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提醒:碳中和已经透支了部分股票的基本面。
但也有机构开始警示,目前部分股票的涨幅已经严重透支了基本面。短期大幅上涨后,投资者需要警惕板块回调的风险...
“碳中和”的概念逆市流行。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3月份以来,机构调研名单中出现了一批“碳中性”概念股,包括三钢闽光、宝丰能源、南华仪器、首钢股份、科融环境等。
具体来看,嘉实、博时、长盛、诺安、金鹰等12家基金公司调研了三钢曙光;银华、建信基金、泰康资产调研宝丰能源;中行、招商基金调研首钢股份;融通基金调查了金融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一向低调的全国社保基金也出现在首钢股份的调研名单中。此外,外资私募公司毕升(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参与了对三钢闽光的调查。
科融环境在调查中表示,国家积极倡导应用“二氧化碳峰值排放,碳中和”技术,公司将继续在节能减排技术领域深耕细作,持续创新升级节能燃烧技术;在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危险废物处置环节,也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在难降解、难降解污水处理方面有所作为,继续在中国绿水青山中发挥重要作用。
机构提示短期回调风险
经过一段时间的连续上涨,“碳中性”板块开始明显分化。3月24日,长园电力、新天绿色能源、飞达环保继续涨停;华银电力和王楠能源跌逾8%。
许多市场参与者发出风险警告,称目前“碳中和”概念股的暴涨是市场投机的结果。题材炒作是否经得起考验,要看是否有业绩支撑,碳中和要理性看待。
“不能简单地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看碳中和。所以在碳中和的主题下,投机落后产能,投机短期产品涨价逻辑,都会产生风险。特别是一些股票短时间内大涨,脱离了基本面。”上海一位机构人士表示。
某基金公司投资研究员认为,目前位置部分股票估值已经偏高。随着相关行业业绩的不断释放,需要仔细筛选和挖掘未来业绩增速和估值真正能够匹配的股票。
虽然需要规避短期投机的风险,但许多公众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仍然认为“碳中和”是值得长期跟踪的优质赛道。
汇丰晋信研究总监、汇丰晋信低碳先锋基金经理陆斌近日表示,“碳中和”可能是新的结构性牛市的主线。“碳中和”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改变能源结构的新能源产业,二是控制供给和产能以减少碳排放的循环产业,包括能源和资源回收。
他进一步解释说,以“碳中和”为目标,风电、光伏、储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产业有望迎来更广阔的空间和增长。顺周期行业是碳排放大户。未来有可能通过供给侧结构优化和节能降碳新技术,提高行业门槛,让具有技术优势和集成的龙头企业受益。“碳中和”也有望降低周期性行业的“利润波动”,从而改变整个行业的基本面趋势和估值体系。
全球资产管理巨头富达国际(Fidelity International)首席执行官李承恩最近表示,实现“碳中和”这样重要的转型需要巨大的时间和资金投入。技术进步将有助于降低中国从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成本。“在政策的引导下,很多企业也开始响应。作为投资者,我们相信这些专注于可持续能源技术的企业将拥有非常广阔的长期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