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和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另一面是观念的转变)
在强调了重要的定义之后,我现在将补充我们的论点,并陈述为什么低碳生活更依赖于观念的改变。
首先,观念转变比技术创新更具主观性。从来没有专门针对低碳的知识,要靠人的思考和实验,把大量零散的知识升华为应用技术,从而发挥作用。难道不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吗?所以,发明不是漫无目的的,一定有某种潜在的动力推动创新,而在低碳生活的推行中,这种动力就是观念的改变。还有,如果人们已经集成了一种低碳效果极佳的设备或技术,但却没有环保意识,或者对待新事物比较保守,那么这种技术无论多么先进,也不会对低碳事业做出任何贡献。仔细分析这两种情况,不难发现,主观能动性的概念应该成为低碳的重要环节。
其次,观念的转变更适合当今庞大的人口。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科学家也是一种重要而稀缺的资源。这些人拥有先进的技术知识和非凡的智商。但是,由于他们人数少,单靠他们的努力很难在低碳进程中取得突破。这就需要从基数庞大的普通人做起,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成为科研工作者的坚实支柱。普通人的声音有时比前人的经验和课本上的案例更及时有效,更能引发灵感。就像当年发明观光电梯一样。如果没有清洁工的大胆提议,恐怕那些工程师永远不会有那个想法。同样的原理用在低碳领域,不会失败吧?
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注重基础。对于普通人来说,接受新技术可能有点困难,但对他们来说,从一点点努力开始,引导他们一点点改变观念,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是很容易的。为每个人节约一张纸,可以拯救一片雨林;每人节约一度电,足够后代人用几十年。像这样的小事,总比让他们操纵各种仪器,背一大堆知识要实际的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很多国家的酒店已经停止向客人提供一次性用品,取得了很好的低碳效果,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响应。这不正体现了小事情改变观念,改变观念促成大收益的现实意义和强大潜力吗?种种实践经验证实,观念的转变是最实际的,也是最有可能带来更大成效的。
综上所述,当我们追求低碳生活时,观念的转变是一切措施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如果我们没有先进的科学理念,或者只是像对方一样,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理念误解为乌托邦,一味强调科研创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做到低碳?我们坚持低碳生活更多的是依靠观念的改变。