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资格法律法规概述:金融基础

以下是《银行从业资格法律法规大纲:金融基础》,供考生参考。更多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信息,网站会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银行业资格法律法规概述:金融基础

概述:财务基础

(1)掌握货币的本质、货币供求的影响因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基本内容;

(二)掌握货币政策的内容、目标、原则和传导机制;

(3)掌握利息和利率的内容,以及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4)掌握外汇和汇率的基本内容,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一、货币的性质和功能

(一)货币的起源和演变

货币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一种商品的价值是由具有相同价值的其他商品表现出来的,这就是价值表现形式,简称价值形式。在交换和发展过程中,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经历了简单价值形态、扩大价值形态、一般价值形态和货币价值形态四个阶段,最后产生了货币。

第一节货币基础知识

货币是商品交换出现后,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并固定为商品交换媒介的特殊商品。

货币的材料和形式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包括可兑换信用货币和不可兑付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

(二)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货币是普遍等价物,是固定为普遍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1.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永远充当通用等价物。

货币的特殊性表现在:货币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物质;有能力与所有其他商品交换。

2.货币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三)货币的功能

货币的功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在与商品交换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职能。

1.价值尺度

货币在表示商品价值和衡量商品价值时,起着价值尺度的作用。货币作为一种价值尺度,把所有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名称相同的数量,使商品质量相同,数量可比。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特征:可以是意识形态货币。

2.流通手段

在商品交换中,当货币作为交换媒介来实现商品的价值时,它就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的特点是指:第一,必须是现实货币。第二,不需要有全值,可以用符号代替。

3.存储装置

当货币暂时退出流通,作为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保持在静止状态时,它就执行了贮藏手段的职能。

货币执行和储存的特点是指:第一,必须是现实的、充足的货币。第二,必须处于静态才能退出流通领域。

4.支付工具

货币在实现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时,履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如偿还欠款、缴纳税款、银行借贷、支付工资、捐赠和馈赠等。

积极作用有:一是商品生产和流通突破了现货交易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发展。二是借助货币支付手段,部分债权债务可以相互抵消,可以节约现金流通成本。

负面影响表现为:在商品生产者之间形成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扩大商品经济的矛盾,有发生支付危机和信用危机的可能。

第二,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

(一)货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1.货币需求的含义

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流通、支付和储存手段的货币需求。

2.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1)收入水平

对货币的需求与收入水平成正比。

(2)利率水平

利率与货币需求成反比。

这是因为:利息收入可以视为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利率上升意味着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增加(因为持有货币而放弃的利息收入),这将导致货币持有量减少,因此货币需求趋于减少。反之,利率降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降低,货币需求趋于增加。

(3)社会商品可获得性、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

如果M代表对货币的需求,P代表物价水平,Q代表社会商品的可获得性,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根据货币流通规律有如下公式:M = PQ/V可见,物价水平和社会商品的可获得性与货币需求成正比;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成反比。

(4)信用体系发展程度

信用货币体系的发展与货币需求成反比。

信用体系发达时,一方面可以通过支付结算减少作为流通支付手段的货币量,从而减少对货币的需求。另一方面,信用体系的发展有利于完善金融市场,增加可供人们选择的资产形式,使人们在资产配置方面有更多的选择,减少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

(6)公众的期望和偏好

当人们预期物价水平上涨,货币贬值时,就会减少货币持有量,货币需求就会减少。如果人们偏好货币,对货币的需求就会增加,如果人们偏好其他金融资产,对货币的需求就会减少。

(7)其他因素

人口、人口密度、经济结构、社会分工、交通通讯等技术状况。

(B)货币供应和货币等级

1.货币供给的含义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间点上服务于社会经济运行的货币数量。一般来说,它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提供的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组成。

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存量的概念。

公众持有现金的意愿、社会各部门的现金需求、社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财政收支等因素都会影响货币供给总量。

2.货币供应的等级制度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银行卡下个人人民币活期储蓄存款(狭义货币,为真实购买力);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

广义货币通常反映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一般称为货币供应量。

(M2-M1)称为准货币,是潜在购买力。

(三)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存款币种的创建流程

存款准备金(rd):是指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结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

衍生存款:银行通过转账发放贷款、贴现和投资而产生的存款。

货币创造过程:商业银行通过在其资产负债业务中创造衍生存款来创造信用货币。

原始存款是衍生存款创造的基础,衍生存款是信用扩张的条件。

2.货币乘数及其影响因素

货币乘数又称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商业银行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的基础上,通过创造衍生存款而获得的货币供给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商业银行货币供给的扩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