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农民与期货市场的有效对接
农产品期货市场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芝加哥。以其特殊的交易制度设计,形成的价格被公认为最真实、最权威的价格信号,在农户价格风险管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目前,美国是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最为完善和成熟的国家。美国农民无论种植规模大小,都习惯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信息进行生产经营决策。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交易规则和制度不断完善,交易量和持仓量不断上升,影响力不断扩大。但是,由于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起步晚,发展不成熟,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交易者仍然以中小投机者为主,但真正需要规避风险的农户参与度很低,过度投机现象严重。过度投机增加了期货价格的非理性波动,使得期货价格脱离现货基差,不能真实反映供求状况,严重削弱了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功能。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期货市场在服务“三农”中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和农产品期货服务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农民与期货市场的对接,但收效甚微。充分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规避价格风险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但我国参与期货市场的农民很少,政府和期货市场服务机构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也没有被农民很好地接受。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扭曲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期货服务供需不匹配。中国农民对期货市场参与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对期货市场的认知度低。大部分养殖户都不知道期货是什么,更不知道怎么操作。虽然政府和期货交易所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服务,但未能充分考虑农民的特点和实际需求。许多接受过宣传、教育和培训服务的农民对期货市场的了解程度仍然较低,远不能直接或间接利用期货市场,导致大多数农民对期货市场仍然“敬而远之”。
二是缺乏专业的农业合作组织。我国大部分农户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小规模生产者,很难参与集中大规模的农产品期货交易。此外,农民对期货市场缺乏了解和操作能力,需要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但目前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运作不规范,水平普遍较低,能够帮助农民有效利用期货市场的专业合作组织少之又少。同时,农民与农业合作组织之间没有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合作组织很难在帮助农民对接期货市场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民借助农业合作组织参与期货市场所获得的效果也很难传导到农民身上。
三是期货品种创新滞后。一方面,我国现有农产品期货品种合约规模单一,没有适合中小农户参与套期保值的小合约。在没有专业农业合作组织的情况下,这些农民无形中被“拒之门外”。另一方面,期货市场品种数量太少,与农业大国地位不相称。上市品种太少,制约了期货市场服务农民生产经营的范围和能力。另外,农产品期权虽然列入品种开发计划多年,但一直没有解决。农产品期权以其独特的交易机制将农产品价格维持在一定水平。期权产品的缺乏不仅减少了农民使用期货市场的选择机会,也降低了期货市场对农民的吸引力。
四是风险保障措施不完善。农民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可以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但如果套期保值做得不好,也会面临一些潜在的风险,这也是部分农民不愿意利用期货市场的原因之一。农户对期货市场的使用是一个动态过程,从进场到合约平仓或交割需要较长时间,将面临持有期货头寸的现货产量变化、期货头寸价格波动导致的保证金变化等风险。目前,我们对潜在风险的保障措施还不够完善,不足以消除农民利用期货市场的担忧。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实现农户与期货市场的有效对接。
首先,实现宣传教育培训的常态化和案例化。要根据农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并使之形成常态化的制度。在宣传教育的方法上,要努力采用生动易懂的案例形式,在各地区设立专门的期货咨询热线,随时解答农民的疑问。
其次,推进期货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帮助农民建立期货专业合作组织,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探索科学的合作方式和服务模式,提高合作组织的服务水平、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优化农户与合作组织的利益联结机制,防范双方可能的违约风险。
第三,推进期货制度和品种创新。创新品种上市制度,改变高度行政化、多头并进的审批制度。加快研究设计现有交易品种对应的小合约,尽快安排条件成熟的新品种上市。积极推出农产品期权。
最后,建立和完善风险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农产品期货风险保障基金和期货专项发展基金,尝试引入农业保险,设立专门的担保机构和管理机构。邵永同(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