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仪简介
刘凤仪,男,8月出生,1932,山东省定陶县人。山东省定陶县棉麻公司农艺师。著有《棉花高产栽培技术》。中国农业学会、棉花学会、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会员。
中文名:刘凤仪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东省定陶县
出生日期:1932年8月
职业:农学家
代表作:棉花高产栽培技术
简介
刘凤仪,男,8月出生,1932,山东省定陶县人。山东省定陶县棉麻公司农艺师。有12项棉花科研成果通过技术鉴定,2项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获地区三等奖。培育了两个棉花新品种。为社会增加经济效益上亿元。在棉花科研和技术推广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成果,形成了自己的高产、优质、省工、高效的栽培体系,并被北方农业大学录入计算机数据库。在中央和省级棉花学术研讨会、报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实用技术文章200余篇,有21篇被评为“优秀论文”。著有《棉花高产栽培技术》。多次被省、地方政府授予“优秀科技工作”、“模范党员”等称号,其事迹被全县第一批科技拔尖人才、十家报纸、字典等专题报道。中国农业学会、棉花学会、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会员。
主要成就
在棉花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中,他几十年来始终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做了认真的实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1983年8月,他已经转移了巡回演出组,但试验田仍在保宁。最后一次调查是在雨中,他冒雨去保宁试验田调查,保证了调查的数据准确,与全国一致。参加国家、省、自选棉花科研项目数十项,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有12项科研成果通过国家知名专家鉴定,其中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地区三等奖8项,培育棉花新品种2个。这些科研成果为中国棉花生产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棉花产量低且不稳定。在高产棉花的研究中,全国棉花界是通过稀植还是密植创造了高产?有争议的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连续两年进行密度对比试验。种植密度从每亩1200-23000株不等,有20多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亩产2000株以上,产量最高。为了寻找理论依据,连续两年进行了棉花单株生产潜力的研究。参试单株65个,平均单株有效铃324.9个,其中桃最多,达449个,创全国纪录。
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多家报纸刊登了新闻图片。为答谢读者要求,他们选写了《关于培育单株多茎多桃棉的初步探讨》,发表在1982年第一期《山东农业科学》上。这一科研成果为棉花叶片高产简化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随后的高产研究表明,皮棉亩产量为141.1公斤,为当时全省最高。发表论文《探索高产规律,科学植棉,创造高产》,推动全县几十万亩棉花连年创造高产。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针对影响棉花生产发展的产量低、用工多、效益差等关键问题,他打破常规,大胆探索综合应用简化棉花栽培技术,建立了自己的高产、省力、高效栽培模式,比常规植棉增产棉花10.4%,节约管理劳动力约2/3,每亩增加纯收益65440。总结试验研究成果,选择撰写相关论文,多次在全国棉花学术研讨会和报刊上发表,在我国棉花行业有较大影响,已被多省推广。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他完成了一批科研成果,如改进栽培技术创造优质高产棉花,保留棉花叶片和枝条控制晚蕾,调整优质高产成铃模式,棉花生产管理模拟与决策系统,地膜棉高产优质间作综合栽培技术等,为社会增加经济效益数亿元。
在棉花科研和技术推广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成果。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引进和推广所有的新技术时,他都会先进行实验和论证,等实践证明确实有效后再进行推广。他绝不会跟风,把他们铺短,唯恐技术不对,给群众带来损失。所以他推广的新技术从来没出过差错。在向专家教授学习中,他非常注重介绍新技术和新成果。1976我去了地区农业研究所,在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排结了很多桃子的棉花。它是山棉所培育的新品系99。引进数百粒种子试种,产量特别突出,比当时的戴子棉高出一倍。当年选单株,然后种三圃,严把质量关,边试验边高倍繁殖。当该品系被命名为鲁棉1号时,保宁公社已在他的指导下种植了一万多亩原种圃,成为全省唯一大规模生产鲁棉1号原种的公社。引起了省棉花办、棉花所、山农大学专家教授的高度重视,派专家到保宁考察,给予了高度评价。入秋后,7个省的100多个县来收购近百万斤鲁棉1号种子,出口国外。它不仅支持了国家棉花生产,还为俱乐部和球队增加了数百万元的收入。
1978年,保宁公社党委派他留在朱庄大队。当时队里棉花产量每亩只有15公斤左右,队里分口粮,没有现金分配。他去了以后,吃住在村里,抓一些东西,和干部、社员一起参加劳动。他在队里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刮风下雨,一直下到天亮。队里几十个苗床被风吹倒了。如果不及时覆盖,棉苗就会被冻坏。他在风雨中去棉田盖苗床,从早上6点盖到10。虽然他的衣服湿透了,他成了一个泥人,但他救了棉花苗免受冻害。成员见面,这个送衣服,那个送热饭。在他的带动下,全旅三年三个大台阶,到1980,全旅棉花1400多亩,平均亩产皮棉80.2公斤,三年接近翻三番。其中178亩棉花三队平均皮棉产量94.2公斤,人均现金发放450多元。成为全区棉花产量最高,对国家贡献最大的队伍。
1981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棉花种植由队里统一安排,变成了农民自主经营。他下乡指导棉花生产,改变技术转让方式,利用农民吃饭前后的间隙召开技术转让会;在场边召开现场会;晚上办技校夜校;到棉田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等方式,把棉花种植新技术送到千家万户。这一年,他到张庄指导棉花生产,以农户为重点,抓户带村。到1982,他抓的龙头户棉花产量比80年翻了一番,成为全县有名的高产户,被县政府评为“棉花高产示范户”,带动全村棉花产量比80年增长近60%。
1989年,他到姬友乡姬阆行政村,到1991,850多亩小麦套种棉花产量从每亩250多斤提高到350多斤。棉花亩产皮棉从75.5公斤提高到113.9公斤,成为全省有名的双季双高产村。被地区命名为“科技示范村”。
在棉花科技研究中,由于他独到的见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了自己的高产、优质、省工、高效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这项新技术已被北京农业大学输入计算机数据库。他的《简化棉花栽培提高棉花种植效益,探索倒伏规律,防倒措施研究,100公斤棉花间作综合栽培技术研究,小麦地膜间作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棉花缺素诊断与补救施肥技术,诊断苗情,采取措施促控创高产》等论文选登在《中国棉花》和《农民日报》上。他总结试验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在全国棉花学术研讨会和报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实用技术文章300余篇,其中26篇被评为“优秀论文”,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著有《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省和地方政府多次授予他“优秀科技工作者”、“模范党员”等称号。定陶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科技拔尖人才”,县委第一书记棉花顾问。县科协(91)4号印发了《关于在全县科技人员中向刘凤仪同志学习的通知》,大众日报、菏泽日报等多家报刊刊登长篇通讯介绍他的先进事迹。有《中国当代杰出生产者》、《三个代表理论忠实实践者》、《中国专家词典》、《东方之子》、《当代学者词典》、《中国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百年故事》、《世界名人录》、《世界文化名人中文卷》等数十部词典。虽然退休了,但他对棉花科技的研究从未停止。2006 54 38+0-2002年研究麦棉两熟高产栽培技术。亩产小麦416公斤,皮棉129.2公斤,创下了目前麦棉两熟产量的最高纪录。入选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国棉花》和《山东棉花工业》上。2005-2006年再次开展棉花高产攻关,亩产皮棉160.2公斤,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