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茶壶的真假?如何区分化学壶,陶壶,瓷壶,宜兴紫砂壶?我想买一把真正的宜兴茶壶,自己泡茶。
1.泡茶又不失原味,色、香、味俱佳,能使茶更加醇香。
2.紫砂器皿用的时间越长,器身会越亮,因为茶叶本身在冲泡过程中也能提壶。
3.紫砂器皿具有良好的冷热快速性,即可以在火上烧,也可以在微波炉中使用,不会爆裂。
4.传热慢,保温,用了也不会觉得热。
5.坯体能吸收茶的香气,经常沏茶的茶壶偶尔也不放茶,其水也有茶的香气。
6.紫砂壶的泥色和经常泡的茶有关。泡红茶时,茶壶会由红褐色变成红褐色,泡绿茶时,茶壶会由红褐色变成褐色。壶的颜色丰富多样,颇耐人寻味。
7.宜兴紫砂可塑性好,入窑烧制时不易变形,成型时可随意制成各种形状,使紫砂器皿的花、筋等图案自成体系。
8.独特的透气性。花盆透气不透水,栽培的花木容易成活,不易腐烂。另外透气性好,不容易坏茶味,隔夜茶也不会坏。
自明末以来,由于有关紫砂壶的著述和文献的稀缺,以及地下考古中发现的有明确日期的物品的稀缺,紫砂壶的真伪很难鉴定。从明代中期,僮仆献泉向金沙寺老僧学习制壶技艺开始,大部分由他的父亲和师徒继承。所有这些步骤都是一个人操作的,他们的造型设计完全是基于个人的艺术爱好。这是一次完全独立的操作,是一次纯粹的个人作坊式的民间艺术生产。历代名著在当时被抄袭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很难区分同时代的仿制品。此外,民国初年,几乎所有紫砂界的大师都被聘到上海,仔细模仿历代名家的作品,烧出难以计数的作品。这些仿制品水平非常高,可以和原作相混淆。这些作品至今还留有,给我们今天的鉴定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
近几十年来,在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下,结合地下文物的验证,紫砂壶生产年代的鉴定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可以根据砂质、颜色、加工技法、造型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出作品的大致年代,不会有太大差距。
明清紫砂壶的制作完全是家庭式的作坊体系,器物主要体现紫砂。
南瓜锅(2件)
艺术家的个人风格,或严谨规矩,或粗放豪迈,或朴素简单,或华丽装饰。“名茶壶自古如名士”是指壶的风格与古代文人相同,各有千秋,但绝不雷同。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展现自己的个性。各有各的特点,形成了同一个时代性格的巨大差异。紫砂壶的鉴定还处于探索阶段,可以从五个方面考虑。
(一)、茶壶的实用性
茶壶是用来泡茶和注茶的。所以选购时,不妨先考虑实际功能。优秀的实用功能是指体积容量合适,手柄方便,壶嘴出水顺畅,方便品茶泡茶。所以购买紫砂壶要根据个人的饮茶习惯,考虑紫砂壶的容量、壶嘴的光滑度、手柄的舒适度等等。因为,通过舒适的使用,可以产生情绪,愉悦身心,百玩不厌,让人珍惜。
(2)、茶壶的工艺
紫砂壶的工艺是指制作的技术水平,也是评判紫砂壶艺术优劣的标准,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流、柄、钮、盖、肩、腹、圆之外,还应与壶身的整体比例相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要清晰流畅。还是要从泥、形、式、功四个方面来考察它的艺术水准。
泥浆:
紫砂壶的独特之处在于制作原料紫砂的优越性。所以判断紫砂壶的好坏,要看它所用的泥料质量。泥色的变化虽然只是给人带来了视觉上的不同,但与其功能无关。但就使用习惯而言,紫砂壶通过不断地抚摸茶叶、品茶,通过感觉舒适,可以达到愉悦心灵的效果。好的紫砂泥具有“色不艳质不腻”的显著特点。所以选购紫砂壶要考虑紫砂的质量。
工作:
