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鸣凤的人物经历
1994年4月,邹平三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成立。
1998年7月,全国首家玉米油企业邹平三星油脂有限公司成立,率先在全国举起了“健康玉米油”的大旗。
2003年5月,在石油公司和机械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山东三星集团有限公司。
6月5438+2月65438+2009年2月,集团旗下的“玉米油项目”在香港上市,成功融资6.3亿元。
他个子不高,没有家庭背景,也没有过名牌大学的经历。然而,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他从一个路边维修部干起。2015年已管理十几家子公司,总资产100亿元,集机械制造、炼油、钢结构安装、热电联产、棉纺织生产、汽车贸易及驾驶员培训、国际贸易于一体。
在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他不断强化机遇意识,始终保持紧迫感、危机感和争创一流发展的精神状态。
“想好了就要坚持做下去。”
1981年,24岁的王明峰身无分文。凭着热情和美好的梦想,他靠着别人担保从合作社借了500元钱,在家乡的高速公路边上办了一个小型的机械维修部,从事电焊维修。
很快,他意识到,做事不会像他想象的那么美好。
焊接维修需要大量铁板、铁管等原材料。每次买原材料,如何把这些又重又多的东西带回家,成了他的心病。由于资金的限制,雇佣和购买运输设备成了一种奢望,但他对此并不担心。取而代之的是,他用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来来回回背了几次。当他一个人下来时,经常是身心俱疲。
两年后,随着二哥王明兴和三哥王明亮的加盟,王明峰成了左膀右臂,凭着灵活的头脑和诚实守信的作风,他的小生意蒸蒸日上。他不满足于现状,很快就把服务范围扩展到了机械维修。
在三星集团的采访中,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都会用三个字来形容心目中的王明峰:敢想、敢做、能吃苦。
公司副总经理马向记者描述了一幅画面:机械修理厂成立不久,每当灯火通明,大家都在感受家庭温暖的时候,修理厂里总会响起叮叮当当的金属敲击声,这正是王明峰在挑灯夜战积累维修经验、摸索维修技术的时候。
回忆起这段经历,王明峰用一句话总结:累并快乐着。“正是这种努力的劲头和乐观的态度,让他的修理店在当地渐渐小有名气。
1994年,积累了一定资金、技术和经验的王明峰在两个弟弟的帮助下,成立了邹平王喜机械厂(2001改制为邹平三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油罐和闸门的生产加工。
90年代中期,国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国各地竞相争取玉米淀粉加工项目,市场对玉米淀粉加工设备需求激烈。
凭着敏锐的市场嗅觉,王明峰意识到玉米加工设备广阔的市场前景。经过实际调查和认真分析,他毅然放弃了技术成熟的油罐和闸门的生产,立即启动了玉米淀粉加工设备项目,投资开发淀粉加工、淀粉糖等粮食深加工设备。当年,公司生产的第一台75管束干燥机卖给了青州莲花淀粉厂。
奋斗多年的王明峰深知,科技创新是支撑企业不断前进、保持竞争力的源泉。
为了提高生产设计水平,他自费到武汉粮油学院深造,也开始科研设计;有时候,为了和全国一些知名的技术专家合作,王明峰三兄弟经常在戴岳看房,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访山寨”。
依靠勤奋的学习,虚心的学习精神,多年的机械维修技术和经验,开发了管束干燥机、三效蒸发器等13系列40多个品种。开发了星宇牌玉米淀粉加工设备、淀粉糖制糖设备、榨油及高级食用油连续精炼设备等系列粮油加工机械设备,机械技术先进,工艺合理,畅销全国各地。其中,高效节能管束干燥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是粮油加工设备行业的佼佼者。
问他当初转行做玉米淀粉加工设备有没有后顾之忧,王明峰的话很坚定:我工作的原则就是想一想就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不怕前有狼后有虎。正是这种调整,让王明峰挖到了人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正是这种调整,为以后企业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做中国玉米油第一品牌”
"善于从战略家的角度分析市场形势,预测市场变化."正是这种远见卓识,使王明峰能够及时捕捉和把握身边的每一个商机,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1998下半年,全国淀粉设备市场下行,原油、色拉油价格上行,油脂市场看好。同时,在与玉米淀粉加工企业的长期接触中,王明峰慢慢发现,玉米淀粉加工企业的辅料玉米胚芽只是作为饲料出售,而国外一些企业将玉米胚芽制成食用油,经济效益丰厚。此时国内还没有玉米油生产企业,玉米油在国内的潜在市场巨大。
“看到这么大的市场,我还没安静几天呢。”说起当时的心情,王明峰依然一脸激动和开心。
机会只敲一次。
1998年7月8日,王明峰买下韩店镇的废旧公司,并收购了6亩9分土地,投资了国内第一家玉米胚芽油厂,率先在国内食用油市场举起了“健康玉米油”的大旗,成为国内玉米油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国际上,玉米被称为黄金作物,从玉米胚芽中提取的玉米油因富含维生素E、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和黄曲霉素,享有“营养油”、“健康油”、“长寿油”的美誉。欧美等国家将吃玉米油视为一种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
但是和国外不同的是,在当时的中国,玉米油并没有被大家广泛认可,很少有人吃。此外,由于一些资金和技术上的困难,王明峰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困境。
谈及当时的情况,王明峰承认自己吃过苦,也犹豫过。但他坚信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有一个被接受的过程。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积极响应,困境开始慢慢消散,销量逐年增加。
2004年3月,尝到玉米油甜头的王明峰利用内蒙古的资源优势,成立了内蒙古三星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打开了葵花籽油市场。
王明峰的精明随处可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他将自己的玉米淀粉机械设备无偿提供给淀粉生产厂家,换取淀粉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玉米胚芽,作为油脂公司的加工原料。正是这种看似“原始”的“物物交换”模式,实现了机械生产和玉米油原料供应的双赢。
酒味也怕巷子深。有好产品,也有名牌。提到玉米油的发展目标,王明峰直言:打造中国玉米油行业第一品牌是我的梦想。其实从2002年开始,他就开始用自己的品牌“长寿花”开拓食用油小包装市场。公司先后开发出玉米营养调和油、橄榄油等食用油新品种。
2003年7月,三星集团首批1000吨玉米油出口阿曼,成为中国第一家出口国外的玉米油生产企业。同年,4000吨玉米油产品出口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玉米油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截止2014年末,山东三星玉米产业科技有限公司玉米胚芽压榨能力654.38+0.2万吨,年产精炼玉米油40万吨,小包装产品年产能40万吨,在杭州、广州等地建立了玉米油精炼和灌装生产基地。
在成功占领国内外市场,实现“两条腿”走路后,为了加快品牌建设,王明峰有了更大的“野心”:上市融资。
2008年3月25日,三星油脂控股的中国玉米油项目登陆纽约泛欧交易所,首次实现2亿元融资。2008年成为全球第一家、中国唯一一家、中国第一家成功在泛欧交易所上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创了中小企业在泛欧交易所上市的先河。
为了实现更大的发展,泛欧交易所上市一年后,三星油玉米油项目于2月18日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共募集资金6亿元。“长寿花”在香港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