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新股破发潮:本月首日12新股破发。
尽管破发比例很高,但由于没有强制跟进机制,暂时没有承销的危险,这些新股背后的保荐人理论上可以通过收取承销保荐费来实现干旱保险。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北交所新股频繁破发基本不损害保荐人利益。
然而,在实践中,提案国之间仍然存在分歧。有的保荐人会选择通过参与战略配售来“变相跟投”,有的则干脆“身无分文”。
近期,北京证券交易所新股破发率较高。
最近北交所迎来了一波新股发行。据统计,截至6月65438+2月65438+4月,6月65438+2月共有12只新股在北交所上市,其中10首日破发,破发率高达83%。今天上市的两只新股,N韩伟和N百兴隆,开盘就双双破发,一直持续到收盘。
从11开始,共有21只新股在北交所上市,其中14只首日破发,破发率为66.7%。
此外,最近上市首日破发的新股,上市后一段时间通常很难回到发行价以上。
同时,很多投资者感觉最近北交所新股发行节奏加快了。开源证券近日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历史上新股密集时期,北交所新股表现短期或承压。
2021,11是北交所新股上市最高的月份,然后5月到7月,9月到11是第二轮新股加速发行。随着发行速度的提高,新股短期破发率也有所上升,5-7月首日破发率分别为25.00%/28.57%/33.33%。9月-165438+10月首日破发率37.50%/28.57%/44.44%,新股短期表现承压。
此外,近期北交所市场整体表现低迷,也拖累了新股表现。申万宏源日前指出,北交所6月5438+2月进入密集发行期,对自有资金产生分流影响,叠加a股市场风格走向价值股,对北交所影响较大。
不少投资者认为,北交所要想打新盈利,需要寻找符合“低市盈率、低流通、低发行价、高成长”等“三低一高”特征的新股。
这里的增长与今年北交所新股的表现密切相关。董秘家族创始人崔砚君告诉记者,新股的市盈率是2021年的静态市盈率,有些新股看起来很低,但如果今年业绩下滑,动态市盈率也不会低。总体来看,今年业绩下滑的新股破发概率较大。
一些赞助商“身无分文”
由于新股破发概率大,所以近期参与打新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是一种“磨炼”。甚至一些热门新股上市后也可能“冷门”。
比如今年6月5438+2月65438+2月在北交所上市的Optay,由于其新能源赛道和近年来良好的业绩增长,在新股申购中一度受到新生代的追捧,网上发行中签率为0.53%,在北交所新股中处于较低水平。然而,上市首日,Oportay破发近9%,让部分中签者大失所望。
不过,鉴于北交所对保荐人没有强制跟进机制,现金认购制使得保荐人暂时不用担心承销问题,新股破发背后的保荐人可以通过收取承销保荐费用实现干旱保险。
Choice数据统计显示,2月以来首日破发的上述10只北交所新股,保荐机构共收取承销费用65438+6300万元,这10家公司募集资金为265438+7600万元,平均承销费用为7.5%。
相比之下,10家新上市的科创板IPO和创业板IPO的平均承销和保荐率分别为6.57%和6.27%。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10只新股中,N家百兴隆、泰瑞、鲁恒科技、北易康、N家韩伟背后的保荐机构如郭进证券、中信建投、国泰君安、东冠证券等均通过参与战略配售的方式进行“变相跟进”。
但是,投入的金额却大相径庭。旗下中金证券和东冠证券在战略配售中分别投入2434万元、1928.7万元(毕宜康和N韩伟之和),分别占项目承销和保荐费用收入的65.438+059%和59%。中信建投和国泰君安战略配售投入的金额占承销保荐费收入的比例相对较低。
从上市后的股价表现来看,保荐机构对上述5只新股的战略配售目前处于浮亏状态,其中托雷斯、绿恒科技、北医康的浮亏比例在15%左右,这些战略配售股份需要锁定半年。
崔砚君认为,根据规定,北交所发行的新股可以向战略投资者配售,发行规模小于5000万股时战略配售比例不得超过20%,大于5000万股时原则上不得超过30%。大比例保荐人参与北交所新股战略配售。有的保荐人看好企业的长期投资价值,有的可能与发行时难以找到战略配售对象有关。但对于保荐人来说,这也是一种与投资者分担风险的方式。
相比之下,一些保荐人对参与战略配售持谨慎态度。比如今年6月底165438+10月以来,北交所新股背后有云力Wuli、雷特科技、欧康医药三家保荐机构承销保荐申万宏源。
Choice数据统计显示,按照配售结果公告日计算,今年下半年以来,申万宏源未在其他任何北交所参与新股战略配售。
事实上,即使近期北交所新股表现不佳,也会有不少券商积极参与北交所新股的战略配售。如近期发布的春光药业、康普化工、国航远洋均有券商参与战略配售,其中春光药业的战略配售吸引了中山证券、华鑫证券、郭进证券三家券商的参与。
开源证券近日发布研究报告指出,从战略配售的角度来看,新股密集期往往是机构参与抄底的好时机。战略配售要按照发行价锁定6个月,考验参与机构对长期股价的判断。从北交所开市以来私募基金、公募基金、券商、保险资管、实体企业等机构对上市新股进行的463次战略配售投资来看,私募基金无疑是最主要的力量,共287次,也是最赚钱的机构。究其原因,自营券商和公募基金参战人数虽然排在第二第三,但盈利能力比私募机构差很多,这与私募在低迷期持续配置有关,参与低估值的机会远高于其他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