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遏制上市公司过度“补贴”
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有些补贴是符合既定的财政补贴政策的,是正常的。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过程中,许多企业正在承担重点项目,包括技术改造项目和惠民项目。政府在这方面的补贴是既定政策,是一种延续。对此,我们应该承认现实,不要过分夸大问题。
另一方面,补贴比例和范围过大,说明地方政府的家长式作风值得检讨。大部分上市公司一开始都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程序推荐的,后来脐带并没有真正断。所以好的公司也弥补,差的公司也弥补。我们应该谴责那些过度资助的行为,谴责那些错误和过度资助的行为。比如,一家证券公司得到当地政府的补贴,理由是要在自己的区域发展证券业务,这是非常奇怪的。还有ST甚至ST公司,地方政府每年都采取各种措施给予补贴,千方百计不让其退市。有的上市公司跨多个行业,各种补贴都能拿到。
在现有的分配制度下,企业上市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方政府推荐企业上市,让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这些都要占;另一方面,地方财政补贴公司,也给这个福利。当然,地方财政补贴是有代价的。要让上市公司承接某些项目,在一些县级行政区划中,上市公司几乎承接了这方面的所有重大项目。
这种政企合一而不是政企分开,从长远来看可能会成为导火索和定时炸弹。政府与上市公司保持距离,才能维护公共利益的公正,才能让财政补贴真正惠及民生;不能为了提高上市公司业绩,在资本市场上好看,就给补贴。
二是强化执行层面的制度约束。有必要改进发放补贴的规则并提高透明度。
第三,必须加强外部监管。一是机构监督,即CPPCC的各级机关;二是社会监督,即媒体、会计、律师等。
针对上市公司补贴过多的问题,笔者建议证券监管部门可以采取三项具体措施:一是出台类似于限制分红的信息披露规则,单独作出条款,强制上市公司说明财政补贴的来源、原因和用途,公布补贴占公司利润和现金收入的比例。二是推出补贴谴责措施,谴责不当获取财政补贴的ST和*ST公司。三是对ST和*ST公司的财务账户进行特殊管理,不能让他们靠补贴来逃避退市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