫“簋街”,形成了独特的山城红灯笼街景。
2001由于危房改造和市政道路,簋街只剩下一半。2002年8月,新的簋街重新开放。为了复兴国家,簋街45家餐饮商户在经营上达成* * *谅解,为这条特色餐饮街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簋街每天的龙虾消费量为1.8万~ 2万斤,约为北京总消费量的1/3。解决了5 ~ 6万人的就业问题,总产值年均增长15%。2000年,东城区私营餐饮业的利税已经占到1。簋街作为一条特色餐饮街,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特征
(1)产品有一定的市场认可基础;
(2)交通便利,区位条件好;
(3)环境或产品和服务在某一领域是不可替代的;
(四)具有较强的产业集群或消费集中效应;
(5)政府政策支持。
(4)特色旅游区
特色旅游区是指将物质、精神或文化要素与旅游紧密结合,并赋予其更丰富的内涵,以吸引游客、刺激旅游消费的旅游区。
旅游与文化,尤其是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是特色旅游区发展的主流。比如代表美国文化的迪士尼乐园,代表中国宋代文化的杭州宋城,都是通过在旅游中深耕文化而获得巨大成功的。
国家旅游规划发展财务司司长魏小安在《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一文中指出,“对旅游者来说,旅游是一种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但对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是一种文化性很强的经济活动”。
特色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未来,特色旅游区将迸发出更大的活力和竞争力,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特点:
1,当地旅游资源品质和历史文化渊源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2、扩散效应强,会辐射周边地区和相关产业;
3.对资源整合要求高;
4.创建和传播旅游品牌;
5.旅游市场的成熟度。
第三,特色功能区是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和体现。
在经济发展初期,地区之间的竞争只是基于地区本身的资源禀赋优势,产业集聚水平不高。区域分工只是你产粮我产布的简单分工方式。简单分工的重要特点是区域功能的最大区别在于产品品类的不同。
但是,随着贸易的区域扩大和产业规模与水平的发展,提供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已经不能只由一个或几个地区享有。太多的功能区都有这个优势,市场可以容纳很多功能区提供同类产品。面对更加专业化的竞争对手和浩如烟海的市场信息,仅仅依靠低成本在竞争中取胜是不够的。
特色功能区就是为适应这种情况而开发的。特色功能区必须具备功能区的优势——集聚效应明显,经济效益好,但在生产效率相同或更高的情况下,能够比普通功能区占据更多的市场。根本原因是特色功能区营造的鲜明区域特色吸引了更多的市场关注(谁能把信息传递给更多的需求者,谁就能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获得更多的利益);同时,更加细分的产品市场也实现了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有效的客户。
因此,特色功能区是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一个特色功能区的强弱也是区域比较优势的具体体现。
提升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不仅要建设功能区,而且要使功能区承担城市功能,提供产品或具有一定的特色,从城市功能的角度来看,这些对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从产品或服务的角度来看,其优势是短时间内不可替代的。在都市功能区建设过程中,只有寻求功能特色,才能满足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市场需求,形成排他性和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因此,全力打造特色功能区是区域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形成的基础,也是区域超常规发展的现实途径。
第四,具有借鉴意义的特色功能区
上海新世界——特色商业区
上海新世界位于上海市中心,毗邻繁华的淮海中路南侧。1999年初开工,2000年6月竣工,总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是一条由石库门建筑和现代建筑组成的时尚休闲步行街。
“石库门”是一座具有典型海派风格的传统建筑。其外墙为欧式联排别墅,内部保留了天井、客房、厢房等江南民居特色。这是一个美丽而优雅的中西合璧的房子。其两个大铜环、一个厚花岗岩门框的漆大门,蕴含着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的美感,一度深得上海人的青睐,被称为“石库门”。在旧上海,独门独院的石库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们的主人大多是江浙一带的名人和上海当地的富裕阶层。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石库门最美好的时代,居民大多是当年上海的中上层人士。石库门曾走出陈独秀、鲁迅、茅盾、周、刘海粟、、邹韬奋等文化名人,也被作为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为了真实反映上海的历史文化,同时使新区符合上海国际城市形象的需要,美国旧城改造专家本杰明?木设计事务所与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新加坡日建设计事务所、同济大学设计院合作,从不同角度切入石库门巷。石库门建筑群的外部保留了当年的砖墙、瓦片和石库门,让人仿佛置身于20世纪20年代。但每栋建筑的内部都是根据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节奏和情感特点设计的,成为画廊、时装店、主题餐厅和咖啡吧。
