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南县经济
90年代初,我们发展和扶持机械、电池、电线电缆、制药、玻璃等行业,突出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调整产品结构。与此同时,我们吸引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1995年末,全县共有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3214个,从业人员35889人。工业增加值总额为59201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33%,按可比价格计算为1985。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工业总产值为255725.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5高出1.02.68倍。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一些重要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已居全市前列。
1995年,全县乡级以上工业企业产品出口交货值58866.3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85年的5.91%上升到23.03%;制造业出口交货值56388.7万元,占产品出口交货值的95.79%;原材料及初级矿产品出口交货值2477.6万元。
90年代中期以来,加快组建集团企业,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支持个体私营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局面。1997期间,除县工业系统少数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日趋困难,部分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下岗职工不断增加。65438年至0998年,县委、县政府采取多种改革形式,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进行企业改革。通过引进外资,启动民间资本,争取国有资产,盘活现有资本,该县工业逐步实施结构调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工业生产逐步走出低谷,大幅增长。截至2000年底,全县共有30多个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其中超亿元企业4家,千万元以上企业16家。电池、电线电缆、建材、制药、食品、林产化工、机械、竹木制品等支柱产业初步形成,成为全国著名的电池及电池机械、液力耦合器生产企业。年末全县工农业总产值403994万元(1990不变价,下同),其中工业总产值29904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4%;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404296万元,税收4599万元。郁南县的名牌产品有液力偶合器、“西江牌”味精、“梅颖牌”环糊精等。有海鸥牌干鲜木薯粉、三角牌塑料线、三角牌编织线、双环牌水泥、555牌电池、奥力牌电池等名优产品,清开灵、乳癖消、血栓通被列为国家保护产品。1979以来,郁南县进行了一系列农村改革,突破了人民公社“一家大公司、两家大公司”的模式,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下简称“联产承包”)为主体的双层经营体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和自主经营权,可以按照市场需求和价值规律进行生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突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生产模式,由山地向山地调整优化农(林)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2000年,松香基地保持7.33万公顷,木薯种植面积5.23万公顷,肉桂发展到2.43万公顷,竹笋发展到0.48万公顷,水果发展到1.91.000万公顷,蚕桑发展到0.1.1.000万公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肉类的需求增加,养殖业发展迅速。当年全县生猪存栏165600头,“三鸟”(鸡鸭鹅)17309头,水产品产量14231吨。在农产品流通方面,要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购统销”体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拓宽流通渠道,搞活农产品流通,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做好以产后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让农民直接进入流通领域,把小生产和大市场连接起来。在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突破地区和行业界限,引导和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一部分输出到外地,一部分在当地城镇就业经商,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全县(含县内外)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18851在1978,占当时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其中16251在当地乡镇企业就业,占转移到二、三产业的。输出2600人,占比13.79%。2000年,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有108450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其中向县外输出73473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0.6%,占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7.75%。
农村实行“统包统分”后,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也存在经营分散、管理滞后、科技化和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对此,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社会化服务,引导和组织农民走产业化道路。1995,南江南部山区“三高”(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示范区创建;1996 165438+10月,大湾镇联合广东石闻食品集团成立大湾禽业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实行一条龙服务,带领农户养鸡致富。此后,各县和部分重点镇成立了水果、肉桂、蚕桑等专业协会,采取“协会+农户”的模式,在科技推广、标准化生产、产后流通、信息交流等方面加强指导和服务。在协会的带动下,涌现出一批养殖专业大户,成为产业化经营的主力军。2000年,全县初步形成沙糖桔、无核黄皮、蚕桑、养鸡四大农业经济走廊。
改革开放在经营体制、产业结构、产品流通、劳动力使用等方面取得突破,理顺了农村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推广应用了科学技术,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200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654.38+00494.9万元(654.38+0990不变价),农民人均纯收入3346元,人均粮食产量467公斤。20世纪80年代以来,郁南县贯彻《森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林业“三定”(即稳定林权;划定丘陵地带、责任之山、合作之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方针,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1980至2000年,全县造林面积12210000公顷,其中非公有制造林面积85200公顷,占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的65%。1986至2000年,全县森林资源稳步增长,建成木材、松香、肉桂、水果、竹笋等五大林产品生产基地。
1986年,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全党动员,五年奋战,绿化云安大地,全民参与造林绿化消灭荒山的决定》。1992提前两年实现绿化达标。全县林业用地种植率97.93%,绿化率83.52%,森林覆盖率60.6%,道路绿化率86.7%,省道97.31%,县城绿化率31.68%,公共绿化率67 * * *。1993至2000年,连续七年未发生重大山火,该县被国家林业局评为“1998至2000年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单位”。
2000年,全县有林面积1.31.6万公顷,绿化率94%,森林覆盖率66.9%,其中林分面积9.99万公顷。已划定公益林3.77万公顷,占全县森林面积的30.76%。商品林9.34万公顷,活立木424.62万立方米。林业产值654.38+022.74万元(654.38+0990不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