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500强公司几乎崩溃:没有人能永远袖手旁观他们的优势。

IBM的全称是IT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技术公司。其业务遍及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员工超过30万人。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IBM在2018年世界品牌排行榜上排名第92位和第28位。

但世界500强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遭遇了一场重大危机。1990年,IBM市值645亿美元,位列美国上市公司第一。但随后业绩像滑梯一样下滑,1991-1993累计亏损1680亿美元。每个人都在等待这个庞然大物崩溃。没想到,1993,新任CEO郭士纳上任后,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扭亏为盈,让IBM转型成功。

郭士纳用这句话来形容当时的IBM。其深层含义是,如果一家大公司掌握了灵活性,它会跳舞,那么小公司就什么都没有了。

如果我们这些职场中的普通人明白了这头大象摔倒了又爬起来的原因,我们就会更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

即使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或潜力,如果你不跟随时代的发展,如果你只是原地踏步,你终有一天会倒下,而且这一天会比你想象的来得更早。

IBM由托马斯·沃森于1911年在美国创立。起初只是一家生产制表设备和打孔机的小公司。1950年,沃森的儿子抓住了时代的机遇,将这家制作公司转型为电脑公司,并通过沃森敏锐的嗅觉,全力研发出了一款集成电路的电脑芯片,这是一次高于其他以晶体管为芯片的电脑公司的技术革命。

这个集成电路的电脑就是曾经的电脑霸主S/360。这个霸主到底有多厉害?现在有个词叫卧赢,大概是为S/360开发的。从1964,IBM成功开发360后,一直到1980中期,这款S/360在主机市场已经处于垄断地位20多年,给IBM带来了超额利润。IBM依靠这360年收入以14%的增长率增长,这是一个如此庞大的数据。因为S/360IBM已经成为行业龙头,不仅获得了巨额利润,还牢牢掌握了行业话语权。

据说当时IBM是完全主导的,所有的企业和供应商都是拿着采购订单求着IBM把S/360卖给他们。可想而知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IBM也赚了一笔。而且因为它独特的行业地位,大家都在求着买他的主机。IBM也成为了一家非常值得骄傲的公司。它连对顾客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喜欢就不买。反正你不买也会有人买,挺官僚的。

IBM成长为业界的大象,但一开始也是弱小的蚂蚁。因为它抓住了时代的发展机遇,也因为家族的独特眼光,让他们坐上了重大技术变革的快艇,逐渐成长为行业的霸主。

可见,任何企业、任何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时代的机遇。正如小米创始人雷军所说:风口上,猪都能飞。也许这句话有点夸张,其实背后的意思是告诉普通职场人: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如果我们想要成功,当然这种成功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富有,做出一些震惊世界的成就。我想说明的是,每当我们想要做出点成绩的时候,都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规律,从大环境入手,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与大环境不相悖的东西。然后发展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别人不一样。当然这是在小范围内,不是说你要和全世界的人比。

我们只需要在一个行业,一个领域,一个小范围内,比周围的人做得更好。这是我们的突出优势。在更小的范围内,我们只需要比公司内部的其他同事做得更好一点。当然,这种优势与公司的整体环境是一致的。这是你的核心发展力,让你在公司拥有话语权和主导权。

如果不重视IBM经历的危机,总有一天会在职场上遇到,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因为S/360的霸主地位,IBM在计算机领域领先了二三十年。这种情况在1991突然改变,曾经的电脑霸主被腰斩。1990年,IBM的销售收入还是13亿,1993年砍掉一半,不到70亿美元。股价在43美元见顶时,最终跌至每股不到6美元,市场份额急剧下降,速度之快让人来不及感知。

为什么突然受到这么大的打击?

表面上的原因是1991左右,IBM的竞争对手,在追赶之后,生产出了比S/360更先进的性能,但价格却比360便宜了近三分之一。竞争对手的产品一经问世,就以低价高质的优势迅速抢占市场。

事实上,这次失败并非毫无征兆。

就因为IBM在行业内领先了20多年。1990时期,IBM市值全美第一。长期的垄断地位和长期的共赢让IBM放弃了警惕和技术研究。他们太自信了,以为360的霸主地位不可动摇。直到市场份额逐渐萎缩,他们才醒悟过来。

面对竞争对手的压力,他们除了S/360主机产品外,没有新的核心产品与之竞争,而且他们的主力产品360比竞品高出30%-40%,竞争优势已经完全消失。而且,这时候他们也不能降价,因为一旦降价,资金就断了,这很关键。