新天地的石库门巷,处处体现着21世纪的舒适便捷,自动电梯,中央空调,宽带上网。消费者可以快速查询商店的商品价格、餐厅和酒吧的菜单以及电影院的电影,预订座位,还可以直接在网上浏览观看新天地露天广场和餐厅的文艺演出。
新天地已经成为上海的焦点和形象。上海的明星、艺术家、企业家、银行家和外交官都来参观。国际模特大赛、时装秀、日本鬼太谷表演、著名影星电影发布会等时尚文化活动也纷纷选择在上海新世界亮相,两年间已举办300余场。所有租户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品牌。98家租户中,85%来自中国大陆以外的国家和地区。
新天地投资高达6543.8+00亿元。在只租不卖的经营策略下,表面上很难收回资金。但由于“新天地”的品牌效应,周边地价有所上涨,从一开始的每平方米7000元-10000元涨到现在的每平方米17000元-25000元。其“翠湖天地”项目一期发售,二期2000人排队。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的高档社区,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收益。“新天地”其实是投资者的一张王牌。凭借这张王牌,香港瑞安集团已经打入杭州和重庆。
特点:
1,旧城改造与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建设相结合。
2.独特的传统建筑创新方法为历史做出了合理的选择。面对历史保护的困境,新天地一方面采取刻意保持建筑立面历史痕迹的方法,另一方面大胆创新建筑内部结构和设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将历史文化的体验与商业价值紧密结合。
4.强大的市场资源整合能力。
5.成功的运营使新天地成为上海的一大亮点,以其强烈的地域性赢得世界,以其环境可识别性、情境性、环境适宜性提升区域价值。
6.在新天地以外的大型高档住宅区寻找投资资金的盈利点。
杭州宋城——特色旅游区
杭州宋城景区位于西湖景区西南,北临五云山,南临钱塘江。由杭州环球城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中国最大的特色旅游区
宋城是一座体现宋代文化内涵的主题公园。整体设计参考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宋代城市的繁华,同时引入了西方的艺术处理方法,增强了景观的包容性和冲击力。宋城分为清明上河图再现区、九龙广场区、宋城广场区、仙山琼阁区、南宋风情园区,从不同角度营造了宋代的城市氛围。
宋城于1994年开工建设,1996年5月18日正式开业,总投资160万元。“给我一天,还你一千年”的口号在西湖上一炮而红,海内外游客纷纷涌入。截至目前,* * *接待游客1000多万人次,年均门票收入6000多万元。
宋城置业有限公司的旅游资源整合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以旅游业为导向,推动了房地产开发、高等教育、文化传播、电子商务等。,取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特点:
1,满足现代人寻根怀旧的需求。
2.以传统文化为旅游基础,增加了旅游的特色,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产业化。
3、整体运作,市场主导。
4.旅游资源深度整合。将旅游开发与房地产结合起来,以旅游促房地产;同时,建立旅游大学,举办展览博览会,充分发挥现有优势。
总部经济-特色商务区
总部经济是指企业总部完全商业化,在中心城市营商环境优良的地区实现多总部集群布局,提高总部运营效率,而生产加工部门则安排在周边地区或其他成本更低的地方。总部经济可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外大型企业集团聚集,从而形成价值链的合理分工。总部经济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有五个效应:一是税收供给效应,总部在哪里,总结算中心就在哪里,一部分税收会留在总部;二是产业效应,总部留在一个地区,会产生产业集群效应,带动该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是消费带动效应,总部不仅会带来一系列生产活动,还会产生一系列消费活动;第四,就业乘数效应,商业服务产生的就业和生活服务公布的就业往往能带来新的就业;第五,社会资本效应,一个地区总部聚集越多,就越会吸引社会资源和相关社会资本继续进入,形成更大的产业集群效应。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总部经济已成为许多国家(地区)追求的新经济形态。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地区)都非常重视发展总部经济。
广州东山区是一个总部经济特征明显的地区。2002年,总部经济在该地区直接创造的企业利润达到1,01亿元,占该地区企业利润的70%以上。同时也成为税收的主要来源。总部数量虽然只占全区企业总数的2%,但纳税额却占全区地方税收总额的80%。作为回应,去年东山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90%,从业人员比重超过80%。
截至2001年底,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25家以总部名义在中国内地设立了代表处、办事处和中国总部,其中50%以上设在北京。北京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也于2003年4月启动。总投资约45亿人民币,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06万平方米,预计3-5年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