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葫芦岛锌厂于1937在满洲里铅矿有限责任公司葫芦岛冶炼厂创建。70多年后,发展过程如下:(1937 -1955)。

1939年4月,葫芦岛冶炼厂从美国新泽西叶枫公司引进竖罐炼锌专利技术,开始建设8台蒸馏炉和3台煤气发生炉,年产蒸馏锌10000吨。1942年8月蒸馏炉建成投产,次年65438+2月因罐体破裂停产,* * *生产蒸锌84吨。1946 1月,国民党政府接收后,两年仅生产硫酸1347吨。

解放后,锌厂的人们开始在1950的废弃厂房里恢复生产立式炼锌。9月3日,小实验炉炼出锌,为新中国生产出第一锭锌锭。10月9日,65438、1#和2#蒸馏炉开始炼锌,三个月炼锌79吨,这标志着我国首次立式罐炼锌成功。1954年7月,8台蒸馏炉全部修复,锌产能达到1万吨设计产能。至此,锌厂的人已经完全掌握了竖罐炼锌技术,大大增加了国人的志气,从而确立了竖罐炼锌技术在我国有色金属领域的地位。(1956-1985年生产能力从1万吨到6万吨)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葫芦岛锌厂从一五计划开始扩大生产规模。到“六五”期间,锌系统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系统扩建和七次局部改造,年锌产能从654.38+0万吨提高到6万吨。这30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1956年,板链锌铸造机研制成功,实现了锌铸件运输机械化。同年9月,碳化硅耐火材料试制完成,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碳化硅材料的历史。1957年高温氧化焙烧工艺试验成功,建成国内第一台高温氧化沸腾焙烧炉,焙烧能力提高了4倍。1958年,综合利用车间正式成立,首创蒸馏提取精镉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生产出镉、铟、铅、汞、硫酸锌等综合利用产品。1964年成功开发高纯锌等系列产品,填补国内空白。1971年,1#精馏塔成功地由单盘改为双盘,日产量由15吨提高到30吨,开创了世界精锌生产的新途径。三十年来,锌厂还成功开发了高级氧化锌、超细锌粉、锌合金、电池锌饼、锌丝、热镀锌等一系列新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炼锌人才,竖罐炼锌技术得到了改进和提高,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1986-1991年生产能力从6万吨到20万吨)

在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市场上矿产资源过剩,冶炼能力不足。葫芦岛锌厂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小步快跑,利用成熟的竖罐炼锌技术,以每年2万吨的速度扩大规模。改造项目当年建设投产,当年见效。企业效益以每年15万元的速度递增,“沪锌”牌锌锭享誉国内外市场。到1991年,锌厂产能达到20万吨,利润从4000万元达到6543.8+0.2亿元,规模和效益均居全国同行业第一,成为有色行业的一面旗帜。(1992 -1999产能从20万吨到43万吨)

1992有色金属市场进入直营渠道,锌厂加快了成为亚洲最大锌生产商的步伐,开始了声势浩大的“三厂一改”工程。四年时间,新建和改造了654.38+03万吨电解锌厂、6万吨粗铜和654.38+00万吨电解铜厂、年产654.38+04万千瓦时热电厂。1995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将亏损多年的沈阳冶炼厂和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两家老企业并入葫芦岛锌厂,成立葫芦岛东北有色金属集团公司。6月,1997,锌业在深交所上市。(从2000年到2009年,产能从43万吨到52万吨)

1999下半年,葫芦岛东北有色金属集团划归新成立的铜铅锌集团公司领导。2000年,国家调整产业政策,中国铜铅锌集团解散,葫芦岛锌厂下放到辽宁省。同年5月,葫芦岛锌厂与中国华融、中国信达、中国长城、中国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签订4.5亿元债转股协议。2002年,锌厂与四家资产经营公司组建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2003年6月,13万吨电解锌系统经过部分改造,恢复到7万吨产能。同年9月,9万吨铅锌密闭鼓风炉项目开工建设,2007年建成投产。5438年6月至2007年2月,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被中冶集团兼并重组。在这十年间,有色金属市场经历了一个从低谷到高峰,从高峰到低谷,再慢慢上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