指的是壶艺的功能美,不同于实用功能的诉求点。这些年来,大陆市场逐渐开放,台商大量介入紫砂市场,使得沙壶市场蓬勃发展,新的沙壶产品不断出现。只是紫砂艺术家的创新作品,只讲造型的形式美,而忽略了使用的功能美。有些艺人本身不喝茶,对喝茶习惯知之甚少,直接影响了砂壶的功能。相信一些砂壶在泡茶和品茶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好看却不用”的重大缺陷。茶壶的功能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容量适中、高度合适、盖严、出水顺畅。按照台湾省家庭的喝茶习惯,一般两到五个人聚在一起喝,以350 ml的容量为好。再轻松的手,也叫“一手锅”。
形状:
也就是壶的形象,也就是造型和风格。紫砂壶造型多样,其中有丰富多彩的完美造型,汇集了历代艺术家的创作智慧和心血,被誉为“方不一样,圆不一样”。至于选择哪种形状和风格的锅,因为每个人的心理需求不同,很难决定。但紫砂壶既然是整个茶文化的一部分,它所追求的意境就应该属于茶道所追求的“荡涤喧嚣,淡泊志向,超然脱俗”的意境。但“古拙素雅”与茶道文化的意境相契合,所以茶壶的造型应该是最能表现古拙氛围的。
段落:
也就是锅的钱。茶壶的付款一直很讲究。它不同于一般作品的图章式图案。由于壶艺的韵脚风格和书画艺术的同声传译,所用的邮票往往出自一代著名的石印篆刻家之手。鉴赏紫砂壶有两层含义:一是鉴定紫砂壶的作者;先欣赏刻的诗、画、印(石篆刻)。紫砂壶的装饰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的艺术特征,因此,欣赏一把紫砂壶,不仅要注重泥塑、造型、制作技艺,还要包括文学、书法、绘画、金石学,给每一个紫砂壶爱好者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系统模型化
对于紫砂壶的鉴定,首先要明确各个时期紫砂壶造型的特点和演变发展的规律。它的建模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裸品,是大部分设计师努力的作品。第二类是模仿动植物的花货。第三种是罗纹造型,特点是在裸货的基础上有各种棱角,多为口部和手柄处的罗纹。明代的紫砂壶款式不多,多为圆形、棱纹、古拙、圆形。大部分的锅都是用横梁抬的,分为硬抬和软抬。它们不够宽和平底,轻盈平淡,却少了些华丽,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清初就出现了沙锅的造型,是专门为宫廷和皇室设计的。造型大多是自然的和几何的。其他民间实用壶造型小,流程短,耳柄小,造型精美;清末民初,砂壶的造型和样式增多,附加装饰也多,多是模仿古代大师,形式上没有太大创新。
胎儿质量
紫砂壶的胎质具体来说就是泥。不同时期的泥料泥质不同,不同泥质的颜色纹理也不同。明代紫砂壶所用的泥中含有颗粒状的粗砂,给人一种粗糙的感觉,这也是当时炼泥洗陶技术相对落后的原因。据相关资料显示,明代紫砂泥目数为25-30目,清代中期为55-60目,近代为100-120目(目数为泥的精制程度)。目数越低,颗粒越粗,孔隙率越大,用手指敲击的声音沙哑而闷。明代的陶罐表面是暗淡的。因为大多是墓葬出土,胎体吸收了地下的水分和湿气,表面失去光泽。1965南京中华门外明李思太监吴京墓出土的壶是中国最早的紫砂壶。此壶的陶土材料与1976杨娇山遗址遗存的陶土材料相同。粘土料很厚,靠近筒胎,造成生烧和火烧缺陷。因为是和缸一起入窑烧制的,所以壶身上沾了少量的釉泪。明代制罐用的粘土只是对最初用于制作缸和瓮的粘土的一点改进。杂质很多,所以物体表面很粗糙。明末清初,泥尚粗糙,多含发亮云母,侧壁较厚。
竹壶(2件)
到了清代,陶土的整体提炼工艺提高,出现了紫砂细泥。清中期壶胎骨骼坚实润泽,后期泥料仍坚实,但颜色已不如中期润泽干爽。我们对粘土的鉴定是紫砂壶断代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此外,泥色也有差异。明代的泥料是紫红色的(大红袍),清代的泥料颜色更丰富。除了以上两种,还有一种里面有梨皮的紫砂,叫“梨花斑”或“桂花砂”。前者比后者厚,有人统称为“梨皮”。“梨花点”多见于清初,“桂花沙”多见于雍正、乾隆时期。民国以后,紫砂的颜色增多,如深绿色、黑色等。现代紫砂器皿讲究原料和色彩造型的一致性。比如,如果它被塑造成一件青铜器,那么它就是用古铜色的泥砂制成的。由于紫砂壶经常摩擦,久而久之,表面会有光亮,俗称“包浆”。这也是我们鉴定工作中鉴定时代距离的辅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