这和陷入能力陷阱的职场人一样尴尬。

在我们早期的工作中,可能会因为自身的特长和优势,成为行业的技术骨干和某个模块的负责人,因此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和“金钱”利益。

我们非常自豪,也非常自满。这一块是我擅长的,而且是单位第一,没人能跟我比。于是我们在这个能力陷阱里越陷越深,只做自己最擅长的,只做自己感兴趣的。

事实上,我们总是依靠以前的经验和以前的模式来工作,也就是说,我们总是依靠习惯来工作,沉浸在过去的成就中。久而久之,我们忘记了抬头看看这个世界已经发展了多远。我们忘了学习,忘了看周围的人在做什么,在学什么。

因为,潜意识里,我们认为这些能力足够我生存,却忘了我们身处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

没有进步,没有学习不是原地踏步,而是不断后退。

在所有人都在等待曾经的计算机霸主IBM倒闭的时刻,郭士纳受命出任IBM的首席执行官。IBM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扭亏为盈,并分析和发挥自身优势,使IBM从一家计算机公司成功转型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和软件服务公司。

郭士纳采取了许多策略,这些策略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个是硬实力。我们将继续坚持大型机业务的优势,在稳定优势的前提下,寻找新的战略发展方向,也就是我们后来熟悉的IBM的软件业务。

另一个是软实力,可以提高IBM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摆脱IBM内部因垄断地位而根深蒂固的官僚主义,精简组织结构,提高工作效率,改变薪酬制度,将员工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紧密结合,提高团队精神。也就是说,IBM要重新重视市场导向,重视竞争对手,在创新和变革中逐步发展。

在从郭士纳手中拯救IBM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如何避免陷入职场中的能力陷阱,从而随时保持我们的竞争优势,使我们的核心能力始终保持竞争力。

01:硬实力:认清自己的优势,不要人云亦云,不要拿自己的劣势去和别人的优势竞争。

当S/360主机的优势逐渐下降时,IBM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继续发展主机业务,二是发展当时流行的个人电脑业务。面对不同的选择,公司内部有不同的声音。当时,在分析了形式之后,郭士纳仍然坚持发展自己的优势——继续主机业务。

除了IBM在大型机业务上的独特优势,郭士纳发现很多老客户还是认可IBM的产品的,只是价格比较贵,服务比较差。而且更重要的是,郭士纳发现,尽管个人电脑业务在当时是一项热门业务,但微软已经占据了强大的市场份额,达到了90%,这是IBM无法赶上的。所以总的来说,郭士纳仍然选择发展大型机业务。

而且,郭士纳发现有一个叫系统集成的部门,在IBM业务库存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盈利。系统集成业务是很早就买电脑,有些人会选择购买各种软硬件组装成电脑,而不是直接购买成品。后来他还发现,公司对主机的配套软件服务也可以独立开发。就这样,通过盘点,在发展主机业务的情况下,郭士纳独立发展了两个业务部。

这给了我们一个职场上的启发。

认清自己的长处,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在自己的优势和潜力不明显的情况下,不要去看别人更受欢迎的地方,这样很有可能我们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别人已经形成的优势地位。

这个时候我们还是要认清自己的优势,分析自己擅长什么,继续寻找优势的突破口,更加努力的学习,弥补优势的短板,看看能不能把主要优势下的相对优势分离出来,然后发展这个相对优势让自己多一些法宝,而不是一招吃天下。

02.软实力: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环境保持敏锐的感知,保持开放低调的态度。

IBM出现了巨大的危机,看似是硬实力的问题,其实是企业氛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文化的问题。

长期的养尊处优,让他们养成了骄傲的心态,目中无人,没有对手,没有客户。工资和公司效益无关,反正是发的,导致大家都不关注公司的大利益,只盯着自己的小钱。

其实从个人的职场角度来说,我长期陷于良好的意识中,没有危机感,头脑清醒,心态开放低调。

要想摆脱能力陷阱,保持自己的竞争力,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纠正的。

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学习,这是一个不进则退的时代。不管你现在在哪里,你的竞争力有多强,公司里有多少人不如你,都不要被这些情况忽悠了。你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你的竞争力才会一直领先,你的经验才会与时俱进。

保持低调开放的心态,这是一年河东,一年河西的时代。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尝试向周围的人学习。每个人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即使你没有发现这个人,这个同事比你强,你也需要谦虚,低调,尊重别人,和别人搞好关系,不要像IBM一样自大。这是一个东方在东方,西方在西方的时代。我们需要低调,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才不会被这个时代抛弃。

大象虽然强壮,但如果不灵活,可能会被一只不起眼的小蚂蚁咬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