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现象”广西北海商业,谁来为商会的运作买单?

转变发展方式,壮大“实体经济”

转变发展方式,壮大“实体经济”

“历史教训让北海认识到,只有做强‘实体经济’,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北海市委书记王晓东说。经过不断发展,北海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产业、临港新材料产业、石油化工产业三大支柱产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

王晓东说,作为后发展地区,面临着发展经济和降低能耗的双重压力,需要在产业选择上做出科学决策。从项目引进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向科技创新型企业倾斜。今年上半年,在全市经济大幅增长的同时,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1.6%。

近年来,通过做强园区和实体经济,北海产业结构由一、三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园区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在北海诚德镍业有限公司,热连轧生产线上的红色合金钢锻件正在下线。公司总经理何超说:“上半年钢铁行业普遍不景气,我们还是盈利的。主要是因为公司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制度。”

用电量是衡量经济发展的硬指标。上半年北海全社会用电量1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5%,连续多年位居广西第一。到去年年底,北海工业总产值达到5年前的13倍,多项增长指标居广西首位。

提高政府效率,当好企业“保姆”

“企业只关心生产,与政府部门相关的事务由园区管委会全权负责。”北海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婧妍说,园区实行“保姆式”服务,企业可以全身心投入发展。

台风威马逊重创北海后,北海工业园区部分企业停水停电停产。“管委会很快主动上门,帮公司发电、运水。”展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说。由于“台风”,一些银行业务关闭,企业无法提取现金购买石油发电。管委会当即准备了20万元作为保证金,以解企业燃眉之急。

北海市政府积极转变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和下放401审批项目。从企业注册、落户、建设、运营各个环节提供周到服务,以钉钉精神推进项目,落实“四定”——人员、责任、时间、进度,积极解决制约项目推进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问题。

“一些原本在珠三角的企业搬到了我们这里。重要原因是珠三角招工难。我们这里解决得比较好。”陈婧妍表示,管委会每年要招聘1万以上的员工,培训1.5万员工。约翰逊电气有限公司每年需要大量劳动力,其中85%由北海出口加工区提供。

科学发展保持不竭动力。

“朗科、TPV、建兴光电等企业也逐渐把总部从沿海搬到了北海。”北海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曾林说,“一些在东南亚投资的企业也准备转移到北海。”

一些在当地接受记者采访的台资企业表示,过去投资东南亚主要考虑当地劳动力成本低于大陆。目前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我们还是选择在距离东盟更近的中国大陆投资。台商詹说:“北海是个不错的选择。”

今年上半年,北海实际完成投资6543.8+086.89亿元。王晓东说,北海的强劲发展得益于几年来项目的大力推进和扎实的产业支撑,有效摆脱了“高潮过后被打回原形”的命运。

"竞走的特点是必须走得又快又优雅."王晓东说,发展中的北海就像一个竞走运动员。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目标,下一步要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扩大开放合作,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