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重庆旅游业发展态势
“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业发展全面提速,取得丰硕成果。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建设温泉之都、打造山水城市旅游精品、提升“六大精品景区”品质等重大战略举措,在旅游主题年实施了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实现了重庆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旅游经济主要指标年均增速超过20%,在全国名列前茅,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 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重庆建设全国旅游强市的基础更加坚实。
1.旅游市场规模继续扩大。
“十一五”期间,全市国内、入境、出境旅游市场均实现快速增长。国内游客年均增长率为21.8%,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5.5%。入境游客年均增长率为21.2%,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1.6%;出境游客年均增长率为21.2%;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5%。2010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62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13702万人次,国内游客1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65438+7.85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7.0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868.36亿元。在西部12省(区、市)排名中,重庆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分别位居第六、第五、第四位。
2.旅游产品的种类更加丰富。
“十一五”期间,我市围绕“旅游主题年”,大力推进“太阳”工程、五方十泉、10生态旅游、10乡村旅游、10名镇旅游、10温泉旅游建设,建设了观光、休闲、度假等项目。
3.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业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方面的配套水平明显提高,旅游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截至2010年末,全市共有旅行社406家,其中出境旅行社24家,一般旅行社382家。星级酒店271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4家,四星级酒店60家,三星级酒店128家,二星级酒店68家,一星级酒店1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96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2个,4A级旅游景区38个,3A级旅游景区32个,2A级旅游景区23个,0A级旅游景区11A级旅游景区65438个。此外,重庆还成立了重庆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旅游投融资搭建了更好的平台。
4.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五方十泉”建设打造“温泉之都”的意见》(渝办〔2006〕221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优惠奖励政策激活重庆旅游市场的通知》(渝办〔2008〕221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 一个“山水城市”的旅游精品(渝府发[2008]131号)加强与周边省市、主要旅游客源地和国家部委的合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全市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5.旅游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高,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9.8%提高到2065+00年的11.6%。旅游业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帮助三峡库区移民稳步致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与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相比,与旅游发达地区和周边先进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存在不少不足:
一是旅游目的地体系还不完善。城市尚未形成统一、鲜明的旅游形象,作为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有待提高。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旅游目的地功能不能充分发挥。旅游业区域发展不够均衡,深度开发薄弱,空间格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是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仍然粗放。该市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数量巨大、组合性好、发展潜力大,但目前仍有许多优质旅游资源未被开发或开发不充分,缺乏有实力的国际旅游产品。同时,在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个性化、多样化、体验化、精细化等方面市场开发还不到位,游客满意度还比较低。
三是旅游经营主体发展不够成熟。缺乏具有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缺乏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新业态,市场活力不足。旅游产业链不完善,与相关产业融合度不高。
四是旅游人才和科技支撑有待加强。旅游行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低,具有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比例不高,高级管理人员短缺。旅游业的科技含量不高,高新技术成果在旅游领域的应用还不普遍,特别是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旅游业的产业素质和服务质量还远远落后。
五是旅游产业协调机制尚不完善。旅游发展协同不够充分,部门合作和区域联动机制有待加强,“全市一盘棋”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
六是乡村旅游发展滞后。主要景点和旅游线路没有延伸到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负债。
(二)“十二五”期间全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市旅游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
1.“十二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是宏观环境向好,旅游业发展进入“黄金期”。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没有改变。“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复苏期,全球经济有望温和复苏,有利于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相互渗透,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将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低碳经济成为主导发展模式,有利于凸显旅游业的地位。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将促进旅游业的质量提升,不断催生新的旅游业态。从国内环境来看,中国旅游业将进入一个发展的“黄金期”。“十二五”期间,中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尤其是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4000美元,未来将处于消费总量快速增长、消费结构加速升级的时期。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消费升级和城乡互动催生了新的“消费革命”,国家经济结构也将随之调整。未来,旅游业将成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产业。国务院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全国旅游业发展迎来新高潮,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旅游总收入增速有望继续高于GDP增速。
二是区域地位凸显,旅游业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中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在统筹城乡、连接南北、西部大开发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十二五”时期是重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落实“314”总体方案、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关键时期。面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成渝经济区的建立、两江新区的崛起等重要机遇。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旅游业被定位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的产业之一,是重庆打造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高地的重要内容。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将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扩大消费、改善民生、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有望在重庆新一轮产业发展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得到更大的支持。
第三,借助“五个重庆”,旅游业发展进入“快速成长期”。“十二五”期间,围绕“五个重庆”建设,全市将进一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美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交通状况,整顿社会秩序,提高卫生健康水平,有望为旅游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提供更多可利用资源,对旅游业发展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2.“十二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体制机制障碍需要突破。其中最主要的是:旅游部门相对有限的权限范围与旅游业综合产业性质之间的矛盾,部门和地区划分旅游资源与需要游客和旅游要素自由流动之间的矛盾,区域旅游发展的整体性与行政区域的层级性之间的矛盾。
二是法规建设滞后。在国家层面,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一直缺乏一部全面的根本法,专业法律体系不健全。从地方来看,旅游立法也存在一些薄弱和滞后的地方。特别是在适应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方面,现有法律法规基本空白,会给旅游业发展带来诸多困难。
三是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旅游业在缩小三大差距中应发挥的作用,对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旅游经营主体培育、旅游运营模式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区域竞争加剧。国发[2009]41号文件的出台,给各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旅游业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特别是重庆周边省市已将旅游业作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周边省市旅游业发展与重庆旅游业发展的竞争合作关系进一步加深。
此外,在国际方面,世界主要经济体消费能力下降、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各种可能出现的软贸易壁垒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庆旅游业尤其是入境旅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