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公司在“花式保壳”交易所上经常问四种问题。

年关将至,一批徘徊在退市边缘的*ST公司寻求“自救”,各种“花式保壳”动作层出不穷,导致交易所迅速问询。

65438+10月3日,*ST银河,*ST益康,*ST中昌同时发布公告称,收到交易所关注函或问询函,就近日公告的大股东债务豁免及无偿捐赠事宜进行问询。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近期已有十余家*ST公司因保壳行为收到交易所关注函或问询函。其中,除了突击营收、破产重整等标准问题外,大股东无偿赠与、债务豁免的案例大幅增加,也成为交易所问询的重点。

“退市新规已实施两年多,规避退市的新招仍层出不穷。对此,交易所会第一时间要求,让问题无处遁形。”一位接近监管层的权威人士告诉记者。

多位接受采访的机构人士都建议对壳投资的风险进行“赌博”。“2022年新的退市政策效果很强。42家公司被迫退市,创年内历史新高。预计2023年退市数量仍会增加。”和泰资产一位二级市场基金负责人告诉记者,“很多公司因为交易所的问询,直接保壳失败。投资者不要盲目炒作绩差股,火中取栗是不行的。”

现金和股票礼包是“免费”的

近期,多家*ST公司获得大股东无偿捐赠,从现金到股权资产。背后是大股东为了成功保壳,想尽办法帮助上市公司净资产转正。

比如*ST亚联,*ST益康等。已收到大股东相关股权资产的无偿捐赠。对此,交易所第一时间发布关注函。

2022年6月5438+2月65438+3月,*ST亚联公告称,关联方梁云集团拟将其持有的大连云启元贸易100%股权无偿赠与公司。资料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云栖苑经审计的净资产为8088.84万元,*ST亚联预计对桂牧净资产的影响为8086.45438万元+0,000元。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公司净资产为-8479.26万元。

同时,控股股东大连李咏拟向*ST亚联免除债务65,438+0.62亿元。债务免除是单方面的、无条件的、不可撤销的,免除的债务金额将计入资本公积。由此,*ST亚联拟免债6543.8+0.6亿元,再收8000多万元“礼包”并收到深交所关注函。

*ST益康近日公告称,实际控制人刘绍喜的关联方拟将松阳实业100%股权无偿捐赠给公司,公司捐赠的资产无需支付任何对价,且不附带任何条件或义务。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ST益康的净资产约为-7.06亿元。2022年松阳实业纳入公司合并报表后,*ST益康年末净资产将大幅增加。

此外,*ST新文,*ST吉爱,*ST李顺均收到大股东无偿赠送的现金“红包”,交易所对其逐一进行了问询。

债务免除是一个谜。

记者发现,在债务免除的情况下,有的公司不用还钱,只是延期,危机过后还要还所欠债务。

*ST银河65438+10月3日收到深交所关注函,要求其说明大额债务豁免的具体原因及商业合理性,是否存在抽屉协议或其他交易安排。关注函显示,根据*ST银河公告,2022年2月30日收到债权人李振涛和石家庄钟芳出具的债务豁免确认函,豁免公司债务共计365438+亿元。

深交所要求*ST银河说明本豁免函涉及的债务自发产生时是否存在债权转让;是否确认相关债权人同意转让债权,是否是债权人所有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是否未经相关债权人同意免除相关债权;请用公司以前的债务数据核对相关债务金额。

记者注意到,*ST银河必须在2023年4月25日前将豁免后的债务余额全额支付给债权人李振涛和石家庄钟芳。如果未能支付,李振涛和石家庄钟芳将有权取消豁免信。上述债务豁免所附条件导致公司对上述债务的当前义务是否于2022年2月31日解除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对此,深交所要求结合李振涛、石家庄钟芳及相关债权人与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的关系,说明大额债务豁免的具体原因及商业合理性,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是否与上述所附条件以外的相关债权人存在“抽屉协议”或其他交易安排,债务豁免对公司2022年度损益或资本公积的影响。

与*ST银河不同的是,*ST中昌、*ST亚联、*ST文化、*ST益康的债务豁免是无条件、不可撤销、不可撤销的。

65438年10月3日,*ST中昌公告称,其控股股东免除公司子公司3.3亿元债务及利息,同时免除公司对该债务的担保责任。此外,自然人马明拟免除公司债务本息6,543.8+0.38亿元。公司预计,该事项将减少公司债务约4.68亿元。针对控股股东及马明债务豁免等事项,上交所问询了*ST中昌债务豁免的真实性及后续是否存在其他利益安排,并要求公司对后续面临的退市风险进行充分提示。

意外的大赚一笔是值得关注的。

针对“净利润为负+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的财务退市指标,不少公司都在“突击大赚”上大做文章。从问询内容来看,此举受到了交易所的高度关注和警惕。

据记者统计,自2022年6月11以来,已有超过10家*ST公司收到问询函,要求其对2022年三季度财务数据异常做出解释。

2022年10-9月,*ST未来实现营业收入6543.8+0.04亿元,其中第三季度实现9.67亿元,占前三季度的96.31%,较第二季度增加9.47亿元。对此,上交所发出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收入确认的依据及合理性,是否存在以总额法替代净额法的情况。

ST安信也是典型。2022年前三季度,* * *实现营业收入654.38+0.8亿元,其中第三季度营业收入654.38+0.53亿元,同比增长654.38+063.74%,环比增长654.38+0%。公司表示,变更的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可根据会计准则确认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加。这一现象也引起了交易所的注意。

破产重整也是*ST公司解决债务危机,恢复正常经营,实现保壳的常用方式之一。但部分公司只是为了“保壳”而匆忙完成破产重整,持续经营能力并未恢复,引起了交易所的关注。记者梳理发现,自去年6月5438+2月以来,已有*ST芦苇、*ST天马、*ST富友、*ST海河等8家公司先后宣布完成重组方案的实施。数据显示,从法院裁定到重整计划完成的时间较短,有“突击完成”之嫌。

“赌博”是不可接受的。

目前仍有部分投资者喜欢“赌”在*ST公司的成功上,以获取投机收益。

“在核准制背景下,一些公司出于对IPO审核流程缓慢的担忧和成本考虑,选择买壳实现上市。这间接导致壳资源的炒作,上市公司护壳意愿强烈。即使经营不善,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空壳交易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这就导致了赌博的交易行为。”上述泰国资产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

但在目前的监管导向和市场生态下,这无异于“火中取栗”,风险极大。近年来,a股借壳上市数量日益减少,借壳吸引力下降导致壳值持续缩水。与此同时,监管层也在不断加大清理力度,紧盯突击交易等行为,采取追根问底的方式,决定要退,公司保壳难度加大。

最近两年,退市新规的效果逐渐显现。业内人士预测,2023年a股退市公司数量仍会增加,但退市类型可能会多元化。

目前有很多关于“赌”失败风险的案例。65438+10月4日,*ST吉爱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因自身资金调度问题未能如期向公司捐赠现金资产。这意味着*ST吉艾的“保壳”失败,当天公司股价下跌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